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对广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各级各类学校应主动作为,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要充分认识生命教育的内涵和重大疫情下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珍惜生命与死亡教育、关爱生命与责任教育、敬畏生命与生态教育、磨练生命与挫折教育、科学防疫与健康教育、欣赏生命与感恩教育。重大疫情下生命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及时介入、科学应对、协同合作、务求实效和潜移默化。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形成生命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然而在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大旗下,高校教育的工具理性被无限放大,教育理念出现异化。由此,生命教育内容不断边缘化、生命教育文化活动不断缺失。高校生命教育要从树立敬畏生命的教育理念着手,从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汤元军 《培训与研究》2007,24(2):104-106
生命教育应以敬畏生命的理念为指导,引导青少年确立“敬畏生命”的道德信念。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就没有生命教育。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敬畏生命视野下的生命教育要求敬畏死亡,只有敬畏死亡,才能敬畏生命。生命教育中要引导青少年正确地认识生命与生活的关系,不区分生命与生活的生命教育不可能产生对生命的敬畏,也必将消解生命教育的问题意识和目标。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不应是一段风潮,而是成为教育的常态,这需要教育者不断思考与实践。华德福教育思想以整体的眼光看待儿童的生命、用想象力滋养儿童的生命、将教育与儿童的生命紧密相连等观点,给予生命教育以启示:回归本质,教育本应当是生命的教育;敬畏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宝贵初心;平等意识,是生命教育的永恒主题;生命美育,是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培养儿童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塑造健康的人格、造就高尚的道德情操,培植阳光的心态,让儿童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做人。"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应以德育为主渠道,大力实施阳光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充满阳光的心灵;让学生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宽容开朗的心理状态,重塑阳光少年形象;让  相似文献   

6.
幼儿生命教育是指以3—6岁幼儿为教育对象,从对生命本质的探求开始,让幼儿认识和尊重生命,肯定自我价值,培养一颗感恩的心,勇敢面对挑战,努力关注并照顾自己、他人和世界。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习近平总书记亲赴武汉视察疫情时提出了“要把人的生命和安全摆在至高无上位置”的重要思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可见,对幼小的儿童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薛丽华 《考试周刊》2015,(9):145-146
生物教师应该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从自身了解生命、敬畏生命的顽强、欣赏生命的美丽及感悟生命的价值等方面认识生命、珍爱生命。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的开展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度契合教育的"人本"理念.我国生命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在教育实践上陷入推崇价值理性而疏离生命情感、重视知识本位而忽略生命实践、追求系统教学而遮蔽生命活力等困境.在分析其成因的同时对后疫情时期生命教育的价值做出审思:尊重自然生命本真诉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实现人生价值的自我澄明.后疫情时期要从融合传统文化的生命教育教学理念,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体化的生命教育模式,整合多元开放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等三个方面进行生命教育的改进,育个体生命自觉以应对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与存在形态,其蕴藏着广博而深刻的哲学内涵:生命教育作为真正人道的教育,它关涉一切“有生之命”;生命教育以“人性向善”为基本的价值预设,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超越与提升;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它不仅是纯粹的理论或理念,而且是涵盖了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领域.在当下中国,以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为目标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生命教育突显出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大学生,符合时代的发展求,就必须加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延伸,生命教育就是一种价值追求,其内涵由生命决定,所以应该从生命的特征、生命存在的领域去探讨生命教育的,必性和有效途径。生命教育的内涵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生命存在的价值,包括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幼儿的生命是幼儿教育的基石,它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当前的幼儿教育不仅对幼儿的生命价值本身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幼儿生命的理解也很片面和肤浅。幼儿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生命性,幼儿的生命教育理应成为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  相似文献   

