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张骞凿空西域,意外发现通过西南地区能够到达南越和西域,这也是汉武帝经营西南地区的发端。在汉武帝成功地征服匈奴与南越的同时,西南绝大部分地区被纳入到了汉朝的版图,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汉武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两宋时期,岭南龙母传说影响到了江浙地区,但对山东地区影响较小,到了明清时期,江浙地区龙母信仰衰微,小白龙探母故事从龙母传说中脱胎而出,影响到淮河流域,可能沿着运河进而影响到了山东地区,并对山东秃尾巴老李故事主人公由龙母转变为秃尾龙产生了一定影响;清初由于海禁解除,江、浙、粤渔民把龙母信仰带到了渤海一带,岭南龙母传说与江浙龙母传说合并影响了胶州地区的龙母传说;山东地区秃尾巴老李故事中的"黑龙"之名来自东北地区,黑龙战白龙故事也可能来自东北民间传说。总而言之,山东地区的秃尾巴老李故事是在多重外因影响下产生,又在流传中不断变异的。  相似文献   

3.
张骞于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9年)奉命出使西域,十三年后才得以回朝。张骞的西域之行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重点分析了张骞"凿空"西域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并总结了西汉体育发展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4.
"西域"是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所谓"西域",通常是对阳关、玉门关以西广大地区的统称,但这一概念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并且不同历史时期的"西域"所指的地理范围也不尽相同。汉代广义上的西域除狭义概念的地区外,还包括中亚细亚、印度、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小亚细亚乃  相似文献   

5.
台阁,又名"抬阁",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妆扮型广场游艺表演,各地又有飘色、铁棍、扎故事、桌子戏、龙阁等称谓。在一木制台架上将儿童或优伶分数层固定在竖杆上,化妆打扮,扮演仙佛鬼神以及戏曲、传说、神话等故事,再配以图案背景装饰,由数人抬扛,在街道、广场巡游表演。台阁产生于南宋,发展于明代,繁盛于清代,流传至今,几乎遍及全国,用于迎神赛社或节庆演出。台阁的出现与戏曲的形成几乎同步,从妆扮故事的特征,可间接证明南宋时期以妆扮为本质属性的戏曲艺术的形成及其影响。数十人捆绑式的表演,充分配合,高度协调,最能代表迎神赛社这种全民性狂欢活动的参与意识与群体理念。这种在共同信仰(地方保护神灵的崇拜)的旗帜下,在祈福禳灾的共同利益趋驱使下的捆绑式表演艺术形式,具有极大的社区整合功能。此外,台阁集扮演、美术、装饰、杂技于一体,设计精巧、色彩绚丽、动感鲜明,极具观赏性,堪称广场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6.
奉化布龙     
奉化布龙是由敬神、娱神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据《奉化市志》记载,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初年,奉化境内已有龙舞民俗,称为滚龙灯、盘龙灯、稻草龙等。老人们说,从前每当干旱、田地龟裂、禾苗枯萎,村民们就敲锣打鼓,成群结队去龙潭求雨。见潭中蛇、鳗、蛙等水生动物,即以为龙,请而归之,如神供奉,待旱情解除,再把它送回原潭。奉化籍的宋代名诗人戴表元,曾有《观村中求雨》诗日:“西村送龙归,东村请龙出;西村雨绵绵,东村犹日出。”可见奉化当地请龙求雨之风既古又盛。把“龙”送回原潭时,要举行“送龙行会”,其间有龙舞表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龙舞民间习俗。奉化布龙到了明末清初已形成了一套固有程式,以后更有发展,队伍也有壮大。1946年元宵节,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奉化举办了全县龙舞大赛,参加的舞龙队有108个之多,争奇斗艳。1947年正月初二,在上年的元宵舞龙赛中夺得“活龙活现”锦旗的奉化条宅村舞龙队到溪口舞龙,适逢蒋介石和蒋经国在溪口度假,自幼喜欢龙舞的蒋介石听到这一消息,便派人邀请条宅舞龙队进自己祖居“丰镐房”进行表演,并给了赏钱。  相似文献   

7.
妈祖崇拜原属宋代流传于莆仙地区的地方性民间信仰,随着该信仰的逐渐发展和信徒数目不断扩大,中华大传统开始对其产生影响,并从中添加了许多儒家思想和观念。但由于各种不同原因,现今的妈祖信仰形成了独特的传播体系和祭祀传统,自为一派,并在全球化趋势下,成为世界华人区的宗教信仰,被专家称为"妈祖文化"。和Robert Redfield的大传统与小传统观念相比较,这种发展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将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妈祖信仰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关系;然后列举一些具体例子来阐述妈祖信仰体系的独特性:如妈祖分身,功能不断增多,每年的香火传送或交换等;最后将分析R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概念为何不尽适用于阐述妈祖信仰现象。  相似文献   

