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余安安 《文教资料》2008,(28):179-180
"生命是文学的本质,文学是生命的反映."文学与生命两者相辅相成,生命是文学不变的主题之一,生命的千姿百态支撑了文学的基本存在,同时,文学又以自己的独特方式诠释着生命,使生命的意义不断地得到充实与丰盈.在诗人海子的诗中,充盈着一种浓烈的生命意识,他主要通过对自然、生死和爱这些意象的营造和诠释,展示了一种充满活力、张力、以及热力的生命情怀.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西部文学作品中有关"羊"的叙事对西部文学的意义空间和思考向度都有一定的丰富和拓展。西部文学通过对羊的叙写,将西部特定的地域与民族相融合,关注西部文化的独特性,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对"羊"的崇拜使西部作家的文学创作具有了丰富的生命质感,尊重自然感恩自然,尊重生命感恩生命,西部文学的这种自主自律的发展对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命主题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关注的重镇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对古人伤悼文学的考察,探究其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永嘉南渡以后,正始玄学引发了士子文人对个体生命存在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崇尚,山水审美意识的萌动和勃兴消解了东晋士人对生命探寻的困惑和焦虑。他们在山水田园的描摹和亲近中,发现了个体生命的真性情。陶渊明是东晋文学的杰出代表,其《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等祭文体现出的生命状态和人生态度,已经不同于西晋士人对生命的感性体验与忧患,而是站在了一定的理性高度上,更具有哲理意味和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世俗理性生命观已趋于成熟。诗人希望通过立“德”来实现不朽,但他们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苦短,他们希望以享乐特别是对爱情的追求来淡化生命短暂的焦虑,获得生命的超脱。《诗经》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对我国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家教世界》2014,(11):43-43
二战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法西斯在对犹太人进行残酷折磨和疯狂屠杀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犹太人在那种极其艰难的时刻,在随时就要失去生命的时光,他们随身携带的竟是几本书。除了《圣经》,还有一些科学、自然、地理、文学方面的书。  相似文献   

6.
珍爱生命     
茫茫银河系,亿万年才只在地球上出现了生命。又是亿万年才进化出人类。没有生命的世界多么荒凉,生命多么宝贵!对每一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人的生命是一次机缘,是一项权利,是一种尊严,不仅值得倍加珍重,甚至值得用生命去保卫。我不想说“文学的永恒主题是爱和死”,我想说整个人类活动包括文学的永恒主题是:爱和生!人的生命来自自然,死亡应该是生命的自然结束。人们,珍爱生命,你自己的和别人的!珍爱生命@邵燕祥 @周维强  相似文献   

7.
奉献     
致全国所有文学社和文学少年——本刊推荐文学社作品选文字能让人感知生话的冷暖,文学能让人感受对生命的敬畏。人是需要文学慰藉的,所以,有了这样一群热爱文学的少年们和他们的文学社。当一个个文字,带着少年的心意,按照想要的方式排列起来,它们不再是字典里被声母韵母困在原地的方块字,而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论笔法是否稚嫩,其中浸透了心血。从这些清新的文字中,会发觉他们令人惊讶的思想与感受,他们是快乐的灵感精灵,他们正学着用文字与世界倾诉、交流。  相似文献   

