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白被流放夜郎的原由,近来有学者说是因为写《清平调》而触犯了杨贵妃,说李白写《清平调》时借着酒劲曾命高力士为自己脱靴、杨贵妃磨墨,故而小人对杨贵妃进谗言,说李白在诗中把她与赵飞燕这种歌女作比,有辱贵妃声誉,因此,李白被谪至夜郎。此说于情理不合,无论是从时间上看还是从情理上或史实上看都有失偏颇,应还永王李?兵败所致之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对《长恨歌》的主题意义,人们的理解有较大的分歧。而我认为这是一首对李、杨坚贞爱情的赞歌,理由有:一、作者以"长恨"为题,即已点明了诗的主题。二、唐明皇是一个有情有意"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至诚君王。三、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尽情描写了玄宗对贵妃的思念。  相似文献   

3.
五十多年前,一位病友大哥哥因为凑不够医院的伙食费,把他新买的一本《普希金文集》卖给了我。那是我第一次买这么厚重的书,也是我第一次读普希金的诗。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曾给我读过童谣,我一直记在心里。这时读普希金的诗,它在我面前展开了更加辽阔的视野。我读普希金的《我的墓志铭》,那是他十六岁时写的带有调侃意味的短诗,很幽默,让我感受到诗人开朗的性格。那时我正生病休学,读了这样的诗很开心。读过《致大海》以后,我模仿着写了一大本子关于海的诗。还有许多抒请诗,如《一朵小花》,我读后久久不能平静,对于这朵“遗忘在书本里的小花”…  相似文献   

4.
我曾在《关于〈长恨歌〉的新探索》(载《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以下简称《新探索》)一文中探讨了李杨爱情传说产生的历史原因,指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通过描写李杨爱情故事,寄托对他们的怀念与同情。李慧同志在《关于〈长恨歌〉的主题》(载《陕西师大学报》1982年第3期)中对我的观点提出了批评,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只能是讽喻,对李杨不可能有怀念与同情。仔细拜读李文之后,我感到我们之间在如何确定一篇作品的主题等问题上存在着重大分歧,需要澄清,因写此文,与李慧同志进一步交换意见。  相似文献   

5.
在以“五四”为开端的中国新文学运动中,郭沫若的名字和他的诗集《女神》联在一起。当1919年他开始新诗创作,并且陆续在《学灯》杂志上得到发表的时候,他的诗立即赢得了世界读者。日本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厨川白村说他的诗具有真正的近代情调;也是著名诗人的闻一多说他的诗表现了“二十世纪的精神”;中国现代诗派的著名作家施蜇存说“郭沫若先生的功绩是在建设了新诗的精神”;早于郭沫若《女神》,结集出版了《尝试集》的胡话,与郭沫若第一次见面时自愧弗如地说:“要我们郭先生才是真正的新,我的要算旧了”。1921年9月,郭沫若结集所作新诗为《女神》出版,他立即成了国内青年狂热崇拜的对象。《女神》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旧的彻底破坏,对于新的大  相似文献   

6.
臧明艳 《阅读》2023,(27):14-15
<正>唐代历史上,“安史之乱”(755年—763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当时无数人流离失所。“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春天,诗人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遇到了同样流落在外、靠卖艺为生的宫廷乐师李龟年。他乡遇故知,短暂的惊喜后,两人只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上,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写了不少脸炙人口的好诗,《长恨歌》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这篇记述李杨爱情始末的长诗中,成功地把现实主义的写实和浪漫主义的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故事优美动人,情节委婉曲折,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而且抒情、叙事、写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它既发人深省,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概括起来,不外三种意见:第  相似文献   

8.
郭象字子玄,生于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卒于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是西晋时期重要的玄学家之一。他的《庄子注》,相传是在向秀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而成的,代表了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曾在我国哲学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晋书·向秀传》上说,郭象《庄子注》一出,“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焉”。但对郭象《庄子注》中的独化论哲学思想如何评价,研究者却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同当时的裴頠一样,都是唯物主义的“崇有”论者;有的则认为,他的思想同王弼、何晏相似,都是唯心主义的“贵无”论者。笔者认为:郭象的独化论哲学思想,既不是“崇有”论,也不是“贵无”论,而是对“有”、“无”两派基  相似文献   

9.
解放四十多年至今,关于《长恨歌》主题探讨的文章,见诸报刊、学报、专著、古典名篇赏析者,粗略统计已达百二十篇.从五十年代的论争,经八十年代的再探讨以至如今,从中国专家到日本学者,见解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篇“长恨”解人难,几乎成了斯芬克斯之谜.为什么难解?依我之见,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做到具体作品具体分析,没有对作品进行系统内在的分析.要说明这一点,需作简要的回顾.回顾《长恨歌》主题的论争,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起先,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人们摒  相似文献   

