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作风和行为准则的体现,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建设应把握三个定位即学校定位,确定学校在教育体系中的层面及任务;规律定位,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办事;责任规律,将校长视为责任和前启者,还应形成办学理念。笔者所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有一个“治校预期”是:以人为本,依法治校,以德兴校,构建文明、有序、民主、进取,有利于教师、学生发展健康、和谐校园。同时,“学校文化”建设应更注重价值取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文化”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被学校成员认同和信守的价值理念、行动准则,其他分支文化的价值取向都应该与“学校文化”总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学校文化”总的价值取向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办学生存发展的思想主线。  相似文献   

2.
<正>"工作室学校"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的教学运行真正是一切为了学生:"将学术学习与基于工作的培训相结合","通过企业项目和实际工作开展教学,保证学生的学习植根于现实世界,培养成功所需的技能"。这些价值取向正是我国中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导向和目标风帆。中职教育生命力的勃发机缘生成于专业教育肌体中。我国中职学校大多是综合性专业学校,专业建设贪多求全几成通病,在规模庞大的职业学校管理体制下,  相似文献   

3.
中高考改革给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学校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行政主导推动,教研指导推进,整合人力资源,"三位一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学校发展新路径,为学生个性而全面发展奠基。行政主导推动转变教育观念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涉及一系列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学校需要自上而下地开展课改、教改理念的专题培训,让每一  相似文献   

4.
张富群 《师道》2014,(9):16-17
教育价值取向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教育名词,本文试图探讨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和外延,与同行们交流。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内涵指的是校长在党的教育方针引领下,在国家教育法规政策约束下具有个性特点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目标愿景。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外延包括教师发展价值取向、课堂文化价值取向、学生培养目标价值取向等。  相似文献   

5.
全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其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对其教育,就要求家庭、学校、社区在教育策略上都要有所改变,家庭教育重在影响孩子人生观的形成与定位,社区教育则重在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取向,而学校教育则重在形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德育管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学生、教师、家庭、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双减”对学校高质量教育提出新挑战。重庆谢家湾学校基于“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育人模式,形成“双减”实施落地的有效路径。首先是准确把握“儿童立场优先”的价值取向,立足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系统推动学校整体变革;其次是从课程全要素、生活全流程、学习全过程三方面着力,打通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整体设计学生校园生活;最后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内驱力、教育评价力和家校协同力,家校社协同减轻学生校内外负担。  相似文献   

7.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根据学校教育主体的需要对学校教育价值的选择与追求的一种倾向性,即对学校培养什么样人的规定,它决定着学校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等.当前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意欲替代生存价值取向;生命价值取向“虚而待实”等主要问题.有鉴于此,“有意义生存”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在统一兼顾偏移中选择学校教育价值等,是学校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论学校心理教育从“问题取向”到“积极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利华  李芳 《教育探索》2008,(11):118-119
当前学校心理教育存在目标片面化、课程问题化、咨询医学化倾向,其实质是“问题取向”式心理教育,它制约着心理教育的深入发展。必须转换研究视角,从过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转为重点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心理予以积极的人文关怀。“积极关怀”式心理教育要从目标设定、课程开发、师生关系、差生评价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以现代教育人本论为理论基础、以健身和娱乐为实践基础的“人本主义”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确立,是对过去学校体育存在的权威化价值取向、功名化价值取向、礼仪化价值取向和崇尚正统的价值取向偏差的修正,它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前教育领域中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以“控制”为核心逻辑的学校公共生活模式遭受了愈来愈多的批判。在控制型的学校公共生活下,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是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灌输与被灌输的扭曲关系,它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公共价值取向,阻碍了学校教育的民主变革,限制了学生的公民品质发展。与控制模式不同,“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与实践模式,它致力于解构学校组织中的权威主义、技术理性、强制灌输、心灵隔离等弊病,使学校公共生活回归到公共性与民主性的轨道上来。“治理”赋予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治理权利,鼓励学校生活中的公民伙伴关系,从而使学校和课堂成为一个民主治理的空间,提升和扩大学校组织的公共利益,稳固而持久地培育学生的公共精神和公民品质。  相似文献   

