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敏  张琴  许寿童 《知识文库》2023,(17):175-178
<正>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专业,是以实务为导向的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让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相关的实务技能。实务能力在学生职业生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培养情况,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效果。文章先分析教学培养设计对本科生社会工作实务能力培养的限制,接着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改革、专业实习改革等方面,来探讨社会工作本科生实务能力培养的路径,以期丰富社会工作学生实务能培养的路径,提升学生的社会工作专业实务能力,促进学生社会工作相关实务技能的掌握。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教育已经开展了30多年了,  相似文献   

2.
袁刚 《成人教育》2001,(5):39-40
西部成人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教学工作应融合党和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政治思想路线、政策、方针的重点。培养成人学生从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和社会工作素质等方面成为适应西部开发的高科技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3.
对于西部地区来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就业意向并不倾向于本专业.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到西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还需要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志愿来源、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意识、就业地域观念的限制、全社会对社会工作的认同程度、社会工作在西部地区的发展状态等方面考查,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有三个向度: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能、社会工作实务能力。以此为基础,结合高职生培养目标的特点,文章尝试构建出适应社会工作专业高职生培养的"三阶段—交互式"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管理素质重视不足,也普遍不注意培养社会管理型社会工作人才。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要适应党和政府赋予中国社会工作的社会管理性任务的新形势,加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改革,突出社会管理素质教育,培养社会管理型社会工作人才。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对于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管理素质重视不足,也普遍不注意培养社会管理型社会工作人才.在我国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下,这种状况应当尽快改变.要适应党和政府赋予中国社会工作的社会管理性任务的新形势,加强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的改革,突出社会管理素质教育,培养社会管理型社会工作人才.  相似文献   

7.
郑蓉 《丹东师专学报》2010,(2):28-33,42
改革30年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中国大陆获得了快速发展。在简单回顾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从专业教育的目标、专业人才的培养、专业教育的本土化等方面反思了社会工作教育在过去30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探索本土化的教育模式、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培养结构、规范课程教育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社会工作教育未来的发展的方向与出路。  相似文献   

8.
作为社会工作教育的出发点和关键点,专业核心能力的建设有助于更新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理念与目的、明确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改革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因此,需要在构建价值、知识与技巧三位一体的专业核心能力体系基础上,更新社会工作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念,规范核心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课程规划,在教学改革中实现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我院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政部共建的以培养社会工作服务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院.近几年来,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产学合作创新发展,着力于特色专业的建设,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的教育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社区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社会工作服务型人才,在促进重庆和西部地区社区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0.
儿童保护政策法规的不健全、儿童保护机制的不稳定、儿童保护主管部门较为单一以及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较为缺乏等制度性因素,严重妨碍着西部地区弱势儿童保护事业的发展,造成弱势儿童权益侵犯事件屡屡发生。为切实提高西部地区弱势儿童的福祉,应建立健全儿童保护法律体系,建立儿童事务管理的党和政府双重管理体制,构建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全程化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儿童社会支持系统,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提升弱势儿童保护的专业性,注重对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受虐儿童等弱势儿童的保护与救助。  相似文献   

11.
我院是重庆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民政部共建的以培养社会工作服务型人才为主的高职学院。近几年来,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产学合作创新发展,着力于特色专业的建设,积极探索“订单式”培养的教育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社区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社会工作服务型人才,在促进重庆和西部地区社区建设和经济发展服务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实际社会需求,轻视专业实习环节使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理念难以培养,绝对行政主导的社会工作职业化模式对社会工作发展的阻碍三方面,分析了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宜宾学院学报》2019,(2):119-125
寄宿留守儿童面临的多层面适应问题是当前我国政府和学界亟须解决的一个新难题。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在协助解决寄宿学校存在的问题和回应寄宿留守儿童的需求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希望社工和西部阳光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成为推动西部地区寄宿留守儿童学校社工服务项目的典范,但缺乏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因而难以保障这一有效服务方式普遍推广。为此,寄宿留守儿童学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可以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从组织管理、经费来源、人才来源、服务平台、评估机制等方面着手建构,从而保障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正处于改革和转型的新阶段,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治理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必要性体现在,社会工作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的难题、提升基层政府官员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社会工作理论的创新以及加快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等。其可行性体现在,中央政府对社会工作的制度化设计、民政部门和基层政府建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所提供的契机、中国本土性社会工作奠定的基础、社会工作具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等四个方面,共同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治理创造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参与式教学理念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工作专业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尤其要注重教学理念的选择。本文在对传统的教学理念反思的基础上,对社会工作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体验式团队活动和问题分析法等参与式教学工具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常态下企业社会工作既是企业转型发展、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助力器",也是新时代助力工作世界中的人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力量.通过混合方法研究发现其人才培养暂未被视为独立人才系统进行培养,大学、企业、政府等三方培养主体都存在缺位现象.基于"三螺旋模型"构建新型企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应在政策支持、制度保障、体系监督方面提供支持;大学应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企业应搭建多元合作平台;政校企应合力实施企业社会工作人才专项培养计划,政府、企业、大学等三方协同作战,形成螺旋交叠、持续互动非线性螺旋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新疆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与新疆区域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本文以新疆高职院校为调研对象,结合新疆区域社会实际,分析了新疆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教学、实习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为新疆高职院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社会工作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水平。以往有关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习教学模式以及实验教学模式等方面,这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硬条件。但与此同时,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中,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不可忽视的软因素。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师两大方面。当前,社会工作教师在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的设计能力、指导能力、反思能力等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社会工作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保障制度建设是关键,个体能力建设是基础,教学团队建设是辅助,实践基地建设是平台。  相似文献   

19.
社会工作是通过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直接介入社会问题,对社会弱势群体和特殊社会问题对象实行救助,达到个人助人自助、社会协调发展目的的专业化、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工作体系。基于此,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及社会需求,制定3+1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改革。该模式侧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突出社会工作实务训练,将原来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整合在第四年集中进行综合实践,形成实习、就业、毕业论文三位一体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具体落实3+1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综合实践的实效性,建立稳定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基地,制定监控体系,以保证综合实践方案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等法学教育虽然为我国西部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西部法治建设的需要。特别是西部基层法律人才的培养,应该重点探索修订法学专业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培养模式;密切与公检法司等部门机关的深度合作,建设校外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推动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教育、实案代理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改革法学实习模式,要求学生深入西部基层政法机关实习,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等,最终为我国法学教育探索形成一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