10.
我省明代正统年间(公元1442年)声韵学家兰茂的《韵略易通》是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第一次用“早梅诗”把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归并为二十,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这二十个声母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二十个声母的前身。其功绩在我国语音发展史上是永垂不朽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许浑千首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浑诗在晚唐诸家中是很突出的。历代文选家都比较重视他的诗,《文苑英华》选一百三十四首,《唐诗品汇》选一百零二首。杨仲弘选《唐音》自谓详于盛唐而略于晚唐,但对许浑诗“取之极多”(《升庵诗话》卷九)。影响较大的《唐诗别裁》也选了他十五首,在晚唐作家中仅次于李商隐、杜牧、温庭筠。打开许浑诗集,一个鲜明的印象是诗中写水特别多,不仅多用“水”字,波涛、浪花、雨露等也积简盈牍,满眼皆是,因而史有“许浑千首湿”之称。对许浑诗的评价历代毁誉不一。与诗人同时代的杜牧赞其“江南仲尉多情调”(《初春雨中舟次和州横江,斐使君见迎,李赵二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是为“安史之乱”中为国捐躯的两住烈士——张巡,许远而写的一篇散文。本文的特点是感情强烈,褒贬分明。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语言都包含着强烈的爱和憎。他怀着满腔的义愤驳斥那些诬陷忠良的谰言怪论,揭露小人们的丑恶本质;热情洋溢地赞扬张巡、许远不畏强敌,坚持抗战,至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这种贯穿于全文的爱和憎的强烈对比,凝成一股充溢全文的“盛气”,使得文章“言宜”——文章无论在表达方式还是语言的感染力以及文章的气势上都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这篇文章的成功秘诀就是——“气盛言宜”。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史上,陕西不乏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诗人,如司马迁、班固、杨炯、王昌龄、杜牧、韦庄等等,皆似明星彪炳于史册;但是专门进行诗歌批评或诗学研究者却颇为罕见。《新唐书·艺文志》曾载王昌龄《诗格》二卷,至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又改载为《诗格》一卷、《诗中密旨》一卷,但认为是伪书,因此不可断定。现在唯一尚有影响而又可确定为陕西人氏所撰的诗话性质的著作,就是马位的《秋窗随笔》一卷。马位字思山,号石亭,陕西武功人,官刑部员外郎,生卒年不详,但从其自述《秋窗随笔》写于“乾隆己未”(1739年)①,又为“杭堇浦先生诗友”(杭堇浦名杭世骏,1695—1772年)②,及其“年方壮卒”③等情况来考察,可推断马位为清代康、乾年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上,人们对杜牧常喜以“风流才子”冠之。依据主要有三:其一,他早年在淮南幕府中任掌书记的一段生活。其二,他的《遣怀》诗中的“自白”。其三、他做湖州刺史的原因。本文从这三方面对杜牧“风流才子”形象进行再认识。杜牧的扬州生活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且杜牧扬州生活的主旋律被他表面的浮艳风流所淹没;《遣怀诗》隐藏着一个关心国事的诗人形象;“杜舍人牧湖州”段子,既便本事是实真的,恰恰体现了杜牧对女性人格的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15.
《安禄山事迹》是研究安史之乱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四库提要》本条谓:“世所传禄山《樱桃诗》,即出此书。叶梦得《避暑录话》常摭以为笑,其琐杂可知矣。”以《樱桃诗》的作者为安禄山,是一失误。对此,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未能涉及。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证》卷19仅录吴昌绶辑《劳氏碎金》所附丁敬身对此书的题识,云:“笔法明练、最足据依,盖出同时有心人手,非掇拾悠谬之作也。”也未涉及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6.
唐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尤其是诗歌,达到完美境界,人称唐朝的诗,诗的唐朝,是当之无愧的。唐诗流派众多,名家如林,李白则是诗中泰斗,他为人惆境不羁,蔑视权贵、笑做王侯,刚直不阿。然而公元739年,李白却写下了充满赞誉之词的《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推崇孟浩然原因探源@许志忠$杭锦后旗奋斗中学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上,人们对杜牧常喜以“风流才子”冠之。依据主要有三:其一,他早年在淮南幕府中任掌书记的一段生活。其二,他的《遣怀》诗中的“自白”。其三、他做湖州刺史的原因。本文从这三方面对杜牧“风流才子”形象进行再认识。杜牧的扬州生活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且杜牧扬州生活的主旋律被他表面的浮艳风流所淹没;《遣怀诗》隐藏着一个关心国事的诗人形象;“杜舍人牧湖州”段子,既便本事是实真的,恰恰体现了杜牧对女性人格的充分尊重。  相似文献   

18.
臧明艳 《阅读》2023,(35):14-15
<正>中唐时期,中国诗坛继屈原、李白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就是被誉为“诗鬼”的李贺(790年—816年)。李贺为后世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雁门太守行》)、“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千古佳句,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相似文献   

19.
初唐诗坛上,有四位并驾齐驱的著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由于他们在唐诗发展中各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初唐四杰”。杨炯,陕西华阴人,生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六五○年)。则天长寿二年(公元六九三年)尚在衢州盈川令任上,大约其后不久即卒于官(杨炯卒年的确切时间,限于史料,至今仍无法核实,而“四杰”之中,他是死得最晚的)。关于杨炯的家世,我们从他现存的文章中仅知道:他的曾祖父杨初,北周时官至大将军,入隋,为宗正卿、常州刺史,后入唐,为左光禄大夫(据《常州刺史伯父东平杨公墓志铭》),封常山郡开国  相似文献   

20.
多线集合多元主题─—《长生殿》主题新论马圣贵《长生殿·例言》说:“予撰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这是洪对《长生殿》题材来源的说明。《长生殿·自序》说:“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然而乐极哀来,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