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地方政府教育经费增长缓慢,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达不到4%,主要原因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力、行政运行成本过大、公共财政体系尚未建立以及教育投资效益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我国公共教育财政稳步投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教育财政投入总量不足、增长不稳定、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健康快速的发展。教育成本快速增长、财政分权导致教育财政支出偏离、教育事权与教育政策制定权分离、以政绩为主的考核导向等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际,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举措,必须稳步提高公共教育财政占GDP的比例,改善公共教育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责任,规范教育财政统计口径,建立健全法制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前对于教育与经济互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源于理论讨论和逻辑思辨,仅有少数的实证研究关注二者互动关系和互动作用,缺乏对二者互动发展的实施途径、原理、动力等深层问题的定量研究.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和经济互动关系的计量分析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化.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的教育和经济互动关系的定量模型及其验证表明,人均GDP决定着人均教育经费,人均教育经费又决定着专任教师的数量,而专任教师的数量决定着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人口的比例,6岁以上人口中大专以上人口的比例又反过来决定着人均GDP,这四组关系都是正反馈关系.我国每年以固定的速度提高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并不是高效率的策略,而在一定年份给予教育比较大的支持力度可能更适合我国教育和经济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美国教育的普及和均等化政策主要是以公共资金的大规模投入来确保初等和中等教育的普及;逐步减少公共资金投入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同时鼓励私人投入来支持高等教育。韩国的做法主要是政府资金重点保证教育的均等化,私人资金重点保证教育的普及和效率,利用市场机制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的不均等是导致收入不均等以及生产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中国解决由教育不均等引起的收入不均等的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要不断提高公共教育开支占GDP的比重,而在于制定有效的调动私人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第一,教育支出逐步达到“两个比例”《纲要》要求:到本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4%;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八·五”期间逐步提高到全国平均不低于15%.“两个比例”,既是从国民经济布局和投资结构上确保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最核心的内容,又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对教育重视程度最根本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现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其实,教育经费短缺主要体现在财政教育经费的短缺上。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及其他属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目前,由于财政性教育经费是总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财政性教育经费短缺带来总教育经费的不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现在只有47%的高中生能够升入大学,大学生占同龄青年的比例仅为6%。我国全日制在校学生约2.3亿人,占全球受教育人口的20%,规模居世界第一。但是,据报纸披露,我国年度公共教育经费  相似文献   

8.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压力增大,土地财政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我国土地财政的构成,按窄、中、宽三种口径估算土地财政规模,结果表明不同统计口径的土地财政收入都呈现出上升趋势,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的土地租金和贷款收入成为地方政府主要的财力来源;总体上看东、中、西部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逐渐趋同;人口城市化水平和中央级税收比重与土地财政规模正相关,而外商直接投资与土地财政规模负相关;人口总抚养比与土地出让收入比重正相关,而人均GDP与土地直接税收入比重正相关.不同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引资效应和土地收入效应是不同的,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宏观政策是密切相关的.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土地出让资金监管,以有效控制土地财政规模,弱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  相似文献   

9.
从对福建省1978年至2009年财政支出情况的建模分析中可以看出,福建省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总体水平偏低;有鉴于此,我国西部的欠发达省份在今后的社会建设工作中,应更加科学合理地运用地方政府职能,推进税收改革,确保稳定的财政收入,建立起健全的政府部门预算体系,以保证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最优化,进而保证地方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识,政府的财政投入政策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起着导向的作用.当前,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所占比例不明确,投入对象范围狭窄,经费使用情况不明晰,这三大问题是制约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和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处理好三个矛盾,公平与效率、稳定与发展、普适性与针对性,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和政策改革应追寻的价值取向是教育公平,使我国的学前教育朝着内涵式、结构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向企业倾斜,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逐步下降,且资本所得要高于劳动所得;再分配向政府倾斜,经过调节后只有政府部门收入的比重是上升的,政府实际收入的规模较大,而居民收入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我国宏观税负呈现上升趋势,并且由于大量制度外收入的存在使大口径宏观税负上升较快。我国政府职能偏好于资源配置,财政支出具有典型的"重视经济服务和一般公共服务,忽视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一方面,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尤其应优化财政收支预决算,强化财税政策对国民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促进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应转变政府职能,合理使用政府收入,优化支出结构,将财政政策着力点偏向分配公平,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实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是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大调整,扩大县级财政自主权的效果取决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和财权的划分。河南省直管县体制运行效果并不理想,第1批5个试点县市的财政自给能力和人均财政收入占全省县级人均财政收入之比仍然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与河南省市县财政体制转换过程中实行的"保存量、调增量"这一维护市县既得利益的改革策略有关。扩大县级财政自主权,应比照省市财政关系重新界定省级财政与县级财政的收支范围,并建立省对县的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3.
在转型过程中,财政分权与卫生公共品供给之间存在复杂的内在机理。对1995—2008年31个省市区的数据进行面板3SLS估计,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财政分权度越高,且卫生公共品的供给总量和人均卫生决算费用也会增多,但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将降低;市场化程度与财政分权度和卫生公共品供给正相关;竞争程度越激烈的地区卫生公共品的供给越少。  相似文献   

14.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在于以华尔街为首的美欧金融体系违反了金融业3个基本原则:植根于工商产业,严格管控风险,杠杆率适度。我国金融体系要防止5个趋势:政策过度叠加,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老大"意识蔓延,收入过高,服务意识不强。规避危机要力求4个平衡:贷款余额与GDP大体1∶1,证券市场市值与GDP大体1∶1,房地产总市值与GDP大体1∶1,国家主权债务加上社会保障支出与GDP大体1∶1。化解金融危机,不能依靠金融业自我循环,而要靠科技进步和发展实体经济。  相似文献   

15.
居民转移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制度,目标之一是促进社会公平。然而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财政转移性支出有着明显的城市偏向,不仅没能实现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反而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其原因有:与城镇相比,农村的社会保障项目少且保障水平低;社会保障资金不公平的筹资方式和分级负担的财政制度;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目标,财政转移性支出应通过增加农村的财政社会保障投入、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重视农村农业的发展等途径实现城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6.
为适应财政改革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制度实现了会计核算与财政改革的紧密衔接,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但在执行新制度的过程中,由于事业单位的情况千差万别,很多实际业务在应用新制度时,出现了一些核算问题,本文对这些实务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7.
国内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给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创造了前提条件。2000-2002年同期,贵阳市GDP年均增长12%。较整个西部地区快了3个百分点。2003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近年最大增幅。整体上财政运行状况明显好于预期。同时,税收政策的调整,财政收入的超常增长,行政管理费用膨胀这些影响财政运行的因素,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给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我国政府通过征收农业税建立了城乡二元税制,并采取城乡二元公共品供给制度,使农民的税收负担比城市居民的税收负担重,而农村居民享有的公共品比城市居民少,加速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和演进。进入工业化中期,我国及时调整了经济发展战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2006年取消了农业税,城乡二元税制不复存在;同时通过一系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城乡二元公共品供给体制也不复存在,但财政分配的城乡二元性还存在。二元财政制度的一元化,并不意味着长期二元财政制度的结果可以立即得到消除,城乡收入差距、消费差距、公共服务差距依然会长期存在。加速城乡一体化,政府还应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城乡二元财政支出对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