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苏民同志发表了题为《论社会心理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中介》一文(以下简称《中介》,见《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三年第六期)。他主要是引述普列汉诺夫这样一个提法:“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第一九六页)。以此作为立论的根据,认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直接来源于社会心理。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现在,我们仅就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中介》一文开头就说:“普列汉诺夫明确地把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两种基本形式”。在这里,作者不单将“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相划分,而且还把“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当作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翻开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他是这样说的:“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以及“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同上书,一九五页)他在书中所说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和“各种思想体系”,实际都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其中的“各种思想体系”是讲理论的东西。只不过普列汉诺夫没有用“社会意识形态”这个词和概念,但他的意思是与此相通的。  相似文献   

2.
李秀林等人主编的高校文科共同课哲学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下简称《原理》)一书,在“社会意识的构成”一节中设有“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专目。社会心理问题,是社会精神生活、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政治活动家们所关注,也是高校教师和学生颇感兴趣的一个课题。这里简要介绍下什么是社会心理,并附带谈谈当前国内外对社会心理的研究状况。社会心理,有人解释成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心理现象。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普通心理学已经揭示了人类心理现象和意识的社会制约性,即它们是由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的,是从人们的生活条件,从人们的活动和相互关系中产生的。因此如上解释“社会心理”并不能将社会心理和普通心理学所研究的人类一般心理(寓于个人的普遍心理)加以区别。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教学中,社会意识这一章内容多、篇幅大,理论歧义也不少。本文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下简称《原理》)“社会意识”一章所涉及的若干理论问题和如何进行讲授,结合个人教学中的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探讨性的意见。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中阐明社会意识讲述社会意识的指导思想,应该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突出哲学的特点,在揭示有关社会意识一般规律性的问题上下功夫。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意识的主要任务,是要从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中,阐明作为社会存在反映的社会意识的一般结构、内容、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对社会意识作历史唯物主义的考察,既不同于心理学、逻辑学(普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许多哲学教科书,关于社会意识的解说,多渊源于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下称艾本),只是在具体论述上稍加修饰。艾本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们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社会关系、社会过程的认识。”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当然是无可非议的,大家都可以同意;说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于自己周围环境、社会关系、社会过程的认识”,可就不一样了。其中的“人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的事物现象尽管千差万别,归根结底不外是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两个领域。我们在考察社会历史现象时,也无非是对这两个领域进行研究罢了。 在今天通行的哲学教科书里,对于社会意识的构成,大都是从“社会意识被社会存在所决定”这一出发点来考察的。从意识的主体角度上说,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高低不同层次的关系上说,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种划分的方法无疑是科学的。笔者认为还需要作些补充,使其更加完善。同时,需从社会意识产生的根源性、发展的连续继承性以及阶段性上,作一些探索。下面,就低层次的社会意识谈点浅见,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课程标准》要求“识记”二者的含义。教材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原文,指出“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此外,教材还点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所包括的内容。讲课时的困难在于,不讲二...  相似文献   

7.
建设现代社会意识迫在眉睫○黄丽莉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曾经说过:“许多致力于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长久的现代化阵痛的难产后,才逐渐意识到: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英格尔斯著《人的现代化》)。在这方...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力时,谈到人们的愿望、动机、意志的作用,据此,普列汉诺夫把包括它们在内的日常意识用“社会心理”这一术语来表达。他认为,社会心理是没有经过理论加工和系统概括的日常意识,是一定时期特定的民族、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中普遍流行的精神状态,包括他们的要求、愿望、情感、情绪、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它是社会意识的低级层次;而思想体系(观点学说)则是它的系统化、理论化、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有学者指出:“普列汉诺夫特别把较低水平的社会意  相似文献   

9.
《教育研究》1989年第10期发表的韩向前同志《 “灌输原理”质疑》一文(下文简称《质疑》),认为列宁在《怎么办?》提出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的论断,“不能代表列宁的……一贯思想”;认为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都“一贯反对‘灌输’”,而人们“把它视为……普遍适用的一条马克思主义‘原理’,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理论依据’”,是“对革命导师基本思想的严重歪曲”。他还说,“奉行这一‘原理’、‘原则’  相似文献   

