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篮球运动的内外线进攻结合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表明,篮球运动内线与外线进攻表现出一定的特征:内线攻击能力保证进攻的稳定性,外线攻击能力保证进攻的灵活性。内线与外线的辩证关系要求必须内外结合,稳中求活。  相似文献   

2.
中外优秀篮球队进攻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提高篮球进攻的训练水平,以文献资料法和比较法,从快攻、外围个人进攻、内线进攻、进攻篮板球和强攻等多角度对进攻能力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快攻能力是当今篮球比赛进攻能力的重要体现:外围个人进攻能力和内线中锋进攻能力是集体进攻配合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进攻篮板球的获得可以增加进攻次数,提高投篮命中率和增强投篮信心;在严密防守下的强攻能力影响比赛胜负,并与比赛精彩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对中锋进攻端的外线进攻和组织技术特点进行了研究,指出现代篮球中锋外线化是篮球技战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在进攻中有它独特的作用;当前中锋队员不仅要具备很强内线进攻能力,而且还需具有良好的外线进攻和组织能力;其进攻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运球、传球与投篮方面;其组织能力主要是通过助攻形式与进攻篮板球的争夺后及时组织二次进攻所实现.并根据球队特点与战术要求对中锋外线打法讲行合理安排,以达到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大量的录像统计数据为依据,研究了近4届大赛世界强队的进攻特点与理念.结果表明:当前世界强队比赛中内线区域得分下降,外线3分得分比例上升,中、远距离投篮精准.队员位置分工趋于模糊,后卫队员得分最高,前锋队员作用突出,活动范围大,中锋队员进攻区域扩大,得分比例下降.全队进攻呈现“攻守转换快”和“快攻快”的鲜明特点,突破进攻得分比例明显上升,“掩护+突分”成为最常用的阵地进攻发动模式.  相似文献   

5.
论三分球在现代篮球比赛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和网络资料法说明三分球战术已作为现代篮球比赛的一种常用进攻手段;它已不是部分外线队员打不进内线随便投投而已的进攻选择,它已被视为一种正式的进攻选择;它也不是后卫队员的专利,那些靠力量和身高在禁区才能推挤出空间的长人们也开始拥有三分球能力,这已是世界篮球的发展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6.
通过观察2011—2012赛季NBA总决赛热火与雷霆五场比赛录像,对热火队在阵地进攻中零度角区域所发生的有球进攻技术进行分析。将有球进攻技术划分为直接得分和间接得分两部分,其中直接得分包括:中远距离投篮、内线强攻、持球突破;间接得分包括:突破分球、二次进攻、制造对手犯规。结果显示,发生在零度角区域的进攻技术中有球进攻中内线强攻和二次进攻对比赛的优胜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世锦赛看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的差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第14届世界男篮锦标赛技术统计资料的比较分析,指出当前世界强队依靠凶狠强悍的整体防守控制比赛的节奏;而他们的进攻主要表现在内线的集团优势和简练实用的配合上。中国队与之相比,在进攻和防守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应积极调整,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对参加第15届世界篮球锦标赛的中国队与竞赛对手6场比赛的进攻技术数据,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已具备世界优秀中锋球员;但中国队外围队员进攻能力与对手相比处于明显劣势,进攻方面过分依赖内线,内线整体得分能力不及对手,三分命中率低下,缺少场上组织核心;中国队战术缺乏理念,整体性差,打法单一,缺乏鲜明的特点;比赛中队员攻击力量不均衡,失误较多,对抗能力差,破紧逼防守乏术,比赛作风不顽强等,是中国队本届世锦赛不能取得更好成绩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从第十四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看中国与世界强队的差距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第十四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比赛的技术统计资料的比较分析,指出世界级强队是依靠强有力的防守。而强队进攻优势主要表现在内线和外围远投的高效率等。与之相比,中国队在指导思想、打法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应积极调整。  相似文献   

10.
篮球前—中锋具有前锋和中锋的双重特点,在比赛中具有很强的得分能力。通过对第21届奥运会篮球比赛有关资料的统计分析,揭示了前──—中锋在快攻、阵地进攻的内、外线的作用与特点,并提出对前──中锋的培养、训练措施。  相似文献   

11.
对近年中外男排在比赛中后排进攻情况进行统计,就其发展趋势、效果和作用作了研究分析,针对男子后排进攻在重大比赛中运用的情况,对它在比赛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当今男子排球比赛中的后排进攻运用非常广泛,并且成功率也很高,这也说明后排进攻将在今后的比赛中成为不可缺少的一种进攻手段。  相似文献   

