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经营学校之要,唯在得人。人和之道贵在民主。民主管理,实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它的特征是以尊重他人人格为基点,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为纽带,造就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目标。其中,情感因素的注入常常会使民主管理呈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经营学校之要,唯在得人。人和之道贵在民主。民主管理,实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它的特征是以尊重他人人格为基点,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为纽带,造就相互理解、团结合作的工作环境,达到高效率、高质量的管理目标。其中,情感因素的注入常常会使民主管理呈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状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它寓意着民心之和、民情之谐。和谐环境是人们在一个心情舒畅的环境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在新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4.
“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孔子说“和为贵”,孟子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体现了一种“和谐”观。我罔政府继承了中国传统优秀的“和谐”观,分析了当下中国的形势和任务,2005年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突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5.
“和谐”是一个古老而鲜活的命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并论证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如今党中央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强调以人为本的社会,它的基本要素不是悬置于具体的生命之外的对人的规范和要求,而是被生活在  相似文献   

6.
人、事、物是管理的三大要素,在这三者之中,以人为中心,孟子曾分析过人与物的不同地位,他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的要素放在物质因素之上。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学校共同发展为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相似文献   

7.
韩松岭 《文教资料》2007,(16):191-192
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曾对万名成功者进行过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他们的事业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智慧”、“专业技术”和“工作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则取决于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国传统的伦理文化中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格言,就是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新任校长不仅要做到与领导班子“和”,与教职工“和”,而且十分有必要努力做到与前任校长“和”,这是新校长管理学校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这里所讲的“和”并不是从人际关系意义上而言的,主要是指新校长要与前任校长治校在治校方面所采用的正确措施、政策“和”。  相似文献   

9.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今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呼唤和谐课堂。新课程的启动犹如缕缕春风为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注人了生机和活力。《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开窗启思和谐是个古老而颇具生命力的词汇,它是伴随着人类成长诞生的智慧花朵。中国文化历来崇尚和谐。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意思是说,只有和睦团结,行动才能协调;行动协调一致了,便能  相似文献   

11.
李小娟 《考试周刊》2011,(59):218-218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社会如此,课堂教学亦然。传统的教学,受东方文化的影响,课堂教学偏重知识、偏重考试题目、  相似文献   

12.
每月作文题     
《语文教学之友》2014,(1):F0004-F0004
近来社会上发生的恶性事件,使和谐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社会安定和谐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学派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孟子也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他还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旨在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老子更是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关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古人所设计的大同社会理想,带有乌托邦的性质,但它作为一种崇高的目标和理想境界,引导着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追求以人际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社会发展目标。人们始终相信和谐的局面是美丽的,和谐的力量是无穷的。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孔子的“皆有所养”,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马克思的“人与社会互融”观点,以及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目标,都提出了和谐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和谐教育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教育。而要推进和谐教育就必须建设和谐学校,创造学校发展的良好外部和内部环境,提升学校的文化层次,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一、对“不如”句式的探究 文章开篇写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相似文献   

15.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对于事业成功的重要性。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与教化者.在专业化成长中修炼“内功”固然重要,但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因素影响,也要注意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保持班主任群体间及外部人际关系亲密而持久的和谐,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专业化成长。本文从外因,即班主任在群体间心理必须具备认同性、相容性、互补性和整体的适应性的角度,分析了班主任专业化成长中的群体心理构建。  相似文献   

16.
一、何谓人的和谐发展何谓和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即“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在历史上“和谐”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左传·襄》中写道“: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孟子提出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指出,要构建一个理想国,需要哲学王、军人、手工业者和农民等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守其本分、分工合作,构成一个完整的、理想的、正义的、和谐的社会。在此假设下,每个人的灵魂中也有三种成分,即理性…  相似文献   

17.
和谐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充满强大生命力的思想,追求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孔子早就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力主"和齐百姓".<礼记>更是要"致天下之和".  相似文献   

18.
泡面     
“嘟,嘟,嘟……” “睡觉了!”值周老师吹着哨子,以命令的口吻,要求我们在一分钟内将寝室灯关掉。唉,真是!幸亏这值周老师还讲点情面,对我们的管理不是非常严格,为我们做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提供了方便,真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入和”,同学们都在窃喜中。  相似文献   

19.
历史事件常常会影响历史进程,而地理因素又常常影响历史事件。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中的“天时”、“地利”就属地理因素。翻开史册我们会发现,地理因素在某种意义上会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结局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时要重视地理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论说文占相当大的此例,如何教好这些论说文,我以为,除了要讲清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外,还要讲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因为一篇论说文,总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又都是通过严密的结构,清晰的层次来表现的。教师讲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帮助学生理出了一个头绪;学生抓住了它,就可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我经常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说文篇章结构的教学的: 一、讲清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一篇文章,不论长短,按其内容,总可以分若干段,而段与段之间又都有一定的关系,才能组成篇章。如《天时不如地利章》共四段:第一段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段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第三段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