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拍王效之     
虽说亚运会已结束数月,可是,其间的一次摄影采访却至今使我难忘。按计划,拍完亚运会开幕式的照片,我的报道任务就算完成。尽管我还想拍摄其它照片,可挂在脖子上的四个胸卡已无助于我在亚运村内的任何采访活动。虽然我向有关负责同志发了四页文传,申诉我在亚运村内寸步难行,也无济于事。一天上午,亚运会新闻发言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一次主办亚运会。我们,第一次报道亚运会。能参加亚运会的摄影采访,对我们中国青年报的几位同志来说,算是一生难逢的机会,但能否把握机遇,不失时机地为广大读者献出一台摄影报道的好戏,确是一件难为又有为的事。迎接挑战,把自己逼上绝路报纸的“新闻战”,从1990年8月22日火炬点燃就初露端倪了。中国青年报摄影部虽曾商量过报道方案,但届时只能有一名记者参战,他不能越“雷池”一步,只能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我和亚运会真的有缘,第一次采访大型国际体育比赛就是从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开始,此后每一届亚运会我都到一线采访(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作为组委会新闻部工作人员参加报道)。我见证了中国体育日益强盛、夺得亚运会金牌总数“六连冠”的光荣历史,也经历了中国体育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在刚刚过去的釜山亚运会上,活跃着我国100多家新闻媒体派出的500多名记者,这与1982年时仅有十几家单位的几十名记者前去采访不可同日而语。从釜山亚运会报道也反映出我国体育新闻领域越来越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4.
一位老资格的体育记者曾说,每逢重大赛事,往往都是场上运动员相互角逐,场下体育记者相互竞争。第十一届亚运会也不例外。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亚运会报道组的同志在本届亚运会期间,充分利用信息传播快的广播特点,以及时准确的“抢发新闻”在激烈的新闻赛争得了一席之地。下面是亚运会期间采访射击比赛的一点体会。亚运会射击比赛是仅次于田径比赛的第二大项,共有40枚金牌。我们北京电台对这40枚金牌的角逐都进行了及时准确的报道,特别是中国射击队所获27枚金牌的报道,都是在比赛结束后的两、三分钟内播发的,这在国内各新闻单位中确是最快的。我作为现场采访的记者,从9月25日射击比赛  相似文献   

5.
记者采访往往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采写,抓到一大堆材料后,又不知道应当报道什么;二是认为什么都一般化,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值得报道;三是依赖领导.领导出什么题目,就去采写什么稿子;四是跟着请柬走.你请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采访,你要求报道什么,我就报道什么。这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完全推动了记者在采访中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一种特有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发现不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里所说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6.
“哥们,第一枚金牌,看你的啦!”亚运会比赛尚未开战,新华社参加亚运会报道的编辑、记者便朝我喊开了。那些目光,那些语言之间,分明流露出重托和希冀。骤然间,我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是那么沉重。历届大型赛会第一枚金牌都是国际上各大通讯社与新闻机构必争之“的”。本届亚运会的第一枚金牌,也必将牵动前来采访的5000多名记者的神经。一种无形的压力向我袭来,作为担负亚运报道重任的新华社记者,能否在这场国际新闻大战中夺得第一枚“金牌”,这不但关系到亚洲第一大通讯社新华社的声誉,也关系到整个中国新闻界的声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闻界对第十一届亚运会所作的成功报道,无疑是新时期新闻史上值得认真总结经验的一页。无论就其持续时间之长、出动的记者之众、新闻竞争之激烈来说,还是就其报道之多彩多姿,影响之广泛深刻来说,都很难找到一次战役性报道可与这届亚运会报道之成功相匹敌。由实践到理论对这次亚运会报道作出全面总结,以便新闻界更自觉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这显然不是少数人就能做得到的,而是需要新闻界同行们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我觉得,评选全国亚运会优秀新闻  相似文献   

8.
要想写出有影响的作品,就需要有“新闻敏感”。人们常常把“新闻敏感”称为“新闻鼻”,这一比喻,非常贴切,非常形象。“新闻敏感”能捕捉到鲜活的“大鱼”。写出有分量的稿件。1992年8月下旬,我去采访当时的温岭县县长张敬钤,让他谈谈温岭10万农民走向流通领域的情况。采访结束后,张敬钤县长对我说:“你呀,不要光是报道好的。你知道吗,10万农民走向流通领域后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你下去好好调查一下,研究一下对策。”张县长的  相似文献   

9.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10.
与以往历次报道大型赛事不同,新华社报道团这次赴釜山采访亚运会还带着体育新闻专线用户的要求和建议以及一些特稿用户的“订单”。中国体育代表团此次提出了要多得金牌,更要注重金牌含金量的目标。新华社的亚运会报道同样如此,要做到数量大、品种多不难,难的是新闻产品的“含金量”要高。  相似文献   