12.
第15届世界篮球锦标赛中国男篮技术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新浪体育网、雅虎体育网、搜狐等网站的搜索,查阅了2006年第15届世界篮球锦标赛中中国男篮与对手全部6场比赛的技术统计,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技战术、心理和比赛阵容等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队2胜4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队整体实力不平衡,内线强,外线弱;全队整体进攻能力较差;球队的进攻战术缺乏灵活性;队员的心理调节能力差.  相似文献   

13.
篮球比赛进攻速度与进攻成功率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篮球比赛进攻速度与进攻成功率辩证关系的研究,发现随着进攻速度的由快到慢,进攻成攻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进攻成功率在下降过程中,处在阵地进攻的范围,成功率有两次回升。比赛要求,战略上速战速决;战术上快慢结合。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数据统计结合比赛录像分析的方法,对第15届世界男子篮球锦标赛中国队小组赛和复赛共6场比赛进行技术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与世界强队相比,中国队在进攻技术(尤其是破全场紧逼)、体能、心理及战术素养上有一定进步,但战术过于单调,不善移动和连续进攻对抗能力差,面对压迫式防守控制、支配球能力弱,缺少场上组织核心,外线队员比赛能力与对手相比处于明显劣势等是中国队本届世锦赛失利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运用比赛实况级录像观察、技术统计数据分析等方法对第25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和第16届广州亚运会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能力及效果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在姚明和易建联缺阵导致中国队的内线实力有所下降;特别是在决赛中表现出进攻整体效率低下,各位置个人有效进攻能力较弱。在争抢篮板球的主动性和凶狠程度不高,鲜有抢篮板球的战术体现。  相似文献   

16.
运用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男篮与世界强队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男篮总投篮次数和2分球投篮总次数与对手差距较大,在“总投篮命中率”和“2分球命中率”上与对手具有显著差异;中国男篮个人进攻比率太高,而通过全队配合进攻比率太少,在进攻战术方面选择单一,进攻效率低;比赛中不适应世界强队超强的防守强度,体能较差,抢断次数低,失误次数高,助攻次数低;中国男篮防守的压迫性和侵略性不够,自身的脚步动作慢,内线和外线在防守的攻击性、伸缩性、有效性、及时性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男篮攻守转换速度慢,尤其是在内线防守时的轮转换位速度慢,不能及时和有效地防守世界强队的进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内线的对抗强度日趋激烈,中锋队员在内线轻而易举地接球进攻的机会已属罕见。因而做为一名处于攻防要地的中锋队员要想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取得主动权,必须在熟练掌握面向篮进攻技术的基础上,掌握背向篮进攻技术。这样才能在比赛日趋激烈,对抗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掌握进攻的主动权。对国内外大  相似文献   

18.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咨询、录像观察和技术统计等研究方法,在深入分析中国国家女子沙滩排球队6名队员和国际排联世界排名榜前24位的12名世界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在2013年世界女子沙滩排球巡回赛(福州公开赛和上海公开赛)21场比赛视频的基础上,对中外队员比赛进攻方式从进攻位置、进攻性击球动作、球的落点和进攻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解比较研究,提出了世界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比赛进攻方式分解的基本数据模式,可作为评价世界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比赛进攻能力的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中外女子沙滩排球队员在不同进攻位置进攻次数的分布不均衡,中国队员的进攻更多集中在3号位,容易让对手形成针对性拦网。中国队员进攻过多采用“重扣球”,外国队员则多采用“轻拍落点”,双方进攻效果不同,反映了外国队员更注重进攻性击球的技巧。  相似文献   

19.
2001~2002赛季CBA冠军争夺战技战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1~ 2 0 0 2赛季CBA联赛已结束了。从总决赛四场比赛的技术统计和战术表现可看出两队的技战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内线实力大为加强 ,队员之间的配合更加娴熟 ,但外线队员的有效进攻和队员的心理调节能力还显得稚嫩 ,尤其是攻守的对抗性方面还有待进行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0.
对新一届中国男排进攻结构和能力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中国男排在2005年美国邀请赛的4场比赛进行统计分析,认为新一届中国男排的进攻结构不尽合理,进攻能力较世界强队还有一定差距。应努力扩大进攻区域,发展多点化进攻;应加强进攻能力,尤其是加强一传不到位情况下的进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