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从80年代开始,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为了适应科技迅速发展这一形势的需要,相继开展了“科学一技术一社会”三位一体的STS教育,旨在通过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确立一个正确地指导科学技术应用的价值观念.例如,美国16条有关教育目标的陈述中就有“让学生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关干自然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等.当前,我国教育正面临巾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时期,党中央着眼于下个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作为理科教育的重要组…  相似文献   

2.
论大科学环境下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徐飞一、从“小科学”到“大科学”本世纪中期,面对科学世界发生的一系列巨大变化,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S.Weinberg,1933-)提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这些变化使过去的“小科学”变成了“大科学”。的确,20世纪以...  相似文献   

3.
学校管理涉及到人、财、物、事诸方面,也与办学方向、办学策略、学校发展有关,其间的政策性、前瞻性、创造性的特征都很突出。一个好的学校领导班子,对自己学校的基础和发展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分析和准确的定位,从整体工作着眼,建立发展目标。一方面要坚定素质教育方向,另一方面要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入手,做改革和创新的探索,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为此,就要凸显理性管理,变“管理”为“理管(理性管理)”。  相似文献   

4.
量子信息     
量子信息是量子力学与经典信息相结合的产物.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建立与发展是20世纪物理学界重大的科学进展.特别是量子力学,在20世纪得到了广泛发展与应用.我们人类社会所享受的现代文明许多与量子力学的应用息息相关.量子力学的建立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飞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经典物理学对许多当时新发现的物理实验现象根本无法解释,促使了量子力学的诞生.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原子、电子、光子等)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20世纪是“财富属于物质资源”的时代,那么21世纪将进入“财富属于人力资源”的时代。培养和造就面向21世纪的各级各类人才,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21世纪,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场竞争将影响—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未来的生存状况和地位,这场竞争之本是人才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  相似文献   

6.
一、原子物理学课程特点。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的最一般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原子物理学作为物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介于分子和原子核两层次之间。原子物理学是20世纪初.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发展的。目前原子物理学的很多问题仍然是物理学研究的前沿.它反映了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仅在1999年的96项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就有66项是与原子物理学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科学始于问题。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同样具有这种特点,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与“问题”有了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问题解决”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界提出的主要口号,即必须把“以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这个口号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国际上的一致赞同。之后,世界各国掀起了以问题为主题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潮。我国的教育工作从此也开始了对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徐涵 《职教论坛》2004,(6S):63-64
以“科学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的教育改革运动中提出的.对德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对“科学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潮产生的背景及其代表的观点做概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9.
2005年高考综(全国卷Ⅰ)第37题是一道以18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的若干史实为载体、以“民族主义”为主题的考题,命题从独特视角展开主题阐释,立意深、选材合理,不失为2005高考综卷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0.
百年中国报刊科学话语的言说主线都是围绕着“立人”与“立国”两个轴心展开的。从1895年甲午战败至五四运动以“立国”必先“立人”为言说基点;五四退潮之后至新中国成立则转以“立人”必先“立国”作为言说基点;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在头7年进入“立人”与“立国”并举的言说状态;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立人”与“立国”并举重新成为报刊科学话语的基本言说主线。这条言说主线,展示了百年中国报刊科学话语诉说、铺陈历史和被历史诉说、铺陈这样一个属于20世纪中国报刊本质属性的特征,在灵魂、精神的内核展示了中国报刊的现代底蕴及与民族历史文化的血脉渊源。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以来艺术的再次繁荣,形成了流派纷呈的艺术盛世,印象主义就是这一盛世中最为重要的画派之一,他们从绘画题材、表现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变革,成为西方美术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链条”上重要一环,为20世纪现代绘画揭开了序幕。一、从绘画题材的演变看印象主义的变革19世纪,欧洲科学思想、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古典学院派只着眼宫廷、宗教的绘画题材,无疑束缚了艺术的发展。有鉴于此,当时许多进步画家纷纷探索新的创作道路,浪漫主义首先在法国兴起,他们鄙视古典主义,把中世纪当作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赵昉 《语文知识》2010,(3):62-63
毋庸置疑,20世纪是迄今人类所遭遇的最为复杂、曲折的一个时代,相对恒定、整齐划一的“前现代”向着日新月异、革故鼎新的“现代”一路高歌猛进,而文学也理所当然地成为20世纪现代性景观的构成部分之一。文学与世界之间存在着远比机械模仿更复杂的互动关系,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研读无疑是描述20世纪世界现代图景的一种有益探索。可从教学实践来看,裹挟在“人文学科危机”中的现代主义文学课程却往往深陷于尴尬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物理奖颁发了整整 100年, 20世纪对于科学的发展来说又被称为“物理世纪”,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偏袒物理学,但是从 1895年发现 X射线开始的现代科学革命,在半个多世纪中确实是以物理学上的时空观、物质观、方法论和相互作用论的根本变革为中心展开的。由于物理学上产生了微观物质组成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带来了化学上的分子轨道理论和现代价键理论,以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也大多是一些物理学家创立的,至于天体物理学和恒星演化理论不过是核物理和相对论在宇观尺度上应用的结果罢了。至于今天高…  相似文献   

14.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日益暴露.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马克思主义以此为阶级基础而诞生。第一国际的成立促使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巴黎公社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20世纪初.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诞生。1917年俄国十月革分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了一国的范围,欧亚建立起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但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出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中国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民族解放运动: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以美洲为中心的独立运动.出现一系列独立国家:19世纪中期.爆发了以亚洲革命风暴为代表的反殖民反封建斗争;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0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以反法西斯斗争为中心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亚、非、欧洲广泛展开:“二战”后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科学地总结了20世纪我们党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明确地提出了指导21世纪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从时间这个纵轴上看,“三个代表”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保持和发扬党的先进性的实质;从空间这个横轴上看,“三个代表”立足于经济、化、政治三大社会支撑点,科学地概括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0世纪五十年代末发起纷争,经十几年后逐渐平复而今又烽烟再起的关于数学教育思想的“现代派”与“传统派”之争进行回顾,展开客观思考,从历史的演变中获得启发.结合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需要,提出有关现代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职业倦怠”(burnout)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费登伯格在描述与界定“那些供职于助人行业的人们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这一现象时,首次使用这一概念的。自1980年第一届国际职业倦怠研讨会召开以来,欧美国家的学者们对之展开了越来越深入的探索。职业倦怠被视为80年代的危机和现代生活的疾病。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界在反思过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展开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运动。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其内容涉及到教育的所有内容.一时间“素质教育”备受青睐.而“应试”教育则大受鞭挞,在这种情况下,素质与考试已成为水火不容的一对矛盾。  相似文献   

19.
“从特殊到一般”是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常见方法.数学问题的解决实质上就是数学问题中矛盾的转换.为此在探索一些新问题或较复杂的问题时,划归简单,着眼特殊,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应用数学与数学应用的发展,使得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科学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现实生活回归.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浅谈具体的做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