8.
朱桃 《视听纵横》2009,(4):86-87
2006年6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奉化的布龙荣登遗产名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宝”。800多年的舞龙历史、40多个传统套路、鲜明的艺术特征和表演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最具民族特色的龙舞表演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比相关考古材料并联系当时文献材料,成都博物馆展出的出土于金堂李家梁子东汉晚期墓M23的胡人持莲石座,应该是一件与早期佛教有关的遗物。东汉墓葬,尤其是四川地区东汉晚期墓葬中,已有不少受早期佛教影响而出现的新因素,其中就包括胡人和莲花的图像。虽然仅凭胡人或者莲花,都不能明确认定与早期佛教相关,但将二者结合表现,其可能性就大为增加了。根据其形制,再对比相关材料,推测这件胡人持莲石座的功能,应为托棺的棺座或棺侧的帷帐座。西域胡人手持莲花的题材,或许正是文献中记载的早期佛教传播者表演的"手生莲花"的西域魔术。该题材反映出早期佛教在传播中,并不以精深的义理取胜,而是附庸于本土信仰,利用西域方术(魔术)进行传播的内涵,以达到初步植根于中土的目的;也表现出早期佛教与本土丧葬中神仙信仰,尤其是关于西方的神仙信仰相结合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源自南戏,大约明末清初形成于佛山,现在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明清时期广东的行政区划有"十府一州",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惠州府、潮州府、肇庆府称上六府,高州府、雷州府、廉州府、琼州府称下四府。粤剧在发展过程中,因传播路线、活动区域的不同分为广府班和过山班,在表演上逐渐形成上六府和下四府两种艺术传统,下四府粤剧又称为"南派"。本文以粤剧南派艺术的传承班社为考察对象,探讨粤剧的地方性传统,思考中国传统戏剧的历史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疆古称"西域",土地面积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很早以来,西域就同内地有密切联系.公元前101年(西汉武帝太初四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使者校尉.公元前60年(西汉宣帝神爵二年),西汉政府在乌垒(今新疆轮台境内)设置西域都护,郑吉担任首届都护.<汉书·郑吉传>上说:"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此后,中国历届中央政府都在西域设官建制,有效地行使对西域地方的管辖权.  相似文献   

12.
"勾栏"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剧场,中国古代歌舞表演的重要场所。"勾栏"产生于两宋时期",勾栏"演出场地主要集中在城市大型商业与游乐集散场所"瓦肆"中。  相似文献   

13.
阮静 《浙江档案》2009,(4):29-29
乐清细纹刻纸发源于乐清民间剪纸的“龙船花”,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元代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乐清县志》记载:“社里笙歌达巨,通衢剪彩为众共赏,与民同乐。”由于乐清地处海滨,在风俗信仰中注重祈海神和信龙神,逐步形成了对龙图腾的崇拜。大约在明末清初年问,乐清沿海一带农村在春节期间出现了一种别致的龙灯,因它形如船,故称龙船.后发展为一种“首饰龙”。艺人们以刻纸装饰在龙船上,这种刻纸被称为“龙船花”。评判龙船灯的标准水平,主要看龙船纸扎和细纹刻纸的精致情况。  相似文献   

14.
陈金文 《文化遗产》2013,(5):49-52,158
越南的"望夫"型传说很可能是从中国境内流传而来,因为与越南人民的情感、心理相符,而在越南扎根开花;另一方面,最初产生于中国的"望夫"型传说流传到越南后发生了变异,由社会悲剧转换成了命运悲剧,更具艺术感染力,在艺术上有了进一步提升。中、越两国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而有许多文化为两国人民所共享,"望夫"型传说在两国的传承、传播正是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15.
两宋时期的陶瓷,无论是其釉色还是装饰、造型方面,均体现了返璞归真的"素以为绚"之美,用色之巧妙和将缺陷善加利用的艺术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素以为绚"的审美观对该时期的陶瓷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倩 《大观周刊》2012,(14):15-15
城隍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城市保护神。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城隍神是影响中国社会的最重要神祀之一。城隍神信仰拥有丰富的内涵,其作为众多民间信仰中的一种侧面反应了长期存在的民间信仰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梳理了中国报人的文人论政精神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融合践行的历史脉络,指出两者在历史演进中的区隔与认同;认为扎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思考现实问题,是更具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路径,当下中国的新闻业正处于转型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信仰面临多重考验,廓清中国报人的历史传统以及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对中国报人的影响,对于夯实和发展我国主流新闻观、树立新时期职业信仰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戏神信仰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同时也浸染了浓厚的宗教色彩。文章从历史文献入手,推考出中国古代戏神信仰产生于宋代。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代戏神信仰的历史分为萌生期、发展期和繁荣期,并探讨了清代中叶戏神繁盛的原因是源于戏曲声腔的多元化和地方剧种的大崛起,而明代存在的"二郎神"信仰在清初被"老郎神"取代,则是政治势力和社会舆论双重压力下改弦易辙所致。  相似文献   

19.
书籍作为一种具有物质属性的精神产品,在产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为封建王室所垄断。春秋战国时期,书籍开始流向民间,但流传方式仅为家庭式或师徒间的私相授受,有些甚至是口耳相传,仍然未能进入社会商品流通过程。到秦汉时期,由于政治安定,经济发展,商业得到空前繁荣,书籍的价值和书籍制作过程中的劳动价值逐渐得到承认,书籍终于以商品的形式进入社会流通领域。汉武帝鉴于秦火以后“书缺简脱,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令广开献书之路,而献书者由朝廷予以赏赐,虽说这不能完全反映书籍的商品价值,但却有以物易物原始商品交换的意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史书上记载的"一妻多夫制"的国家有三个:一是《北史》中的噘哒(yan da),另外两个是《唐书》中记载的东女国和名蔑.其中在南北朝时期兴起的噘哒国,以其民风强悍、凶猛善战著称于世,曾经一度称霸西域,撼动北朝,国力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