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闽都行政文化的构建,不仅是提升福州政府政策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闽都地域文化建设、实现福州地域社会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一环.闽都行政文化的研究以闽都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与闽都地域社会文化特征为出发点,探讨福州发展历史过程中的行政特点,挖掘福州行政历史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品质,提出闽都行政文化所具备的商业精神、人文精神、知学重教和传承道统四个特质,并为实现闽都行政文化的构建、闽都文化的树立和闽都社会的文化认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记录了大量的方言字音。从高本汉的描写中,可以离析出福州方言音系的整体面貌。文章重点介绍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所记福州音之声母系统。高本汉所记福州方言15个声母,与《戚林八音》、现代福州方言的声母系统基本一致,只是对“n、l”两个声母的分合看法有所不同,这是福州方言语音渐变的反映。另外,高氏还记录三个特殊音ts、c、c,经过分析,发现这些音标在书中仅有一两次用于描述福州方言,并不能作为福州方言声母系统的声母。  相似文献   

3.
随着福州人大量移居海外,闽剧也漂洋过海在异域唱响。清末民初开始,闽剧新和祥、上天仙、群芳女班、新赛乐等戏班陆续赴东南亚演出。新中国成立后,闽剧著名艺人郑奕奏应邀赴印度尼西亚教戏,使闽剧艺术在海外开花结果。20世纪80年代开始,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福州市闽剧院、福清市闽剧团等以各种形式出访东南亚及欧美,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丑角是闽剧中历史最为久远的行当之一,同时也是最重要、最受欢迎的角色。闽剧丑角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都有着平凡真实贴近生活的特点;同时平凡却不平庸,兼具复杂性立体感,是鲜活饱满的。闽剧丑角之语言亦代表了该剧种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洋溢着乡土气息,极具“机趣”之美。闽剧丑角通过对民谚俚语、地方习俗、人情风物的诠释展示了一幅幅福州地方风情画卷,并进而重现了福州文化的精髓,是福州地方文化的使者,活的“福州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5.
我省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闽都别记》,全书四百回,约一百二十万字,署名“里人何求”篡写.该书自问世以后,一直在福州地区民间辗转沿抄.由于它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曲折离奇,似《聊斋》而不是《聊斋》,因此,颇受群众欢迎.福州地区人民对《闽都别记》是许多故事,妇孺皆知,津津乐道.辛亥年间,福州藕根斋主人感于传抄“讹脱殊甚”,把它重新整理刊刻成书,二十集。藕根斋主人评论道:“其书合于正史及别史各十之三,野说居其四焉.叙闽中佚事,且多引里谚俗腔,复详于名胜古迹,文词典故,多沿袭小说家言,虽属稗官,未始非吾闽考献卮助,博弈犹贤,不可废也”.《闽都别记》纯属市民文学,思想性、艺术性又远逊《红楼梦》,因而我省研究《闽都别记》的人凤毛麟角,现在该给它以公正客观的评析了.  相似文献   

6.
闽剧走进幼儿园,有利于增强幼儿对闽剧文化的了解,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对推动闽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闽剧要走进幼儿园面临着缺乏方言基础、缺乏兴趣与认同、缺乏教材、缺乏师资这四重困境,要化解这些困境,需要幼儿园从培养幼儿学说方言、创设闽剧文化环境、建设闽剧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闽剧活动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一部晚清思想史,也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而闽都文化在晚清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林则徐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对于晚清思想开放的启动有引领之功;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成了晚清民主思想的源头活水;严复系统地介绍进化论,为晚清的思想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晚清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之一。除林则徐、徐继畲和严复外,还有许多福州人、或虽籍贯不是福州但长期在福州工作(或为官或经商)和生活、深受闽都文化影响的人,也为晚清思想或社会的开放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学是民间信仰得以表达与传播的一种有效载体,而文学如何围绕民间信仰这一主体进行表述,从《闽都别记》和陈靖姑信仰的互为渗透与缠绕中可以得到一定的验证,这也是《闽都别记》存在至今的价值之一。  相似文献   

