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身体教育学”的沦陷与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的教育显示为“身体教育学”。“哥白尼革命”导致身体教育学的沦陷,脑袋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小。三场另类的“哥白尼革命”导致身体教育学再次复兴,教育由此而关注整个身体的生长而不只是关注脑袋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身体问题的教育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身体在经历了被规训、被遮蔽的历史命运后,终于走向了觉醒。觉醒后的身体成为许多学术领域重新思考思想基础、重构理论架构的独特视角。与其他学科不同,教育学对身体问题的关注不应仅仅表现为将身体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面对身体话语的崛起,教育学必须致力于确立一种整全的身体观,追寻躯体教育背后的丰富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一个肉身日渐走向癫狂的时代中,教育学必须以理性之光去观照身体,培养学生对身体的理性态度和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3.
审视教育中的"身体"--兼论教育中的"身体惩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身体的教育学意蕴并没有引起教育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视,事实上,身体(及其所蕴含的人的生物性)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基础。通过审视身体在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探讨身体诸题(如生命的身体、消费的身体、被规训的身体、身体智慧等)的教育学意蕴,进而探索一种“体”“现”教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元教育学概论——元教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学的元研究和元教育学(metapedagogy)的概念不是一种别出心裁的创见,而是教育学360多年科学发展及研究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科学思想精华的必然昭示,也是近些年来教育学家们从“反思”中获得的共识。反思之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范畴是什么?教育学的概念清晰吗?教育学的体系合理吗?教育学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如何?直到教育学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学科?这一系列教育学的元理论性问题一股脑儿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要解决这些难题,人们开始提出要清理教育学的“门户”,要注重教育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无论何种教育学都或明或隐地有着“为谁服务”的社会立场,以回答“谁之教育学”问题。当前专业化的教育学,大多以抽象的人类主义为基础,反而迷失了具体的服务对象。进入新时代,要建构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体系,理应坚持和践行“人民立场”。“人民”是中国各民族共享的重要符号之一,其内涵有着一个不断发现、不断丰富的过程;每一次对“人民”的发现都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选择和践行教育学的“人民立场”就是要重建和发展“人民的教育学”,要从当下的“人民”出发,依靠当下的“人民”并回到“人民”中去审视教育学,以期发现新时代新的“人民”形象,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践行“人民立场”的教育学可以包括三个阶段,即“为了人民”的教育学“、归于人民”的教育学和“发现人民”的教育学。  相似文献   

6.
《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全面地、立体式地回答了教育是什么、教育学是什么这两个教育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并以回到“原点”的思维方式,从纵向的挖掘寻找了历史上各家教育理论的魂,又从横向的维度从五个层面确定了叶氏教育学的基因———“生命?实践”。叶澜老师及团队创造了中国教育学新的发展历史,这个力度在于它是理论上的“道”和实践上的“器”两者高度的统一,即“五个一”:一套教育理论、一种研究方式、一批转型学校、一支研究队伍、一条改革之路。叶澜老师教育学指向的生命,体现了叶澜老师自己的生命,把自己半生生命用在了创建“生命?实践”教育学之中,体现了崇高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理论是在教育学这门学科究竟主要是一门以哲学运思为主的精神科学,还是一门方法至上的实证科学这一历史性交锋中应运而生的。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提出是对实证主义范式在教育学领域过度宣扬的匡正。教育学是一门有着浓郁的强烈的丰富的人文性、艺术性、审美性、价值性和伦理性的学科。从学科嬗变史、学科本质、学科研究方法借鉴路线图等来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学作为一门“成人”的学科所具有的境遇性、生命性、个殊性、复杂性等特质无法被完全数据化的定量研究所把握。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分别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及教育方法出发,聚焦三个根本性问题:儿童“是”什么?儿童会成“为”什么?儿童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与文化所期望的那个样子,需“要”什么?针对这三个根本问题,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提出了理想的教育应确立的四项重要原则:首先,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精神”或者“生命”成长,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生命世界;其次,教育是“相遇”的历程,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多元、丰富、奇幻的教育孕育着儿童各种生长的可能性,教育既关怀当下,又指向未来的生活;再次,教育要注重“关系”的营建,魅力在于生活世界中诸般“关系”的和谐与共融,儿童与教师在美好的教育“关系”中相濡以沫,砥砺前行;最后,儿童是“文化”的存在,教育要关注文化在陶冶滋养儿童的向善、求真、育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面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学的身份危机,德国教育学家莫伦豪尔从文化视角,运用图像解释学方法,重新寻求和捍卫教育与教育学的自身逻辑,这尤其体现在其1983年出版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普通教育学经典《遗忘的关联:论文化与教育》一书中。这部经典回答了“我们为什么想要孩子?”这一教育学最基本的问题,讨论了“展现生活方式”“再现生活方式”“信任可塑性”“敦促自我活动”这四个教育学基本原理。它们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新的教育学原理体系,从而也接续了德国的普通教育学传统。莫伦豪尔对教育学原理体系的建构真正回应了教育的解放问题,强调教育关系作为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并呼吁回到欧洲大陆教育学传统。这种通过新的解释学方法绕道于教育学基本问题的尝试,提醒我们回到教育和教育学的自身逻辑,寻求新的教育学基本共识,重新捍卫教育与文化即生活方式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教育学的建构,是教育理论界长期关注而迄今尚未根本解决的课题。按照教育学科演变的趋势与中国教育学科的实际状况,似有必要把重建作为“基础学科”的教育学提上日程。何谓作为“基础学科”的教育学?如何建构这种教育学?都属同治“教育学”之道相关的问题。以下所论,均属一己之见,为我的教育学信条。  相似文献   

