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本人从事24式太极拳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仅从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等方面试述大学生练习太极拳的作用,以激发当代大学生学练太极拳的热情,以更好的落实阳光体育文件要求和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作为一项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练太极拳,真正达到内外兼修、身心并健的修炼效果,需改变教学理念和改革教学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观察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针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身心特征,结合太极拳运动的特点,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用分解与完整教学法、口诀法、分组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观察、理解太极拳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太极拳教学四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如何促使学生尽快熟练的掌握太极拳教学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采取科学而适当的教学方法授课。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归纳出如下几种教学方法,供参考。   1.先练“走”后练“手”   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步法的进退和周身的稳定程度,两腿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求腿部动作要正确、灵活、稳当。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重心移动,脚放的位置、腿弯屈的程度、重心的移动和两腿的虚实变化都与整个套路动作的前后衔接密切相关。   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先练“走”,“走”即为步法练习。太极拳最基本的步法包括前进、后退…  相似文献   

4.
刘朝猛  蔡东 《精武》2012,(7):42-43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体育文化遗产之一,作为传统太极拳的演化与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成为学校教学、健身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初学者,本文以具体的实例对二十四式太极拳的教学进行研究,遴选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旨在增强初学者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领悟太极拳的精髓。  相似文献   

5.
在多年的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本人通过总结经验探讨规律,创编了太极拳"四步曲"教学模式,即第一步先练"走"、后练"手";第二步先剖析、后学习;第三步先"粗"练、后"细"练;第四步先领练、后引导,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太极拳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对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文章以武术文化传播的四个基本要素为切入点,在对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开展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从太极拳自身特点和普通高校开设的具体实际出发,认为在太极拳教学中应从思想、目标、教学侧重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加以重新把握和定位,从而确保太极拳外形和内涵传承的正确统一性,旨在为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太极拳在普通高校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和太极拳独有的文化理念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认为在太极拳教学中应从思想、目标、教学侧重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加以重新把握和定位,旨在为普通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运动过程中心率血乳酸和血糖浓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试图从生化角度,通过测定血乳酸、血糖浓度等指标的变化来研究太极拳运动。太极拳是有氧化谢项目,长期坚持太极拳运动,可提高心、肺功能,减少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同时,练太极拳后血糖浓度明显升高,这和练太极拳时要求全神贯注、不存杂念,使人的思维始终集中于机体各种动作的变化和协调上,大脑皮层中的运动中枢和交感神经兴奋,促使升血糖激素分泌增多,使血溏浓度升高。太极拳这种以“神为帅、身为躯使”的有氧代谢运动,通过中枢神经的调节,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得到提高和调整,有效地解除因高度节奏感造成的疲劳,植物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也得到提高,这正是太极拳养身、健体、祛病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根据实际情况构思设计了太极拳处方教学。太极拳处方教学目标要全面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情绪健康、智力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交健康;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各种锻炼空间,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教学的关键细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细节决定成败,对于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而言同样如此。如果教师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抓住教学关键细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重视学生对太极拳运动特征的理解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太极拳运动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对太极拳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太极拳强调"以心使身"、"以意识引导动作",它要求身内外充分轻松,思想安静专注,用意而不用拙力,使每一动作始而意动,继而  相似文献   

11.
篮球教学中采用目标设置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目标设置理论为基础,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中的学科教学目标,设计了系统的目标设置教学模式,把总体目标逐级分解为课堂教学目标。并以体育学院的篮球必修课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教学实验。结果表明:目标设置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目标的达成;目标设置教学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目标设置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  相似文献   

12.
温阳  ;余方亮 《精武》2014,(36):5-7
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和个案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南京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依据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的具体情况,分别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环节、学生就业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学生在就业和专业实习过程中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实践课的作用、实践教学基地的情况及学生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满意度等方面做了分析与研究,指出教学中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为高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开展和课程设置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的开始,新的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目前我国中学体育教育师资不足,经费紧张,场地器材设施较差和教学内容单一等现状分析,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丰富多彩的、资金投入小的、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中学,融入中学体育教学课堂。这样不仅能解决中学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从参与活动中去领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唐彦博  石蕾 《冰雪运动》2011,33(6):62-65,82
为了发挥冰雪运动独特的多元化功能,达到冰雪运动教学目标,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总目标,阐述了制定冰雪运动教学目标具有的领引与规约冰雪运动教与学的活动、保障实现冰雪运动教学目的、形成检验冰雪运动教学成果标准的重要意义;论述了制定冰雪运动教学目标必须明辨的问题和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的、体育教学任务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制定冰雪运动教学目标的依据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验法和心理测量法对"诊断性评价结合目标设置"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教学方法避免了先天性遗传因素对学生学习篮球运动技能的心理影响,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体验、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从而提高了篮球普修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铅球滑步与最后用力衔接技术的教学初期的教学手段方面的研究甚少,文章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采用二十二字口诀,对建立正确的铅球技术概念和掌握合理的滑步技术以及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技术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与贾齐先生的讨论,本文明晰了几个概念及其关系:运动素材是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基础。体育课程内容划分至第三层次或第四层面可称为"教材";运动技术是规格化的身体运动或身体练习,它也是教材的内容要素之一;教材与教学方法意味着"教什么"与"怎么教"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性质,把教材与教法联系起来的中介要素是教学目标;教材是客观存在的,而教法是灵活多变的,教法依据教学目标的存在而存在,教法因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消亡。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乒乓球课堂教学中采用动态分层法进行研究,经过实验对比发现运用乒乓球动态分层教学能有效提高乒乓球课堂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对乒乓球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乒乓球锻炼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形成和培养,起到提高学生乒乓球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根据目标定向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在理论上的相近之处,从情景和个体的角度出发,通过创造的动机气氛,进行8周的实验,来比较两种不同教学气氛下,学生的目标定向和动机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教学中创造任务掌握气氛有利于学生任务定向的形成,以及体育学习内部动机的提高和缺乏动机的降低,而体育教学中自我表现气氛会降低学生体育学习的内部动机;自主需要、归属需要和能力需要是影响体育学习动机水平的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20.
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分类及其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对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分类和选择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有理论性、独特性、操作性、开放性、优效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可按体育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和结构对其划分;选择体育教学模式时应根据教学目的、学生发展水平、教学环境和条件、教学目标的多元性特点等综合选择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