8.
通过从生命角度对西方文化思想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对生命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人的自然生命的关怀、呵护和人的价值的重视.他们的生命思想对我们如今的学校德育有以下几点启示: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生命体验;生命叙事;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9.
作为生态文学批评的重要研究对象,欧美田园文学传统可谓源远流长.然而,由于生态文学批评家对田园文学的理解陷入了一定的思维误区,他们对欧美田园文学的生态文学属性尚持矛盾态度.其实,欧美田园文学的生态属性始终贯穿欧美田园文学发展过程,欧洲古典田园文学、浪漫田园文学及美国田园文学中都弥漫着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理想和信念.回归自然山水,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欧美田园文学永恒不变的主题和理想.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中国北欧纪游文学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北欧地区的特殊性使新世纪北欧题材纪游文学呈现出对生命体验的独特感悟。在文化相遇中,他们总结出酷爱旅行的北欧人体验到的生命在于探索的奥义,生命在于陪伴的真义,生命在于学习的真谛。北欧题材纪游文学更体现出对生命与死亡、高福利社会与个性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等生命问题的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和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生态文学有着积极参与现实的姿态和内在的伦理价值诉求,所倡导的“生命的文学”观念是对“人的文学”观念的修正和超越。所以,生态文学的生态主体性及生命的主体性,将其道德关怀由人及人性的关怀延展和超越到整个生态及自然生命的关怀。生态文学的现实语境决定了它理应自觉地履行其“生态责任”并自觉承担其“文明批判”的重任。生态文学在中国业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历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生态文学在中国将有一个辉煌灿烂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与莫言是两个创作个性鲜明且风格迥异的作家,但在他们所建构的民族历史寓言象征意义的"湘西"和"高密东北乡"的文学王国里却存在着本质的相同点。论文意在从民间价值立场、自然本真人性、原始自由生命强力、女性崇拜意识四个方面阐述他们在生命力支点下的创作默契。通过对这两位作家的比较,我们会发现具有民间价值立场的"乡土文学"及某些重要的文学表现主题在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13.
受儒、道两家学术思想的影响,中国文人一般都具有两重生命观。儒家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观构成了他们的外在生命,道家逍遥适性的人生理想构成了他们的内在生命。汉代儒学占统治地位,追求功业便成为汉代文学精神的主流;六朝玄学占统治地位,追求人生自由便成了六朝文学精神的主流,这明显是对汉代文学精神的黜退。唐代儒、释、道三教并立,表现在文学中,就是既重功名,又求人生自由。这种结合最突出地体现在李白的诗作中。李白以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把这二重生命统一起来,求得了中国文人两重生命内外互补的模式,从而使他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4.
西方的启蒙文学、感伤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代表性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蕴含着自然与文明对立的主题。西方文学的自然与文明对立主题,是具有现代性的主题。现代性是处在现代条件下的人对现代文明的感觉和态度。18世纪以来的西方众多作家赞美大自然和自然人性,批判现代文明,使其作品具有了现代性特质;作品所表现的以自然对抗文明的主题,具有了现代性批判的深度。西方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现代性批判主题,并不意味着他们故意要与现代文明唱反调,而是为了呵护本真自然的人性、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山南水北》这部散文体式的小说描述了活在文字中的乡土世界。小说通过作家个体的生命记忆和自然万物的灵性感悟,阐释了文学之根和生命之根。  相似文献   

16.
自然是文学的最初表现对象。神话中对自然的表现并不是以审美的形态出现的,将其纳入审美视野并与人的精神品质联系一起的,则是从《诗经》开始的。之后,汉魏六朝作家全方位地关注自然,开了山水文学之先河。到了唐代,以孟浩然、王维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把自然视为生命的一部分,感受生命的活力,抒发对自然的独特慨叹,将山水文学推上了顶峰。宋人全面继承了唐人的山水精神,同时又刻意追求寓意于物,使自然、人生高度融合,作家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充分张扬。  相似文献   

17.
“死亡”这一看似严肃而沉重的话题,很容易进入孩子的生活领域,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在日常教育体系中,对于死亡的认知和教育却很少涉及。事实上,不敢触碰死亡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生命教育。我们可以选择用文学教育的方式温和地对学生进行死亡文学的启蒙教育,用文学的方式引领学生认识死亡,试着去了解生命的本来面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让他们在文学的阅读中感受生死之痛,同时也体会到爱、勇气和希望,从而更加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18.
诗词曲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很自然的将自己的恩怨、愿望、需求、动机、兴趣、情感、理想等心理因素通过诗歌词曲等文学形式生动的表达出来。本文便意在通过解读元人曲词,把握那些曾经鲜活过的生命脉搏,直接抵达他们的心灵角落,观看他们丰富多彩的深刻的精神世界,追寻他们内心幽微的那些曲折回环,探究元代文人的心理活动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和反思导致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在生态批评视野下,柯尔律治的长诗《古舟子咏》赋予了人们无限的空间去感知自然、审视自然,倡导生命平等的生态伦理观,表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暗示人们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热爱生命,才能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20.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震碎了千家万户,也震醒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尤其是教育如何关切少年儿童自然生命的保护和人文生命的开掘问题。在少年儿童中开展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势在必行。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少年儿童如何去保护自然生命,在危机中如何自救;而且更要教育他们认识自我生命的价值、意义,使其能建构并提升自己的人文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