9.
黄梅戏《徽州女人》是一部依画作剧的戏曲作品,也是现代黄梅戏艺术的重要剧目,绘画艺术第一次与戏曲艺术邂逅,造就了黄梅戏舞台美术发展中的重要作品。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以应天齐的版画作品展开,从剧场前厅设计、舞台布景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等各个角度,展现了一出光彩强烈的黄梅戏舞台艺术视觉效果。黄梅戏《徽州女人》舞台美术的大胆尝试和艺术创新推动了现代黄梅戏艺术发展,也为黄梅戏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融合与借鉴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0.
谢章铤《说文闽音通》正卷共考证261个词语,考证了一批福州方言本字、记述了一批福州方言词语、记录了一批福州方言字音,并引证文献解说字义,辨明这261个词语中的古今字、俗体字、假借字,在闽方言词考证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某些失误。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仙游话、福州话和厦门话词语进行全面考察。提出仙游话有别于福州话和厦门话的三类特色词概况:一、反映仙游特有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词语;二、仙游话与福州话、厦门话“形同义异”的特色词:三、仙游话与福州话、厦门话“义同形异”的特色词。并就其产生的原因作初步探讨。认为古闽越语词语的遗留是未能考本字和来源特色词存在的可能原因,宋代以来自成一体的政治经济生活是多数特色词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闽音正读表>是帮助福州人学习官话的工具书,出版于1919年.本文对该书做详细,分析,探讨清末民初闽语区官话系统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巴陵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流行于岳阳市辖各县及周边地区。它用中州韵、湖广音结合湘北方言为其舞台语言;以弹腔为主,兼有昆腔、杂腔、小调;剧目以反映历代政治、军事题材为主;表演粗犷朴实,雅俗共赏,是洞庭湖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剧种。  相似文献   

14.
研究海南闽方言与民俗关系,得出闽方言区民俗孕育和产生了闽方言俗语。用闽方言区的鸡民俗与鸡俗语为例,说明了越是广泛流行的民俗越能产生丰富的相应俗语。海南闽方言区独特民俗也产生了独特俗语,从这些独特俗语中也可以体会到海南独特民俗事象。  相似文献   

15.
闽方言是广东三大方言之一。总体而言,粤语作为强势方言,对闽、客方言有较明显的影响。但在局部地区,闽、客方言对粤语亦不乏反作用力。运用大量方言材料,结合历史人资料,试图初步揭示闽语在广东特定的环境中对粤语的反作用力,分三部分:一、广东闽方言的分布;二、粤方言语音中的闽语成分:三、粤方言词汇、语法中的闽语成分。  相似文献   

16.
闽剧是福建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它是在“儒林”、“平讲”、“江湖”等三个同属弋阳腔(高腔)系统声腔剧种融合衍化的基础上,又吸收徽调、京剧、昆曲、皮簧等变革发展的产物;闽剧作家发掘、整理和创作了一千五百多个剧目,产生了一批蜚声全国的传统题材的经典之作。政和四平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目前存在的最原始的剧种之一,被视为我国古老戏剧的“活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当前务必做好四平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7.
古楚语和古吴越语在先秦时代是和中原“通语”差异最大的两种方言。而闽语和吴越语的关系尤为密切。莆仙方言为闽语支流之一,其口语中至今尚保留着一批与文献记载相吻合的古吴楚方言词语,它们可作为闽语和古吴楚语有深刻渊源关系的佐证之一。  相似文献   

18.
黄梅戏艺术孕育、成熟于安徽安庆地区。黄梅戏舞台道白、唱词及声腔与安庆方言水乳交融。无论是音乐行腔的节奏掌控、唱词道白的合辙押韵,还是剧种个性、地域文化的呈现,黄梅戏无一处不受到安庆方言的浸染和渗透。黄梅戏的传承发展不但不能淡化安庆方言因素,而且要进一步强化方言特色,同时还应将安庆方言作为黄梅戏的语言生态加以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中古四声在闽北方言的今读与古今声母的类型存在着制约关系,同属内陆闽语的闽中方言也有所体现。考察中古上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首先统计各方言今读声调的字音数的分布比例,把握古上声在方言中的演变大势;然后以声母今读保留浊音的石陂方言为纲,依古声母清、全浊和次浊三类顺序,从文读和白读两个层面分别加以考察,以明晰古上声在内陆闽语今读调类的文白层次与对应情况,并勾画文白层次的分布特征,追索其在相关历史文献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