10.
<正> 高校文、理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大纲》都这样规定:“从意识的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许多高校哲学教材也就照此编写。我认为,主张个人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把个人意识看成是“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一个外延,这是不确切的。这种看法表明《教学大纲》对于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社会意识”的理解存在着偏差。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一些宣扬“社会主义异化”的文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明确说过,社会分工会产生异化;“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仍然存在着分工”,所以“就不可能不仍然存在着新的异化”。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在马恩看来,社会分工的形式、性质以及它对社会的影响是随着所有制的变化而变化的,分工只有在私有制社会中才产生异化。因而《形态》所谈的能够引起异化的分工,仅是私有制社会中体现着阶级对立的分工。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说明: 1、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公有制社会的论述来看,他们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人们  相似文献   

12.
从“学而”章谈孔子的社会心理思想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首篇“学而”章的第一句。前人多从学习文化知识上去分析,今有学者认为这章是孔子引  相似文献   

13.
<正> 《诗经》分为《风》(即《国风》)、《雅》(《大雅》、《小雅》)、《颂》三大部分。对“风”“雅”“颂”三字如何理解,实际上已构成了探求《诗经》主旨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我国学术界,流行着一种观点,认为所谓“风”,是指“音乐和歌谣”;“国风”就是各国的音乐歌谣。有的同志还写道,对此,“大家似乎已经有了一致的意见”(孙作云《说雅》(见《文史哲》1957年1月号;又见孙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14.
试论社会心理的层次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状态和表现非常复杂。有时人们会有种种莫名其妙的心理表现,如浮躁、无聊、迷茫、困惑、空虚等。这些心理状态(情绪)有时仅用现实条件原因是不能完全解释通的。笔者认为,这涉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心理层次问题。在现行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对社会心理的研究仅停留在它对社会意识的作用和影响的论述上,即社会意识的产生依赖于社会心理对社会存在(主要是社会关系中的经济关系)的观念式的反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心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从一般的抽象的意义上去理解,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社会心理即人们的日常意识是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种不自觉、不定型、不系统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形式,是表现人们的思想情绪、  相似文献   

15.
夷《说文》:“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狄《说文》:“赤狄,本犬种,狄之为言淫辟也,从犬,亦省声。” 蠻 《说文》:“南蠻,蛇种,从虫(?)声。”羌《说文》:“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对以上说解,文字、训诂研究者多认为许慎怀有极严重的民族歧视心理,释义不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以下简称“第三版”)的第十一、十二、十三章,即“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诸章,是全书的最后三章,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后半部分。这三章集中阐述了与社会存在相对应的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和个人,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讲授好这几章的内容,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历史观的理论实质和实践意义,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研究《资本论》的同志们都认为是十分重要的,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但是,这一节是研究商品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呢?还是研究社会意识呢?许多人却有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看法.日本的河上肇先生在《<资本论>入门》一书中认为,“商品生产社会的拜物教是反映其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这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发生于被拘囚在商品生产关系中的人们的头脑中,那是根源于客观地存在于他们头脑之外的、他们的社会关系的特殊性”。他强调:  相似文献   

18.
孔子高度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对于诗教,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他告诫学生伯鱼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同上)这是说,不学《诗》,就象面对高墙两眼一抹黑。他认为学诗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学诗,无以言。”(《季氏》)他还要求通过学诗增长才干,提高从政能力,不然,“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相似文献   

19.
主观与客观作为一对哲学范畴,其含义有着严格而确切的规定,我们不能对它作想当然的解释。主观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认识,亦即意识和精神。客观是指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存在。从哲学意义上说,凡是人们的心理。意识、思想、精神活动,人们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以及社会意识形态都属于主观范畴。哲学意义上的主观不是单指“某一个人”的思想、认识等等,而是指“人  相似文献   

20.
一、绪论何谓伦理?《说文解字》说:“伦,辈也。从人,仑声。一曰:道也。”“理,治玉也。从玉,里声。”《毛传》说:“伦,道。”(《诗·小雅·正月》)“理,分地理也。”(《诗·小雅·信南山》)《汉语大词典》说:“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中文大辞典》说:“伦类理分也。人伦道德之原理。”由此看来,伦理就是人与人相处中的行为准则以及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