11.
一次艰难的采访我曾采访过广岛亚运会,深知在民国他乡采访会有诸多不便。这次赴美国采访奥运会,尽管出发前我尽量把困难想得多一些,可到了亚特兰大之后,没想到困难更多,条件更差。首先是住宿远、交通条件差。我住的饭店 MARRIOT 是一个连锁店,距新闻中心27英里,约合35公里。从饭店通往新闻中心没  相似文献   

12.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个领域的活动都会产生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记者采访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这些活动各个层面进行观察与研究,发现不同事实的新闻价值。为了便于让记者熟悉采访领域的活动特点.一般地市级电视台都会按照不同领域对记者进行分线采访的安排,即有的负责时政报道、有的负责农业报道、有的负责工交报道、有的负责文化新闻和社会新闻报道。我曾经在七台;  相似文献   

13.
一、以选题策划推动常走真转。新闻选题策划是做好主题报道的基础。选题策划组织到位.记者采访就比较活跃。我台新闻综合频率先后策划推出的“科学发展在宁波”“科学发展成就辉煌”“感受新变化喜迎十八大——科学发展宁波实践微调查”等30多个大型专题采访活动.都事先明确了新闻采访主题,让记者清楚地知道下基层采访的主要目的,知道应该怎么写,反映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14.
去年9月28日,山东滕州籍运动员毛新源在第11届亚运会上为山东夺得了第一块金牌。我采写了现场短新闻《妈妈心系亚运》。这里,想就这篇新闻的采写前后谈点感想。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有句名言:吃人家嚼过的馍没滋味。作为一名记者更是如此。多年来我就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重复报道别人报道过的东西”作为一条规矩,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的采访范围内,重要新闻力求报道在他人之前。这次亚运宣传,我共发了6篇稿,其中有4篇被新华社播发,两篇被《中国体育报》刊用。诸如94岁的枣庄市政协常委郭允生,把女儿从台湾寄  相似文献   

15.
第十一届亚运会是亚洲体育界一次精彩、圆满、成功的盛会,是我国体育迈向世界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我国新闻工作者对这次亚运会的报道有声有色,内容丰富多彩,值得在我国新闻史上大书而特书。全世界有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0名记者,前来北京采访这次盛会,我国新闻界第一次在国内面临如此规模的国际性新闻竞争舞台。这既是一场严峻的挑战,也是自强、腾飞的一次契机。我国新闻工作者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激励下,勇于实践,奋力拚搏,无论是文字新闻或图片新闻,还是声像报道,都做到了又多又快又靓,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纪录。  相似文献   

16.
中原大地培养输送、已夺得过国内外大赛129枚金牌的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无疑已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的英雄。不言而喻,她身上焕发出来的自强不息、拼搏向上的精神已成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为一名追踪采访邓亚萍十余年的河南日报体育记者,我深深感到一生也难遇上第二个像她这样人生内涵如此丰富的采访对象。能够把握好这样的采访对象,是记者的幸运。回忆起来,具有新闻敏感是记者系列采访成功的关键。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为新闻敏感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但新闻敏感的产生还需要广博的知识,有深厚的生活积累以及对报道…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采访经验,认为提高记者的新闻敏感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政治敏感性;二是下基层挖掘鲜活新闻;三是不断丰富采访经验;四是开启报道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到驻外分社任记者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首次赴外任记者就会和战争联系在一起。那是1978年的秋天,我被派往泰国采访第七届亚洲运动会。亚运会期间,东方歌舞团在曼谷演出,算是为亚运会助兴。亚运会后,东方歌舞团将继续赴泰国各地和新加坡演出,按计划我将随团采访。但是,事不凑巧,当年11月底泰国的邻国柬埔寨发生了战争。我也因此被留在泰国,参加采访报道。当年的战争发生得很突然。越南军队开进柬埔寨,柬埔寨政府的军队从金边节节败退,成千上万的柬埔寨平民涌入泰国境内。我在分社…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活动,主要由记者和通讯员的采访和写作构成。采访是写作的基础。这里,我们不妨还追问一下:就采访本身来说,它是不是也需要一个基础和前提呢?如果需要,它的基础和前提又是什么呢?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和通讯员发现与鉴别有价值新闻的能力,即通常所说的新闻嗅觉、新闻鼻或新闻眼。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真知还须自躬行。”回顾几年前我对大邑原始森林(即西岭雪山)的那次采访活动,不但加深了对新闻敏感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对新闻敏感的内涵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现在结合自己的采访经历,谈谈以下几点:一、预见性…  相似文献   

20.
蔡迎东 《新闻窗》2011,(3):30-30
体验式报道就是记者深入新闻现场、亲身体验新闻采访对象和新闻事件而采写的一种新闻报道。与现场报道相比,体验式报道用记者亲身经历而非普通的采访方式,强调记者的"参与"和"体验",给读者以真实可信之感,被不少媒体应用,也颇受受众欢迎。近年来,我和我的同事有幸去尝试了体验式报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新颖的采访方式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