11.
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备课组(教研组)。如果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普挂车厢”,以为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请进来,走出去”,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线性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那是对备课组核心价值取向发生的认识偏差,是没有抓准教师教育最佳手段和途径的表皮之举,是对备课组的内涵、特性、效能等缺乏全面而深刻认识的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备课组。如果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普挂车厢”,以为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请进来,走出去”,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线性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那是对备课组核心价值取向的认识偏差,是没有抓准教师教育最佳手段和途径的表皮之举,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备课组。如果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普挂车厢”,以为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请进来,走出去”,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线性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那是对备课组核心价值取向的认识偏差,是没有抓准教师教育最佳手段和途径的表皮之举,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备课组(教研组)。如果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普挂车厢”,以为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请进来,走出去”,以为备课组仪是学校线性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那是对备课组核心价值取向的认识偏差,是没有抓准教师教育最佳手段和途径的表皮之举,是对备课组的内涵、特性、效能等缺乏全面而深刻认识的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15.
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备课组(教研组)。如果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普挂车厢”,以为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请进来,走出去”,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线性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那是对备课组核心价值取向发生了认识偏差,是没有抓准教师教育最佳手段和途径的表皮之举,是对备课组的内涵、特性、效能等缺乏全面而深刻认识的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备课组(教研组)。如果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普挂车厢”,以为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请进来,走出去”,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线性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那是对备课组核心价值取向发生了认识偏差,是没有抓准教师教育最佳手段和途径的表皮之举,是对备课组的内涵、特性、效能等缺乏全面而深刻认识的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17.
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于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价值取向在学生利益、教育公共性、教育平等等方面还存在着认识上的缺失。学生利益的缺失导致人才输送论目标的形成;教育公共性的缺失导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问题的出现;教育平等的缺失导致分层筛选被当作基础教育的基本功能。人才输送论目标的形成、优质学校的出现、分层筛选功能的产生使我国基础教育丧失了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根本属性。  相似文献   

18.
学校特色发展是教育变革的基本走向。学校特色发展研究呈现出理论取向与实践取向的特征。国内对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存在概念内涵理解表层化、评价研究薄弱化与实践研究经验化的问题。国外相关研究更多关注于学校特色发展的实践,尤其是对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的评估与影响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实践取向"。进一步研究应深化完善本土化学校特色发展理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学校特色发展实践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9.
编采视角作为发展学校组织和个体生命不可替代的长效力量,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时代旋律。设若把聚焦的目光回到原点,我们不难望见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课程和管理。设若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师生交往及其引动的生命成长,则学校课程是师生交往的内容和情境系统,学校管理提供的则是师生交往的航向、动力和条件保障。作为学校全员价值认同、精神追求和行为模式的集中表达,学校文化涵盖了以教育思想为核心的管理文化、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文化、以促进生命自主发展为取向的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先进的学校文化表征着现代学校的品质、磁力、张力和个性,影响着现代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和发展动力,可谓现代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魂。我们固然需要从一般意义上明晰学校文化的特质、内涵和价值,更渴盼“历练有个性的学校文化”的策略和技术。因历史积淀、环境资源、思维方式、理想追求等的不同,各个学校的构建策略亦有差异,学校文化因之而摇曳多姿。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学校文化构成的要素出发,沿着学校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建设的个性化路线,以案例解读的方式,呈现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和技术,是我们接续“用思想办学”主题后,聚焦学校文化建设的最新尝试。  相似文献   

20.
我们许家庄中学是一所有四百多名学生的农村中学。在毛主席教育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们深入开展教育革命,使我校由一所脱离农村的“忘本学校”变成扎根农村的“庄户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人材,为三大革命运动贡献力量。是办“忘本学校”,还是办“庄户学校”? 一九六八年,为了解决办什么学校和怎样办学的问题,在驻校贫下中农宣传队的帮助下,我们组织师生对毕业生情况进行了调查。贫下中农尖锐地批评说:“你们学校出来的学生看不起农村,还嫌弃咱们庄户人,简直是忘本学校!你们可得琢磨点新道道。”这次调查对我们教育很深。我们组织师生反复学习毛主席的教育方针和《五·七指示》,进一步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