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主要可以从如下三个维度来衡量:身心愉悦的程度、内心充实的程度和成就感。身心愉悦意味着心灵的舒展,没有疲惫感,也没有压抑感以及身体上的放松和舒适;内心充实意味着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没有空虚感和无聊感,有日渐明确的生活目标,对自我和生活于  相似文献   

2.
校园是我们现代人熟知的生活场景,是我们每一个人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对每一个教师而言,校园生活则伴随着他们的职业生涯。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可以用三个维度来衡量:身心愉悦的程度、内心充实的程度和成就感。身心愉悦意味着心灵的舒展,没有疲惫感,没有压抑感,还有就是身体上的放松与舒适;内心充实意味着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没有空虚感和无聊感,有日渐明确的生活目标,对自我和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有着丰富、系统和深刻的认识;成就感意味着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慰,并因而不断强化积极的自我评价。学生校园生活的核心是他们…  相似文献   

3.
关注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是我们现代人熟知的生活场景。校园生活是人们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对每一个教师而言,技园生活则伴随着他们的职业生涯。师生校园生活质量主要可以从如下三个维度来衡量:身心愉悦的程度、内心充实的程度和成就感。①身心愉悦意味着、灵的舒展(没有疲惫感,也没有压抑感),以及身体上的放松和舒适。②内。心充实意味着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没有空虚感和无聊感),并有日渐明确的生活目标,对自我和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有更为丰富、系统和深刻的认识。③成就感意味着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成长的快慰,强化了积极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4.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良好的校园生活质量必将使学生身心愉悦、内心充实、充满成就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飞速提升,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迅猛增长。然而,反观我们现在的校园生活质量却和空气污染指数一样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5.
幼儿园教育质量水平主要取决于幼儿园自身的文化积淀、幼儿成长的自由快乐程度和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其中,游戏精神是块重要基石,它是一种生活形态、是一种心灵感受、是一种行为指引,是培育幼儿园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创造幼儿校园生活文化的精髓、是幼儿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青春期性教育涉及到青少年学生个人生活中最敏感的领域,教育者只有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其独特的情感需求,善于理解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宽容与体谅,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只有这样的青春期教育才能塑造出身心健全、“精神优美”的个体,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青春都亮丽快乐起来。  相似文献   

7.
青春期性教育涉及到青少年学生个人生活中最敏感的领域,教育者只有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其独特的情感需求,善于理解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宽容与体谅,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只有这样的青春期教育才能塑造出身心健全、“精神优美”的个体,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青春都亮丽快乐起来。  相似文献   

8.
让教育与生命同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师生校园生活质量的关注,从未受到如此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过去师生校园生活的省察与审视。以往的师生校园生活,因为囿于唯智、唯分的泥淖,而陷入了一种精神的困境:校园生活日渐枯燥、批判精神逐渐消失、思维方式日益机械、创造力和想象力渐渐匮乏。这与教育的最高道义责任——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恰恰背道而驰。于是,人们呼吁改革,呼吁对生命和生活的关注:新课程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更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素质教育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让他们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种种诉求,说到底,就是师生校园生活中“人文精神的重塑”。本期编发的两位大学教授和两位一线校长的文章,渗透着他们对师生校园生活质量的关注——而这,正是“人文精神”赖以生长的土壤。  相似文献   

9.
好的教育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而自尊心、自信心则是幸福人生必备的“通行证”。我们把学校畜人理念概括为:“我们的学校应当构建平等和谐的育人环境,营造民主、包容、彰显个性的育人氛围,弘扬积极进取的团队精神;尽量照顾学生差异,尽力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需求,用科学精神与校园文化滋养师生身心,提高全体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熊川武先生在《理解教育论》中指出:尽管在总的教育目的上,理解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和现行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在具体的教育目标上,它们有明显的区别。理解教育自始至终让师生更好地筹划并实现生命可能性,使他们的生命意义更加丰富。而国际理解教育与现行教育都只发展学生,基本上不考虑教师的发展,这是与理解的精神不大相符的。因为理解除了发生在理解主题自身之外,不可避免地发生在理解主体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就是说,只有真正实现了理解,理解双方都必然发展。事实上,高质量的教育都是教学相长的。所谓教育生活质量是指教育氛围、教育资源、教育效益等的综合质量。它往往从师生的情绪状态、公正意识、权利运用和资源享受等方面表现出来。在现实教育中,有些学校的理解气氛淡薄,师生的教育生活质量较低。因此,理解教育尽力谋求师生共同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观点     
《河南教育》2007,(5):1-1
李家成:如果班级中只有面面俱到的行为规范的要求,只有纪律与卫生的检查评比,那么,师生的校园生活将变得贫瘠而苍白。对学生的班级生活进行综合,整体的建设,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新型班级生活形态,内容与方式。  相似文献   

12.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找回丢失已久的"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经验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相似文献   

13.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本身以外的、影响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周边环境和事件,包括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那么,应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呢?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小学除了普遍存在教师的校园生活单调和乏味之外,教师的个性和独特性受到忽视,甚至受到不应有的歧视和蔑视。久而久之,教师的内心变得麻木而苍白,教师的工作也变成了无聊的劳役与机械的应付。教师不是教育流水线上的技术工,而是有生命的个体,应该在教育教学和研究中经常聆听到自己发展的声音,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时时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因此,学校应关注教师的精神生活,努力提升教师精神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小学除了普遍存在教师的校园生活单调和乏味之外,教师的个性和独特性受到忽视,甚至受到不应有的歧视和蔑视.久而久之,教师的内心变得麻木而苍白,教师的工作也变成了无聊的劳役与机械的应付.教师不是教育流水线上的技术工,而是有生命的个体,应该在教育教学和研究中经常聆听到自己发展的声音,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时时感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因此,学校应关注教师的精神生活,努力提升教师精神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生命课堂”是指师生把课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构成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主体间的各种交往活动,既学习与生成知识,又获得与提高智能,最根本的还是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健全心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学习与探究知识、智慧展示与能力发展、情意交融与人性养育的殿堂,成为师生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得到充分体现与提升的快乐场所.  相似文献   

17.
对话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大学生对话教育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唤醒大学生主体性、彰显生命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创设话语空间,回归生活世界,倡导批判精神等路径实现教育意义分享和师生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就是高效率。因此,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一节课,师生的生命有了怎样的变化,收获了哪些知识与思考,获得了怎样的身心体验,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重...  相似文献   

19.
生命观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命的本性是追求快乐与幸福,所以生命教育的核心是快乐与幸福的教育,要让孩子们生活中有快乐,生命里有幸福,这样才能让他们重视生命的价值。我校是我县唯一一所寄宿制封闭学校,学生们离开亲人,特别渴望亲情与友情。针对这些学生的身心特征,  相似文献   

20.
学生厌恶学校、想离开学校,这种现象源于学校知识至上、功利主义至上,校园缺乏丰富的精神生活。学校只有回归教育的本真,建设多彩的课程超市,让学生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师生、生生间互爱互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创造性劳动的喜悦,享受生命的成长,学校才能变为学生难以离弃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