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几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研究的特点是聚焦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孙正聿的当代中国哲学史研究、何萍的1949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任平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研究是三种代表性的研究方式。虽然存在共同的研究领域、根本宗旨、基本目标,但是三者各具不同的学术特色,在总体特点、针对的问题和提问方式、基本原则和书写方式、具体使用的二级范式都存在差异,因此,三种研究方式各有其独立的学术价值,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都具有独特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2.
2007年8月20—24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新疆农业大学承办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07年年会在乌鲁木齐召开。来自全  相似文献   

3.
庄福龄教授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主义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领域都作出了积极贡献,提出了一系列有创见的理论观点。先后主编和撰写有关专著二十余卷,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形成直接源于对哲学教科书研究范式的反思和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借鉴。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通史研究、断代史研究和专题史研究等几种主要的研究方式,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与蓬勃、90年代的困境与探索,以及新世纪以来的创新与超越等几个特征明显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历史发展既表明了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同时也暗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欠缺,这也构成了今后一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基本趋势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西方哲学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从事西方哲学史教学不能忽视西方哲学史在中国语境与哲学史学科发展相结合的定位.西方哲学史的教学要从中国语境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展开教学,通过西方哲学史的教学,以达致哲学思维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0年年会以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从总体上观照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特征与新趋势,直面现实问题,承担起理论创新的时代重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创新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离不开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借鉴。在新世纪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回溯思想本源,夯实理论基础,扬弃脱离原著抽象探讨理论的研究方式,建立文本研究、哲学史研究和原理研究之间的良性互动。其次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应用与发展问题;要历史地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逻辑与传承关系,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揭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本刊推出年会的部分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在方法论上的特色是融会了“新理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史三者的思想观点。在关于唯物唯心的区分上,冯友兰独特地采用了主客观关系,由此把哲学是人生的反思的思想引进哲学史,使之成为研究的元理论。他又通过“具体共相”的概念,沟通了作为精神生活的认识论和人生境界,使得对中国哲学史的评价就不再单纯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评价的唯物唯心问题,而同时也是或者说更主要的是关涉到人的安身立命的价值问题,从而真正切近了中国哲学的内容,解决了中国哲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也实现了对“新理学”的超越复归。这种复归是以理学为基础消融心学的问题,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境界说”作为元理论,使得《中国哲学史新编》超出了20世纪30年代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价值。由此言之,《中国哲学史新编》具有消化马克思主义、总结“新理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8.
立足建党百年新起点新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21年年会"于2021年10月23日在厦门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厦门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厦门大学哲学系和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发展研究所共同承办,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和《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共同协办。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180余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参会,主要围绕以下三个议题展开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创立至今已有30年.该学科始终是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改革开放这个伟大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的,始终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充分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它经历了苏联化、西马化、中国化的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我国学界通过对苏联研究模式的反思,最终领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以及后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的启示,逐渐关注方法论的研究和重视文本的解读.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不是简单地回顾历史,而是要重视中国经验与中国问题的研究,形成中国理论主体意识,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积累雄厚的学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主办、新疆农业大学承办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07年年会,于2007年8月19-24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党校、社会科学院和中央编译局、人民出版社等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当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60年代,冯友兰在以其新理学的哲学基础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颇具个性特色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以改变世界的实践哲学取代以境界哲学为棱心的新理学,以两个“对子”——唯物与唯心、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作为中国哲学(史)的主题,显示出冯友兰哲学思想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2.
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对中国哲学史的开创性研究,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了范式,他的三本哲学史各具特色;二是用“接着讲”的方法,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成为了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冯友兰的哲学创造体现出了复兴民族哲学的一种现代努力.  相似文献   

13.
面对近代的中西文化论争,冯友兰自觉地综合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和唯物史观来加以分析,提出了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命题,并力求达成化与民族性的统一。由于缺乏辩证思维和相对保守的政治——文化心态,冯友兰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在中国现代哲学建设中的探索与建树可以区划为两个主要的方面,其一是他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中的建树与贡献;其二是他在现代中国哲学理论创建中的尝试与探索。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冯友兰是在哲学与哲学史两个领域中都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学者。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冯友兰就已经开始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并逐渐将唯物史观作为其分析历史、社会、文化以及进行哲学创作的基本方法,成为当时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哲学的一个范例,这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冯友兰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研究和"冯友兰现象"提供了部分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冯友兰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试图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某种程度的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领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20世纪西学东渐潮流影响下的产物,体现了对方法论的自觉,是推进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近代化的经典文本之一。本文试图结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运用的主要方法,如西学观照、逻辑分析、历史主义、哲学与哲学史相结合、唯物史观等作出评述。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40年代,冯友兰先生就提出“世界哲学”的概念,并阐述了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关系,提出中西哲学互补和中国哲学对世界哲学可能有的两点贡献。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的《总结》中,冯先生又把中国哲学和世界哲学的未来归结为“仇必和而解”和“太和”,他所提出的中国哲学对未来世界哲学的贡献,可概括为六大关系。这一阐释与建立一个有人价值导向的全球化的过程完全合拍。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道通古今,立足于整个人类化,放眼全世界人类精神的发展,具有宽广的眼界。他的治学方法主要是:一、从事实出发,独立思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逻辑分析的方法;三、唯物史观的辩证方法。冯先生在长期艰苦的哲学探索中,攀上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时代高峰,也达到了他所追求的为学与为人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