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BIC会聚技术”代表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本文介绍了“NBIC会聚技术”的背景和含义,提出了NBIC会聚技术对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理念、研究领域和专业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类”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的一般表达。以“类”作为自身价值主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类文明向度,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核心价值支撑。马克思有关人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学说以“类”为核心价值引领,呈现了群体-个体-类的文明演进逻辑,是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的类文明向度的理论根据。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主体与价值遵循,以真实的“普遍”超越了虚假的“普世”,展现了价值层面的辩证否定。全人类共同价值以类主体的视角凝聚人类价值共识,在实践中不断推动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全人类和谐发展,开显了全新的类文明视野。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其类文明指向的最新实践。  相似文献   

3.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了自发的类存在阶段,近代以来进入了个人主体阶段。不断张扬的个人主体性,异化了人的类存在,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社会危机。面对人类发展的困境,更需要人类的团结。为此,中国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推动了“类时代”的到来。应对人类发展的困境,迎接类时代,需要类伦理教育,唤醒类本性的伦理自觉。生态伦理和公共伦理教育是类伦理教育在现阶段的可行选择,当代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就在于唤醒当代人的类伦理自觉,这是人类社会走出困境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4.
“类”思维是指人们在人类性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借助于“类”概念不断反思、设计、实现和评价自身“类”本质的程式和方法。其现实性必须从“类”存在的人、全球问题及全球化问题以及矛盾思维、辩证思维、实践思维的逻辑关系方面入手分析。  相似文献   

5.
从古文献考察,中国古代的推理类型是“推类”。推类的内在机制是“类同理同”,在此约束条件下,其逻辑性质是“必然得出”的。推类的逻辑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以墨家逻辑为代表的论辩传统;另一个是以易学逻辑为代表的预测、推知传统。推类逻辑是华夏文明的结晶和科学求知的方法,是人类思维宝库中的璀璨瑰宝和人类思维方式创新的宝贵资源,在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今天,应当对它予以关注和发掘。  相似文献   

6.
“类哲学”是从人们的价值存在、类生命本性入手 ,探讨人的社会历史存在本质的理论成果 ,它要求人们只有从价值层面上去关注人、理解人 ,才可能真正在哲学中把握住“人”。所以它是提示了现实的人的价值及其未来解放的“真正的哲学”,也是在现代社会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类哲学”的提出对我们重新理解“哲学”、“人”的意义以及对当代社会实践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在地域、等级、善恶等方面部分地解放了“类”的主角——人,在我国教育史的发展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类”的主角——人,其外在物质的束缚已基本得到了解放,拥有了平等的教育权利,“类”应该获得新的解释:人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应该作为发展的目的而存在。  相似文献   

8.
1.透镜的“会聚作用”与“发散作用”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但经其折射后的光线能否会聚在一点上,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到费解的问题.大家知道“会聚作用”与“会聚于一点”的含义是不同的.会聚作用是所有的凸透镜均具有的功能,但能否将光线会聚于一点,还要看条件.如图1所示,原来射入凸透镜的光线发散程度较大,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比原来的发散程度有所减少,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但并没有将光线会聚在一点上.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其出射光线决定于入射光线.如果入射光线的发散程度很大.如图1所示,其出…  相似文献   

9.
“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墨子》中才以思维规律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类”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逻辑范畴并被自觉运用也是从墨家开始的。墨家逻辑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对“类”观念的阐述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墨家“类”观念有重要的逻辑意义,其“类”观念是中国古代的推理类型——推类的基础,只有搞清楚中国古代“类”的观念,才能正确理解推类。  相似文献   

10.
技术实体理论包含于西方哲学传统中,并以常识化的技术工具论渗透于技术决策、实践和文化发展中。对西方哲学与技术相关联的实体概念历史进行考察表明,从亚里士多德、笛卡儿到黑格尔和卡普,西方哲学传统维系着一种对技术的实体理论解释或描述,并从自然摹写达到了身体摹写的高度。进一步分析,我们看到,技术实体理论的主要原则在于,技术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采取理性模式,不仅要求自身的价值中立,而且能够确保技术进步具有可预测性。以此来看待后人类主义,所谓后人类的"技术奇点"预测,不过是设想了超人类智能的"技术实体"。当然这仅仅是就技术的积极社会影响而言的,如果考虑其负面价值,技术实体理论便不得不面临科林格里奇的"控制困境":一项技术的社会结果无法在其生命早期预测,等到发现其消极后果时,对它的控制又极端困难。为了摆脱这种困境,需要突破技术实体理论为科学、技术与社会设置的各种传统边界,进而提出新的技术哲学理论方向,此即对技术实体理论进行归置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