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一定影响。而影响积极与否关键在于引导。优化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的措施: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培养其积极心理品质;开展留守经历调查,建立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档案;挖掘留守经历的积极因素,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开展团体辅导及朋辈辅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家校联系,充分发挥合力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湖南某大学具有留守经历的1787名大学生、具有流动经历的1160名大学生和3823名常态大学生进行测量,比较他们的心理状况,结果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均分显著高于流动经历和常态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以及与父母关系的均分显著低于流动经历和常态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健康适应、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学习压力因子可有效预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部分20世纪90年代末及21世纪初出生的留守儿童已经跨入高等学府,成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广泛关注。关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研究早期以问题取向为主,随着研究成果的丰富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研究视角呈现积极取向趋势。早期留守经历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尚有争议,心理韧性研究成为一种新的思路和范式。已有研究取得了相对丰硕的成果,对留守儿童以及留守经历大学生均有教育启示价值。未来研究还需丰富跨地域的样本,同时不能忽略城镇留守经历大学生群体。  相似文献   

4.
留守经历大学生早期适应不良图式的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2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分离和拒绝、自主性及能力受损和未分类三大图式类别及其所包含的9个图式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通过潜在剖面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留守经历大学生分属"适应不良图式组"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且与外出父母联系频率低且每次联系时长短的留守经历大学生更易归入"适应不良图式组".  相似文献   

5.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已经走进大学校园。以绘画为媒介,设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不仅可以帮助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拓展教育途径,还可以帮助有留守经历大学生通过绘画展现自我、认识自我、积极看待留守经历,正向赋能,乐观生活,更对开展绘画心理团辅的老师提出了具体的专业技能与素质要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对高校新生的学业、生活、心理健康等状况的调查,发现有留守经历的高校新生在生活实践、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均分显著高于常态大学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以及与父母关系的均分显著低于常态大学生。由此反观,高校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亟须从"起点"抓起,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动体系",打牢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程",才能有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开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使用人际交往困扰问卷和回溯性留守状态调查问卷对436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在人际困扰上没有显著差异,人际困扰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留守总时长、留守开始年龄、留守期间父母的返乡频率和留守期间亲子联系频率以及留守期间的抚养人对留守儿童成年后的人际困扰不单独起作用,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才是影响成年后人际困扰主要原因。建议以积极心理学取向完整、发展、真实的了解留守生活各因素对儿童成长的交互影响;重视留守异质性、避免问题取向和比较取向、科学分类关怀;避免留守污名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河南某地方高校280名有留守经历和704名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总社会支持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组;留守经历大学生中,男生在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总社会支持上显著低于女生;城市大学生在支持利用度上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开始留守年龄、留守持续时间及父母外出情况对社会支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留守经历"对高职生自我评价、应对方式的影响,文章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宁波市3所高职院校的687名高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留守经历"高职生的自我评价与积极应对方式与无留守经历高职生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留守方式、来源地、专业和年级是影响"留守经历"高职生自我评价、应对方式的客观因素;"留守经历"高职生自我评价能预测应对方式。文章在此结果上提出相应的四点建议,为"留守经历"高职生的教育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为深入探讨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安徽某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以及解亚宁编制的建议应对方式问卷对2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状态焦虑水平要明显地高于非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特质焦虑水平远低于非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的状态焦虑与消极应对和生活事件的其它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特质焦虑与消极应对和生活事件的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健康适应和其它因子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消极应对对焦虑总分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因此应重视对留守经历高职大学生开展基于情绪调适、应对方式、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训练,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1.
开掘大学生积极品质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前提;增进大学生积极体验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支撑;培育大学生积极人格是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的。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在价值观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掘大学生积极品质、增进大学生积极体验、培育大学生积极人格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2.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高校学生干部的心理现状调查启示我们,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应更加注重:引导形成积极认知,用乐观的认知增强信心;帮助体验积极情绪,用丰富的情绪体验感受快乐;组织创建积极组织,用和谐的组织氛围调动热情;指导实践积极行为,用主动的利他行为激发潜能;赏识的积极特质,用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个性。  相似文献   

13.
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学生发掘积极优势,获得积极体验,培养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教学效果评估四个基本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小留学生出国留学面临着语言、学习、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等一系列问题,要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培养小留学生积极的、乐观耐挫的心理品质。从自己女儿留学成长的历程,探讨了家庭对小留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并用实例详细阐述了在积极情绪体验、积极情绪体验的主要载体、家庭积极系统的形成等多个方面培养孩子的积极心理,充分挖掘自身潜能,扬长补短,实现进入世界名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点关注预防和矫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忽视了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潜能的开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重点关注人的积极品质,是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它为高校做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6.
论智慧的涵义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智慧是人们运用知识、经验、能力、技巧等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本领,是人们对于历史和现实中个人生存、发展状态的积极审视、观照和洞察,以及对于当下和未来存在着的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进行明智、果断、勇敢地判断与选择的综合素养和生存方式。智慧同智力、能力、聪明、机智、明智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慧具有知识性、主体性、价值性、实践性、综合性。  相似文献   

17.
从对幸福以及幸福感的涵义分析入手,认为幸福与道德、节制、美德、乐观等积极品质息息相关,积极品质会影响幸福感的体验,而学生内在的积极品质与生俱来,所缺乏的只是对这种品质的激发,通过分析幸福感缺乏的可能原因,认为学生的幸福感可以通过教育来部分实现,幸福既是一种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实践;在这种体验与追求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学生对幸福拥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外,还需要激发和唤醒学生的积极品质,使其具备将心智品质与外在信息相联系的能力,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具有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以及享用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是他者理论着陆本土的坚实基础和最佳契点。推进积极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需要我们深度发掘本土传统文化的精髓要旨,通过二者间的交流与对话来实现理论的重构。结合积极心理学中的"三大支柱",发掘传统文化代表《论语》中有关"积极的情绪、积极的特质和积极的组织"的论述,即:社会性与宗教性相统一的情绪体验,"内圣"与"外王"维度的积极特质以及"家、国、天下"的积极组织,对构建基于本土立场的积极心理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is is an account of practice. It explores the meeting point between action learning and action research, as a way of doing capacity building in organisational development (OD) in the NHS in the UK. The authors were part of a short cooperative inquiry (Heron, J. 1996. Co-operative Inquiry: Research into the Human Condition. London: Sage).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it was vital in such challenging environments as the current NHS scene to have a ‘safe place to stay sharp.' They outline here what the qualities of such a space might be for themselves, and, following the notion of parallel process (what we experience may be symptomatic of the wider system), for other OD practitioners in the NHS.  相似文献   

20.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整群随机抽取了江西省3所一般本科院校有“留守经历”大一年级学生432人,并以461名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为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wr,Q)和自编基本信息问卷调查和探讨“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的影响。调查显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比对照组大学生更孤独、内向、情感更冷漠;有“留守经历”男生比女生更为内向和孤僻;老一辈监护方式对学生影响最大,单亲监护方式容易使学生出现问题,母亲一方外出打工比父亲一方外出打工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更大;父母与孩子团聚频次越少,对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越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初中阶段开始留守生活对学生的人格影响最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