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务工人员涌入昆山而剧增。城市流动儿童来到新城市学习时,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及他们所处的独特生活环境使得对他们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对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城市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在学校适上呈显著差异,城市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城市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里涌现的"民工潮"现象是流动着的"农民工"群体关于生存方式选择的权宜之计,也关系着整个中国的发展命运。随父母迁移的流动儿童在社会融入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通过对Y市弱势家庭流动儿童小洁在流入城市生活的全貌展开质化研究,分析探讨了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面临的一系列困境:弱势的家庭环境、城市社交的拒斥和代际传递的局限等。  相似文献   

3.
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个社会处境不利群体,流动儿童问题倍受关注也倍受争议。本研究从认知和人格两个角度来探讨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现状,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创造力水平与城市儿童无差异,显著高于农村儿童;流动儿童的自尊水平同农村儿童无差异,并显著低于城市儿童;流动带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儿童作为随父母或其中一方离开户籍地进入城市生活的人群得到了社会的关注。然而学龄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的环境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流动儿童"标签化"、学校环境软硬件匹配不足、家庭教育缺失。蒙台梭利儿童自我创造理论,可供现今流动儿童学前教育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及家庭环境的创设借鉴。  相似文献   

5.
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自卑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流动儿童是现阶段我国各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的健康成长正遭受着巨大的威胁.调查表明,近四分之一的流动.儿童长期笼罩在自卑心理的阴影下,造成了他们的人格发展受阻以及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流动儿童疏离感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在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环境疏离感上均显著高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在疏离感的部分维度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和年龄段的差异,且疏离感发展存在阶段性,10岁可能是关键年龄。流动儿童疏离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学校和城市社会三大因素;对其进行自身认知干预是关键,社会支持系统干预是基础。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呈逐年增长趋势,流动儿童随父母来城市后在面对陌生环境时会出现一系列不适应问题。基于生态系统模型视角,梳理个体对环境的歧视知觉、家庭风险、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有助于家校联合提升流动儿童心理弹性,帮助流动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预防和减少问题行为发生,建议街道社区加强社会治安,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帮助流动儿童更快更好适应城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本质上看,考察流动和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探讨环境资源对其发展的影响作用问题。流动儿童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物质资源和教育资源都弱于城市儿童;除经济资本外,农村留守儿童的其他环境资源也弱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留守,流动对改善儿童的家庭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家庭内社会资本和教育资源状况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流动儿童学习需要与城市儿童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对教学进度、教材、语言风俗、学习资源、接受信息的偏好方式、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各地教材的使用、教学的进度存在差异,流动儿童语言差异较大、弥补方式各有不同;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在学习资源获得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认知形态、学习习惯方面差异不明显。针对流动儿童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11.
城市流动儿童是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目前,分布在全国各大城市的4000多万流动儿童,带有明显的"移民第二代"特征:虽然生长在城市之中,但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及环境的歧视和排斥,依然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出现了城市社会适应的困境。本文在社会工作的视角下,将流动儿童视为服务的主体,注重发挥流动儿童自身的优势,采用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探讨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社会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心理韧性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心理韧性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过程性因素即到京时间、转学次数和结果性因素即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有显著影响。到京6年以上的流动儿童在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方面显著高于到京6年以下的流动儿童。公办学校、未转学、家庭收入2000元以上的流动儿童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这五个方面均高于打工子弟学校、转过学、家庭收入2000以下的流动儿童。尽管流动儿童不利的过程性、结果性、其他因素对其心理韧性、城市适应有不良影响,但在同样处境不利的情况下,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对其城市适应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进行了探讨。对21名流动儿童深度访谈的结果发现:受访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较好;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呈现三种类型:U型、J型、水平线型;长期习得的外显行为、内隐观念、人文环境、学习成绩是几个较难适应的维度。在对三种适应过程进行比较后,提出了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过程理论,认为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会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更全面、更清晰地描述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首次提出了流动儿童城市适应发展阶段理论,本研究对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但结果的推广性还略显不足,需通过后续研究进行弥补。  相似文献   

14.
学校适应的情况是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教育融入情况的重要体现。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学校环境因素有师生关系、学校氛围、课堂环境等。其中师生关系是流动儿童学校生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本文阐述了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并提出了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流动儿童是中国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相比普通城市家庭的儿童,特殊的环境使流动儿童产生了自卑、孤独和学习困难等心理问题.此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隔代教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城市中,父辈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学龄前儿童的教育主要由祖辈来承担。本文试图从隔代教育与社会化的相关概念出发,了解并分析研究价值。从祖辈、父辈、儿童三个角度分析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城市儿童隔代教育优化的途径,进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挥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与不断发展,城镇化水平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村儿童随父母迁移而迁移,由此进入城市。随之,城市中出现一个新群体——流动儿童,他们的城市适应问题也日益受到众多学者以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和重视。鉴于此,本文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状况展开分析,并且提出一些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18.
流动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其对干预的启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父母和城市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比城市儿童更少地感受到父亲的情感温暖,但更多地感受到父亲的惩罚、严厉;同时,流动儿童感受的来自母亲的情感温暖少于城市儿童,但却比城市儿童感受到母亲更多的拒绝和否认。这一研究结果对干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部分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后有明显社会公德缺少、助人意识单薄现象。与流动儿童无法正常融入城市,无法正常认识自己身份有莫大的关系。因此,有必要从宏观到微观地设计出符合理论和现实的流动儿童助人行为研究构想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师生冲突的差异,对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约2000名儿童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流动儿童具有歧视性,倾向于选择强制的方式,对城市儿童选择沟通的方式;流动儿童仍对教师较为敬畏与认同,城市儿童较多表现出不满的情绪;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的冲突强度都较低,流动儿童的冲突持续时间更短;冲突结束时流动儿童师生关系较佳,城市儿童师生关系却趋于疏离,冲突对城市儿童心理的消极影响较强.为解释流动儿童与城市儿童师生冲突的差异,采用解释现象学分析方法(IPA)对6名教师进一步访谈发现:从低教养水平高教育期待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受歧视的流动儿童,仍对教师较为敬畏与认同;质朴的、亲密友爱的传统师生关系观促使冲突结束时流动儿童的师生关系较佳;教师权威观的变迁致使城市儿童的不满情绪及冲突的消极影响较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