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曲长缨 《今传媒》2007,(2):37-40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在社会上有着很高声誉,多年来由于它深入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抓住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报道,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从而获得了广大观众和各方面的认可.三任国家总理都给"焦点访谈"题词,这就更使"焦点访谈"的新闻工作者感到自己身上责任的重大."焦点访谈"的报道首先要确保真实性、客观公正性,作为多年在这一栏目工作的记者,我深有感触.  相似文献   

2.
谢健 《新闻记者》2000,(10):25-26
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采访 对象,这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少报道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失实之处,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原则,而且还欺骗和误导了受众,危害极大。出现这种现象,除了极少数是记者有意为之外,大多是因为记者“合理想象”所致、笔者以众多媒体报道中国“网姐”陈帆红为例,对人物报道的真实性作一简要分析。 宁波残疾姑娘陈帆红(网名 “菜青虫”)自去年11月获中国网络小姐大赛浙江赛区冠军后,就成了媒体追踪报道的焦点。她因腿疾而被全国组委会拒绝以正式选手身份参加全国比赛,更是激…  相似文献   

3.
耿伟 《新闻传播》2004,(4):23-25
“焦点访谈”,是CCTV1994年4月1日开办的一个深度报道栏目,每期13分钟。据著名主持人敬一丹回忆,初衷嘛,很简单,是效仿报纸而增添的画面“评论”。  相似文献   

4.
曾晔 《当代传播》2002,(1):31-32
我于1999年初进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纵横”(后改名为“每日关注”)工作,至今已经快满3年了。3年来,就像我们栏目宣传语所说的:“关注社会热点,关心百姓生活”,我和我的同事们采写了一批社会关注的热点和老百姓关心的焦点话题,其中舆论监督类的稿件占了相当多的数量。 正确开展舆论监督不仅可以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促进社会进步,还可以提高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从我本人这几年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经验来看,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报道,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带着成见去采…  相似文献   

5.
实证性调查报道在电视舆论监督中的独特效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点访谈》从一开播,就以其直面社会现实,赢得了社会的喝彩,栏目本身也成为牵动中国高层领导与普通百姓的焦点,各大传媒纷纷聚焦《焦点访谈》,探讨其成功的原因。一位报社的记者曾对《焦点访谈》的问世给报纸带来的压力进行评论时说:有许多报纸要花很多篇幅才能讲清楚的事情,为什么电视只需要主持人提几个问题,出几个画面就让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甚至有的惊呼:作为一个以批评报道著称的节目,《焦点访谈》至今揭露报道的对象数以百计,有的被访谈揭露的对象甚至因此丢官解职,可是“为何没人告?”这与《焦点访谈》的实证性…  相似文献   

6.
西方新闻界宣扬客观原则,强调新闻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客观”叙述.记者只是把已经发生的事实记录下来.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谁干的:记者不应在新闻中“掺进自己的意见”,不应作“个人评论”。在西方新闻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记者的舌头是缩在后面的”。然而,随着新闻传播的“全球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主流媒体所高扬的所谓“客观公正”并不是一种绝对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7.
周甲禄 《新闻传播》2005,(12):34-36
在媒体的舆论监督中有一种采访方式现在经常用到,这就是记者为了获取公开身份无法采访到的信息,不征得采访对象同意、并隐瞒职业身份或假扮其他身份进行的采访。这种采访方法被称为秘密采访(有的人又称为隐性采访,隐身采访,暗访)。广播电视媒体的一些重要调查采访大量运用的就是秘密采访,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的报道许多都是在秘密状态下拍摄的。一些报纸还开辟了暗访专栏。  相似文献   

8.
记者:在《焦点访谈》舆论监督力度日益醒目的时候,关于“焦点”类节目如何防止“话语霸权”倾向的讨论也常常出现。那么这类节目如何防止、消弭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9.
“以事实说话——焦点访谈”。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是这样向观众宣告自己的品质的。“以事实说话”,报纸可不可以也这样办批评性栏目呢?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许多新闻媒体办了以“焦点”命名的栏目或节目,报道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受到受众的好评。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已成为亿万观众每日必看的节目,自不必说,不少报纸办的“焦点”专栏,也有声有色,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若在这些专栏中选优,我将投《光明日报》的“每月聚焦”一票。  相似文献   

11.
“冰点”专栏自创办以来,越来越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中国青年报举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调查,结果抽样统计显示,每2.6个读者中,就有一个选了“冰点”栏目,选票高居“我最喜爱的专版”首位。“冰点”曾被新闻界专家全票评定为“中央主要新闻媒介名栏目”,成为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南方周末的“时事纵横”齐名的三大栏目之一。在文字媒体和电视的竞争渐趋白热化的新闻界,“冰点”何以取得如此热效应?   关注普通人的命运 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 和其他报纸的同类栏目相比,“冰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以平民化的视角关在普通人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打开电视,各种新节目、好节目层出不穷,或新鲜奇异、或情理细腻、或动感多变,小小荧屏已让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然而,相对这一如火如荼的局面,这些年盛行的“热点”类栏目却相对冷清了许多。“热点”栏目是指电视台所办的反映社会焦点问题的栏目。1994年4月1日,中央台隆重推出《焦点访谈》。一时间,大江南北如法炮制、纷纷“克隆”。北有黑龙江的《今日话题》、辽宁的《热点透视》、南有广州的((城市话题》、深圳的《今日视点》,东有上海的((新闻透视》、山东的《今日观察》,中有河南的《中原焦点》,等等。此类节目从形式到  相似文献   