12.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也是儿童艺术学习的重要途径。儿童艺术课程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而独立存在,艺术课程必须生活化。新课程背景下儿童艺术课程生活化的途径是:建构源于儿童生活的艺术课程目标,采择贴近儿童生活的艺术课程内容,选择围绕儿童生活的人文主题组织艺术课程内容,实施引导儿童生活的艺术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3.
幼儿期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也是基础教育的奠基,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当前幼儿生命教育的研究主要关注幼儿生命教育的内容、幼儿生命教育的方式以及幼儿生命教育的实施主体三个方面。幼儿生命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是幼儿生命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幼儿生命教育的形式与手段较为单一、师资力量略显单薄并且缺乏专业性。今后应积极探索幼儿生命教育的形式与手段,注重幼儿生命教育实施主体的多元化,建构幼儿生命教育课程结构,重视幼儿生命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课程地图既是一种课程理念,也是一种课程实施技术。它在可视化、资源整合和课程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强调儿童在课程实践中的中心地位,是提升课程实施质量和儿童学习结果的重要途径。利用课程地图建设园本课程,就是要基于儿童的立场建构和实施课程,依据儿童学习规律和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促进儿童的自主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形成。基于课程地图建设园本课程时,可以把民间文化和生活实践作为课程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手段,通过创设自主参与的课程学习环境,支持儿童良好学习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审视知识学习和人的精神生命生长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勇于改革繁杂课程,实行“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从而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实现课程的真正变革。“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可能性来源于儿童拥有学习的天性,潜能和先天的学习框架,以及所谓悟感。只要依靠了儿童的悟感机制,就可以借助不完善的信息,去把握事物本体。这不仅仅可以节省教育者的行为能量,更给了学生自己发展自己的空间,使教育省力高效。课程的庞大,其实是没有把课程同人的本体——一个无限丰富、不断生长和跃动的生命联系起来,没有把知识的获得和人格的完善视为人的精神生命的拓展。  相似文献   

16.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选择,它能够满足人不同层次的需要,在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构建生命教育视域下的学校体育,学校体育需要体现生命教育的理念,构建体现生命关怀的体育课程发展目标,贴近生活实践的体育课程内容,展现动态生成的体育教学过程,建立多元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7.
李佳轩 《成才之路》2021,(11):100-101
生活处处存在教育,生活本身也是教育,因此,幼儿教育要向生活回归,让生活成为幼儿教育的源泉,并融入到幼儿教育中。文章基于幼儿中班教育,分析疫情对幼儿生活教育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并结合教学实践探究在疫情特殊情况下,开展幼儿生活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提高幼儿生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8.
幼儿饮食生活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已经闲置了相当长的时间。为减轻课程超载,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必须对这些课程资源进行系统开发。这并不是要以饮食活动取代其他课程,而是要使幼儿饮食生活中蕴涵的艺术、社会、语言、科学等课程彰显并被充分利用。此外,系统开发要使这些课程与饮食生活成为一个自然、完整、和谐的整体,而不是将艺术、社会、语言、科学课程与幼儿饮食生活进行简单拼接。  相似文献   

19.
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儿童的存在不仅具有生物学的意义,还应该具有文化的意义。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教育无疑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具有重建生活的意义。儿童世界是由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组成,而生活世界里内在的精神生活和外在的文化(游戏的、童话的等)交织在一起。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就应从内至外展开,即从内在的精神生活开始向外在的社会生活铺开。  相似文献   

20.
王乐 《中学教育》2020,17(2):45-51,60
学校是由教学生活和闲暇生活共同构成的特殊“栖居方式”.自由性是闲暇的本质属性,它对于学校生活中儿童的整全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包括使儿童发展在多种可能中更加充分和完整,激发和培养儿童自我意识以及帮助儿童“补充能量”,提高学校生活幸福感.当前,学校生活中儿童的闲暇自由在环境与制度“共同裹胁”的结构性掣肘中出现失度,具体表现为“工业思维”下闲暇意识的自由失语,“规训与惩戒”下闲暇时空的自由失范以及“释放的干涉”下闲暇方式的自由失位.根据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观,闲暇的自由意蕴应从两个维度重构:积极意义上主体解放的自由向度,包括闲暇观、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转变;消极意义上环境解放的自由限度,包括在劳动与享乐的张力间构建边界与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