10.
幼儿教育实践的现象学教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涵盖幼儿教育.在课程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概念重建”.现象学教育学以其关注实践中的情境、“回到事情本身”的全新视角,为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意义.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借鉴现象学教育学充满人文关怀的理念,关注教师在具体情境中的教育行为.通过反思以及“概念重建”,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教育行为的规范性,从而真正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早期教育.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话语是人们在思考和言说教育学问题时的习惯性用语。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教育学仍没有自己独立、规范的话语体系,有“失语”的嫌疑。中国教育学要发展,一是教育学话语要“本土化”;二是教育学话语要“国际化”;三是要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学话语进行清理、爬梳,开拓利用有意义的话语资源;四是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派,培育一批真正的教育家。中国教育学要有一套(或多套)自己的教育学话语体系,争得与西方教育学者对话与交流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学科教育学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研究学科教育“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即学科教育本体论和价值论的哲学的学科教育学;一是研究学科教育“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实践的学科教育学.学科教育学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身体是教育研究的新视角,身体不是一个纯生物实体,它承载了意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心身"统一体".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征形式.西方教育语境中的身体与心灵是二元割裂的,身体是被管制的对象,是社会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中国教育语境中的心身原本是一体的,强调道德身体:后受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式身体在教育上被殖民成西式身体,但其政治工具性仍具有中国特色.在"创新教育"、"创新型国家"的新语境中,以整体观和人文观来反思被遗忘、被冷落的身体,使身体得到真正的救赎,是教育之大义.  相似文献   

14.
现象学教育学著作中的故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象学教育学是一门具有明显的实践取向的教育学,它致力于儿童养育和教育的实践。故事在现象学教育学的一些著作中,往往占据很大部分,这些故事不是被概念、定义固定下来的,它们是一个个充盈的、丰满而又真实的情境的再现,是“事情本身”的显现,这是现象学教育学的表现方式,也是现象学教育学中的“生活世界”和“回到事情本身”的体现,是对儿童与父母、学生与教师等的生活体验进行描述和解释。现象学教育学的这种全新视野对我们重新理解教育,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理解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解决存在已久却悬而未决的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中的一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培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也出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教师培训低效等问题。身体教育学立足于教师已有经验,重视教师的"完整身体",关注教师的身体主体性,倡导教师亲自体验、实践参与,将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身体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培训势必会成为教师培训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6.
试析教育学的决定论立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决定论主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因果关系。它对教育学的影响极为深远,并从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教育的误解。为了走出“见物不见人”的实证怪圈,扭转教育的“无人”局面,就必须对决定论进行彻底清算:决定论是普遍的吗?决定论适用于人文学科吗?“人”能纳入决定论的视野吗?进而在以上基础上阐述教育学的非决定论立场。非决定论立场的确立,对于正确理解教育学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今教育学的立论方法,我们早就习惯了,恐怕也很少怀疑它的正确性。庄子说:“察见渊鱼者不祥。”我们这些教育理论的“察见渊鱼者”,却很少提出这样一些不应忽视的问题:对同样一条教学原则,为什么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而终于没有定论呢?为什么某些教育理论时而被历史贬入冷官,时而又被历史捧为宠儿呢?为什么在所谓“知识爆炸”的今天,要编一本比较理想的《教育学》竟困难重重呢?……这些问题促使我们从已有教育学教科书的字里行间抬起头来,对我们的教育学本身进行考察,问题在于教育学理论的科学基础,或者说科学依据。然而这个题目是一个庞大而比较艰难的论题。本文试图顺其发展线索作些探讨,敬请读者特别是专家们指教。  相似文献   

18.
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冯建军 《教育研究》2006,27(3):29-34
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就是教育学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最终取决于“教育”的方式。教育是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具有生命性,而且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也因为生命的“在场”而具有意义。这决定了教育学必须具有生命的立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意味着教育学是“成全生命”的人文之学。  相似文献   

19.
最有价值的教育学是与人类幸福相关的教育学,表现在:它是成为人类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的教育学;能够在对生活的直观中,深度介入人类生活,创新生活意义:既能面向人类的幸福,也能直面人类的苦难。教育学的幸福观与对教育的理解、与教育对生命的态度有关。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教育学探析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 ,对 2 0世纪的西方哲学和包括教育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现象学教育学在一些欧美国家获得发展并保持生机。现象学教育学把教育理解为参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 ,认为教育学不能从抽象的理论论文或分析系统中去寻找 ,而应该在生活的世界中去寻找 ,强调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时代的教育实践 ,关注现实并对其进行反思。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日益频繁使用的生活、情境、意义、理解、建构等等话语都与现象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回到实事本身、交互主体性、生活世界等现象学概念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