13.
丁柏铨 《视听界》2013,(5):82-85
住“王府”大宅,借行医之名骗财的“神功大师”王林,能引得高官富商趋之若鸳,这一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在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中得到揭露。这期名为《“神功大师”的真面目》的节目赢得了有担当、敢发声、负重艰行的赞誉,但也存在缺少重要的直接采访对象、当亨双方发声平衡有所不足等欠缺之处。作为舆论监督类节目,《焦点访谈》近年来鲜有佳作,但这期揭露“神功大师”的节目让人们重温了该栏目的犀利风格。  相似文献   

14.
中央电视台“焦点时刻”栏目,以其新的形象新的风格向报纸提出了挑战。 作为“东方时空”压轴节目的“焦点时刻”,自去年五月一日在中央电视台开播,很快红火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报道风格。在此基础上,今年四月一日中央电视台又在黄金频道黄金时段推出“焦点访谈”,使此番“焦点新闻”攻势更加凌厉。  相似文献   

15.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的名牌栏目,这一点已经世有公认。这个栏目从1994年4月1日正式开播至今8年半,它的成功实践可以给新闻界提供许多宝贵的经验。当从媒体上得知《<焦点访谈>红皮书》出版发行的消息,我就赶紧去买了一本,而且很有兴味地把它通读了一遍。 收获,确乎不少。这一方面与我多年来一直关注“焦点访谈”这个专栏节目,且不断从中得到启示有关,同时与我自己在主笔着《河北日报》“杨柳青”言论专栏,可以搞“对口学习”,读起来更感  相似文献   

16.
焦点何在
  说到电视新闻,不能不说到舆论监督,说到舆论监督,自然要说到标志性的栏目《焦点访谈》。虽然《焦点访谈》的前身《东方时空·焦点时刻》的制片人张海潮在回顾《东方时空》开播20年时这样回答他对“焦点”的理解,“我认为焦点不单指曝光社会的不良现象,也不仅仅是突发灾难事件,它应该是近期内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尽管在《焦点访谈》的官网上,节目定位的表述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但它对自身特点的概括依然是“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可惜,对照近三年网民最关心的热点事件和已经举办十二届的新世纪舆论监督研讨会近年推荐的调查性报道,几乎没有一个事件是因为《焦点访谈》率先揭露或跟踪报道而成为焦点。从网民数量之巨所体现的非专业观众的关切和新世纪舆论监督研讨会的专业性所反映的业界、学界的重视来衡量,《焦点访谈》已经远离了公众的舆论场。  相似文献   

17.
梅松武 《新闻界》2001,(1):13-15
新闻的真实性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新闻界》 1996年 1期有两篇文章引起了我对新闻真实性的进一步思考。一篇是何光同志撰写的《新闻真实论》,另一篇是喻权域同志撰写的《世妇会报道对新闻学的启示》。前者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本质真实论”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实践中无法操作,认为它不能作为检验新闻真实性的标准。后者分析了某些西方传媒对世妇会的报道“本质上不真实”,认为“本质真实的意思是对的”。近几年,新闻界关于新闻真实性的争论仍然没有停止。   我是不赞成“本质真实论”的。这不仅因为“本质真实”…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观众们会发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除播音员和主持人之外,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出现在屏幕上,特别是深度报道、焦点类栏目,与观众一见面就采取了记者“出镜”这种形式,这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重大步骤。这种转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仅仅是记者功能的扩展,是形式上的变化,或者说是对记者劳动的一种承认,而是电视新闻遵循新闻规律的一项深层次的变革,因为深入到现场的记者“出镜”传播才是最接近新闻事实本身的,这种直接传播的优势就在于其真实性、可靠性以及权威性,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而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特别是一…  相似文献   

19.
马邵娟 《记者摇篮》2005,(1):39-39,41
《大连晚报》连载的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我带着“偷拍”机——记者亲历录》长篇文学,生动记录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记者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暗访的足迹,再现了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职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读后使我颇受感动。为了把握事实的准确性和维护正义的尊严,揭露和鞭笞腐败与邪恶.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危,深入“虎穴”进行偷拍暗访。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这是1998年朱镕基同志视察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时对舆论监督所做的定位,其中足见舆论监督责任的重大。要正确发挥新闻对法制建设的舆论监督作用,主要是通过揭露违法行为,痛击社会不良现象,引起全社会警觉。如果记者不懂法,写出的新闻稿本身与法律不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