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7 毫秒
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史研究呈现第一热潮,推出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这对当今的教育史研究者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反观教育科学园地特别是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空前繁荣,与第八次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还有颇高的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教育史研究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的研究思路,订正教育史研究中的廖误,那么,教育史研究就会别有洞天,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
李贤智 《教育史研究》2009,(6):85-86,91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史学科如何在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发挥其应有价值,成为我国教育史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面对知识经济带来的严峻挑战,国内教育史研究者顺时应势,对本学科领域进行反思的研究论文一直没有中断。在历次教育史学术年会上,教育史研究者们为摆脱学科发展的困境和危机展开了积极、广泛的讨论。以外国教育史研究为例,学者们深刻剖析了本学科陷入困境的原因,对史料建设薄弱、研究方法陈旧、缺乏现实观照以及思想较为保守等问题明察于心;  相似文献   

3.
影像史学是史学发展的新动态。从影像史学的学术背景、学术主张和学术价值来看,将影像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中国教育史研究,对教育史研究思路的扩展和教育史学科地位的提升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也出现了不少以影像为史料的教育史研究尝试,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显不足。以教育纪录片为例,视觉史料、听觉史料和档案史料,对近现代教育史研究都有着重要价值。因此,不仅要认识到历史影像在史料层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更要充分发挥影像史学的理论价值,积极推进教育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历史感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感觉,长期以来教育史研究在价值指向上倾向教育学科,致使学科特征不明显。历史学的研究理念和方法,能够给教育史学带来新的研究增长点,研究教育的本源——教育活动,是教育史回归历史学的一个基础。而历史感在教育史研究上的呈现,是包括研究对象、史料、方法、效果的多元结合,研究者和接受者对于学术作品的感悟,是衡量学术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5.
教育史研究是为了“教育”而凭借“教育”来研究“教育”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研究,“教育”是教育史研究的内容、目的和依据。教育史研究中的“教育缺失”是指研究者在实际的研究中,只重视史实的搜集与梳理,而忽视“教育”在教育史研究中作用的一种不正常现象。它产生于研究者的教育理论基础薄弱与教育史研究观念的陈旧,已经对教育史学科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加强教育理论主要是教育学、教育哲学和教育史理论的学习,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史观,应是改变教育史研究中“教育缺失”现象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教育史研究者的素养是教育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其应兼备史学的厚实学理修为和教育学的实践性智慧。教育史研究者五维素养的内涵为:由兴趣触发之"才"以撰教育史之文;勤于习练之"学"以练教育史之事;富有创新性思维之"识"以见人所不见;责任担当之"德"以求教育史之公;理解与觉悟并存之"道"以适天下育人之用。五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其次序为:才、学、识、德、道。探讨五维素养是为培养卓越的当代教育史研究者提供学理支持和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外国教育史学科目前所面临的危机及其形成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提出了摆脱并最终克服学科危机的初步设想。作者认为 ,注重学科的自我反思、加强研究者主体的学术自律、科学确立学科定位 ,是外国教育史学科克服危机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教育史学史是教育史学的客观演进历程,不仅为人们提供教育史学演进的知识谱系,而且提出教育史学研究中的问题、局限性与不确定性。由于中国教育史研究源于新式学堂的教学需要,服务教学成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起点并使其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由此出现了不同取向的教育史学研究。从1950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史研究者在借鉴苏联教育史学的基础上,对以往教育史研究成果重新作出分析评判,教育史学史得以兴起;然而,由于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使用不当,在改变学术研究性质的同时,还改变了研究方向。改革开放后,研究者在教育史的恢复重建中,开始关注以教育史学科建设为核心的教育史研究,教育史学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显著成果。但是,这不意味着教育史学研究没有问题。为繁荣教育理论,为人类教育事业贡献智慧,未来的中国教育史学研究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其一,克服固守于“用”的教育史研究定位;其二,教育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概念体系建设;其三,教育及教育史研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四,外来教育史学理论与本土教育史研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全面危机中的外国教育史学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分析了外国教育史学科目前所面临的危机及其形成的内部和外部原因,提出了摆脱并最终克服学科危机的初步设想。作者认为,注重学科的自我反强、加强研究者主体的学术自律,科学确立学科定位,是外国教育史学科克服危机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各位理事,作为一名较长时期从事中国教育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高校教师,这次有机会参加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既高兴又感到亲切。高兴的是大会给了我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感到亲切是因为教育史研究和地方教育史志研究应该说是一家人,一家人见面当然是分外亲切了。上午听了各位领导的讲话、报告,很受启发。前两天在西安开教育史第十届学术年会,接到秘书长方晓东研究员的邀请,要我在会议上发个言,说实话我对地方教育史志缺乏专门研究,只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参加过一段时间《浙江教育简志》的编撰工作,可以说,对于其中的酸甜苦辣,没有切身感受。盛情难却,我只能从教育史研究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1.
