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子弟书是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红楼梦子弟书是《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其艺术生命的继承和延续,子弟书其独特的体制特点造就了红楼梦子弟书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主要表现在子弟书对《红楼梦》人物、故事情节及语言艺术的继承和接受。故《红楼梦》子弟书在某种层面上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本文基于此探讨《红楼梦》子弟书的文化意义,得出结论:第一,《红楼梦》子弟书在内容上放大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具有文化增值意义;第二,在思想上继承了著作的悲剧精神,具有思想的继承意义;第三,从创作而言,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诗文体,具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韩小窗是清代末年的子弟书作家,他的创作在全部《红楼梦》子弟书中占有重要地位。铺排张扬的心理描写和浓厚的抒情性,是韩小窗《红楼梦》子弟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子弟书是《红楼梦》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红楼梦》艺术生命的延续。这种亲密关系造就了红楼梦子弟书的独特美学风范与文化内涵。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抓住了原著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精髓,将人物饱满的情思通过吟唱"透明"地展现于听众面前,形象在重释中被赋予了新意及动感;第二,它对中国叙事诗文体进行了创造性改革。红楼梦子弟书充分调动各种修辞方式来营造如诗如画、如泣如诉的审美效果,句式上打破了传统的齐整格式,是民间叙事诗与文人叙事诗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4.
刘嘉伟 《天中学刊》2007,22(4):84-86
《红楼梦》是天机云锦般的长篇小说,子弟书是零琼碎玉式的北方曲艺文学。子弟书作家运用多种方式化长为短,对原著进行不同程度的改编。子弟书使用"草蛇灰线"和"内视点"与客观交代结合等艺术技巧,在剪裁红楼故事的同时又顾及全局,赋予《红楼梦》以别样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5.
清人对钗黛形象的理解与改造主要存在于有关《红楼梦》的续书、戏曲和子弟书当中,这些作品对原著中的钗黛形象的理解和改造表现出乐观与悲观两种倾向,对《红楼梦》这种的接受状况渊源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也丰富和发展了清代后期的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6.
子弟书是满族八旗子弟所创立的独特的民间说唱形式,子弟书的题材中许多出自《水浒传》的故事,经子弟书创作者改编后,具有了别样的艺术活力,极富满族特色和市井情怀。子弟书关注英雄侠义母题、复仇母题、悍妇淫妇母题,女性形象大多具有满族女性泼辣直爽的特质;小说多运用满族方言口语,更具有民间特色;其浓郁鲜活的抒情特质也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出版的《车王府藏子弟书叠词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由王美雨副教授历经四年,以博士阶段的研究为基础写作而成,二十五万多字彰显了其对车王府藏子弟书叠词研究的深度和力度。子弟书是由满族男性改编或创造,在清代中后期流行一时、民国初期退出历史舞台的说唱文学。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郑振铎在其著作中收录部分子弟书后,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纵观现在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术界对子弟书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着名学启功先生说:“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在韵方面,久已具有公认的评价,成为它们各自时代的‘一绝’。有人谈起清代有哪一种作品可以和以上四种杰出的艺相媲美?我的回答是‘子弟书’。”(《创造性的新诗子弟书》,见《汉语现象论丛).中华书局,1997)这一评价充分说明了子弟书在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子弟书中以性爱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不多,只是《灯草和尚》、《葡萄架》、《升官图》等有大量的性爱内容及其描写。作为说唱文学之一的子弟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题材来源;二是部分作者(说唱者)、部分接受者(听众)的审美趣味——追求"性趣";三是民间书坊的获利需求。对这类作品,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吸其精华。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及其它经典名著的兴趣,了解《红楼梦》的大致内容。2.探究阅读《红楼梦》的方法。3.了解《红楼梦》的思想,理解当下语境下阅读《红楼梦》的意义,感受《红楼梦》恒久的艺术魅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探究阅读《红楼梦》的方法。教学难点:如何从《红楼梦》所写的琐细小事中了解其丰富的意蕴,感受《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对《红楼梦》是极为推崇和喜爱的。他的关于《红楼梦》人物形象、语言、风格、创作方法等方面的文学解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由于毛泽东特殊的政治家身份,“史贵于文”文艺批评心理、形象的思维方式,他的文学解读带有较多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功利性,是在反映论指导下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并重的解读方法。但任何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诠释都有鲜明的主体情感体验的介入,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毛泽东富有个性、独到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与《红楼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金瓶梅》与《红楼梦》作比较研究:从题材选择看,两部书的表现内容均为:描写家庭日常生活;把妇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但《红楼梦》选取的封建家庭更具典型意义,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具典型性。从人物塑造看,《金瓶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有: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描写室内陈设,陪衬或反衬人物性格。《红楼梦》对此一一借鉴,而且更为摇曳多姿,各臻其妙。从语言运用看,《金瓶梅》的语言风格对《红楼梦》有很大影响;《红楼梦》吸取《金瓶梅》优点,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特色,语言艺术超过《金瓶梅》。结论:《金瓶梅》对《红楼梦》影响巨大,《红楼梦》对《金瓶梅》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人物病态描写,次数频繁,手法多样,是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构成与艺术氛国渲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纷繁多姿的人物病态描写,产生出同中见异、各臻其妙的艺术效应。由此足见作者艺术造诣之高超。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鲜活而有生命力的人物,而刘姥姥是仅次于宝黛钗凤的经典形象之一。历来读者将之视为一个喜剧性的角色,实际上刘姥姥在《红楼梦》中承载着多重严肃的文学价值。文章从刘姥姥在作品布局谋篇中发挥的独特作用、陌生化视角的运用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映衬等角度论述其在《红楼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文《林黛玉进贾府》选自我国伟大的古典小说《红楼梦》,其行文的虚实相生、相辅相成的艺术匠心,大概可以窥《红楼梦》"全豹"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胡适对《红楼梦》的研究,不见长于文学批评方面。尽管如此,但胡适没有忘记《红楼梦》是一部文学作品;在胡适的大量研红论著中,有一些观点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评价《红楼梦》的。胡适的不以文艺批评的角度研究《红楼梦》,有其时代和个人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红学研究中存在的单纯追求趣味化、泛娱乐化,对《红楼梦》解读的非文学作品化、神秘化以及红学文章(著述)的非学术化问题,已经超出了学术界,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低俗、庸俗、媚俗文化风气在红学领域的表现,是对《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承的干扰和背离。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学术界(红学界)自身存在一些混乱理论没有得到很好地清理,背离了红学的宗旨。《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正确地普及、传承《红楼梦》,正确地向外国人介绍《红楼梦》,这关系到正确地介绍中华文化的问题。我们对《红楼梦》要有敬畏之心,不能任意解构、糟蹋《红楼梦》。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精深博大,气象万千。它有吐珠纳玉、张扬活力的艺术空间;其禅一般的“红楼”意象、与鲁迅相通的悲剧意识、满含生命哲学的人物性格世界、尽揽个性心灵解放史的丰富意蕴,都使它由“具体之学”升华为“理想艺术”和“优秀艺术”的“哲学”。“红楼美学”是可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清代士人的思想困境,在于世俗生活理念对于文化担当者所具有的超越精神的侵蚀,《红楼梦》对于“洞明世事”的世俗生活理念的反感性表述因而具有反抗世俗、反抗日常生活庸常化的意味。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往往以世俗生活经验为文化价值的起点,世俗生活又自有其内在合理性。因此,《红楼梦》又在批判“洞明世事”的世俗生活理念表达中传递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所具有的超越性和合理性因素的承认,作品的内在价值追求极其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