教育器物史是一种可视化的教育史,是教育史学研究的新领域。可视化历史形成于研究者与历史实物不断的对话过程,主要表现为史料选取的可视化、方法运用的可视化与成果呈现的可视化。教育器物既是可视化的历史实物,也是人类教育活动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教育器物史研究一切与教育有关、服务于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的器物历史,旨在重现教育器物承载的教育活动,探索教育器物演变的教育规律,叙述教育器物潜藏的教育故事。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教育史研究?——以外国教育史研究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郭法奇 《教育学报》2005,1(3):92-96
教育史研究是一门以历史研究方法论为基础,使用别人观察的科学。它是一门以现在的眼光与过去的教育史实发生联系,不断质疑、探究和寻求教育真相的科学。教育史研究应当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重视对资料的解读,并为培养个体的历史思维方式服务。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碎片化"思维受到了越来越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碎片化"思维是一种反思性思维,它包含了"去自然化"或者说"去常规化"的过程。遵循这种思维方式,针对教育中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或是现象,通过使用"当下的历史"这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重新审视教育领域中所谓"毋庸置疑"的观念是如何在人们的头脑中历史地产生的。在此基础上,教育工作者可以获得关于学校运作秩序的知识,进而为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可供参考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教育史学评论是教育史学理论中一个既具批判性、又具建设性的重要分支。它以教育史学自身为研究对象,按照学术的和社会的标准,对教育史学研究的主体和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及理性反思,总结教育史学研究的成败得失,引导和规范教育史学的学术研究和论著编纂,丰富教育史学理论,推动教育史学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教育史研究在中国一直没有引起教育史界的充分重视,长期以来,科技教育史的发展在科技史学科中获得了比在教育史学科中更重要的地位。教育史学界对科技教育史研究的讨论把科技史局限在学校范围之内,对于广泛的职官科技教育、艺徒训练以及私学、家学中的科技教育研究薄弱。回顾科技教育史研究百年来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对教育史研究和科技教育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应该扩大教育史学科的研究范围,使教育史研究突破狭隘学校教育观的束缚,寻找典型性和普遍性相结合的历史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6.
教育史史料学是教育史学科中研究史料的来源、价值和使用方法的次级学科。它是教育史研究中联结教育学和历史学的纽带,在史料内容、史料组织和史料解读等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从教育学视阈来看,教育史学科应该具有实用性价值;从历史学视阈来看,教育史学科也能够具有实用性价值。教育史的“史”字不是要我们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过去的教育事件,而是要用历史与教育的双重视角和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长期以来,教育史学科没有找到服务教育实践的很好的方式,仅仅满足于为现成的教育理论和现行的教育政策,向历史寻求证明。在当下,教育史学科应该面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来展开研究,以寻求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学科智慧。  相似文献   

18.
When Geoffrey Sherington and I set out on our project on the Australian Public University, which culminated in Sydney: The Making of a Public University (2012), we wanted to move away from the emphasis of conventional institutional history on chancellors, vice-chancellors and governing council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university as a social institution. Using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of social history, we studied how students, academics, researchers, philanthropists along with the university's governing body were all important characters in the cre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ustralia's first university. This essay explores some of the influences in this approach, 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al history and women's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administration in the story of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uch as universities, and examines the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for historical analysis of bringing together these approac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