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随着比赛程度的日益激烈和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差异的减小,力量素质在摔跤项目的竞技能力组成结构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以及测试等方法,通过对古典跤与自由跤运动员躯干与颈部肌力测试来定量分析自由式、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躯干及颈部力量特征,结果发现:古典式摔跤运动员躯干伸、左右侧屈肌群最大力量优于自由跤运动员,而颈部屈伸、左右侧屈肌群最大力量低于自由跤运动员,躯干屈肌群最大力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古典式和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躯干伸肌、颈部伸肌最大力量测试值均明显高于躯干屈肌和颈部屈肌。  相似文献   

2.
中长跑     
技术概述耐力项目运动员技术的成功标志,首先是不同的赛段根据速度要求来调整步长与步频的合适比例。与短跑相比,在中、长距离跑时,身体更加竖立,躯干略前倾,头位于躯干的正上方。  相似文献   

3.
英语宝典     
《中华武术》2008,(1):64-64
耐力项目运动员技术的成功标志,首先是不同的赛段根据速度要求来调整步长与步频的合适比例。 与短跑相比,在中、长距离跑时,身体更加竖立,躯干略前倾,头位于躯干的正上方。短跑过程中,两肩保持不动,两臂顺跑进方向前后摆动。  相似文献   

4.
一、古典式摔跤项目的特点及反抱躯干技术1、古典式摔跤项目特点古典式摔跤项目规则规定,在比赛中运动员只能使用上肢、躯干、头颈,不能使用髋关节以下动作。古典式摔跤比赛是由运动员进攻和防守组成的,攻、防是对立统一的,进攻是为了得分并战胜对手,防守是为了阻止和破坏对手技术动作而得分,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而在古典式摔跤  相似文献   

5.
一、古典式摔跤项目的特点及反抱躯干技术 1、古典式摔跤项目特点 古典式摔跤项目规则规定,在比赛中运动员只能使用上肢、躯干、头颈,不能使用髋关节以下动作。古典式摔跤比赛是由运动员进攻和防守组成的,攻、防是对立统一的,进攻是为了得分并战胜对手,防守是为了阻止和破坏对手技术动作而得分,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短道速滑运动员核心区域的训练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徐英男 《冰雪运动》2008,30(6):16-18,24
分析短道速滑运动员核心区域训练对提高运动成绩的作用与重要性,认为核心区域参与运动的肌肉构成,加强短道速滑运动员核心区域的训练符合短道速滑项目运动员外形的技术结构特点,能提高其驾驭冰刀的能力,是当今势在必行的趋势,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核心区域训练持之以恒、高质量和不同周期区别对待的原则,以及髋部、躯干的训练方法、手段与衡量训练负荷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竞走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心力量训练主要是针对整个躯干和骨盆部位肌肉,特别是位于深层的小肌肉群的训练。强有力的躯干核心力量支撑对竞走运动员非常重要,本文结合自己在国家竞走队备战北京奥运会集训期间的训练实践,对竞走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与专项训练的有机结合进行探索,以期为我国竞走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湖北体育科技》2017,(12):1062-1066
目的探讨跳水项目运动员的力量素质特征,以期更好的完成力量训练。方法通过对广东优秀跳水运动员下肢膝、踝关节及躯干屈伸肌群等速肌力测试及三维测力台SJ、CMJ测试,测定跳水运动员各肌群肌力水平。结果跳板运动员与跳台运动员在年龄、身高、体重方面有着显著性差异,其基本规律为男板>女板>男台>女台(P<0.05);跳板运动员与跳台运动员在关节等速肌力水平、三维测力台SJ、CMJ测试结果上有着显著性差异,其基本规律为男板>女板>男台>女台(P<0.05);膝关节的屈伸快速力量比例在0.60左右,踝关节则在0.40左右,低于世界标准;相对于体能项目,跳水运动员受到年龄、体重等因素影响,力量水平一般,快速条件下膝、踝关节耐力水平一般,躯干耐力水平较好。结论跳水运动员下肢薄弱肌群为膝关节屈肌、踝关节伸肌、躯干伸肌,同时膝、踝关节屈伸比值过低,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人的形态特征:身高、体重和体型;身体是否匀称,体质、身体各部分的结构情况,脚弓状况等对一些运动项目取得优异成绩具有重要意义。某运动项目的运动员所特有的形态类型在运动实践中业已形成固定概念,众所周知,篮球运动员需要高个,投掷运动员需要体格魁梧等等。因此在选择某一运动项目时,应首先明确你的身体特征是否适合该项目。在田径运动各个项目中形态指标的作用是不同的。短跑(女):身高、体重中等,躯干短,腿较长(特别是大腿),上肢肌肉组织显得不怎么发达,下肢肌肉组织(尤其是小腿)特别发达。  相似文献   

10.
运用实验法对台州市青少年武术套路运动员进行了功能性动作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大部分运动员身体两侧的灵活性和稳定性、躯干在上下肢旋转时躯干的稳定性等方面整体表现较差,运动员躯干稳定性不够,对改进青少年基础训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优秀体操运动员下肢力量素质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CYBEX测力仪对国家队奥运会主力队员的下肢力量进行了测试,得出小腿三头肌力占股四头肌力的比例,男子右腿平均为53.55%,女子右腿平均为62.16%,屈膝肌力占伸膝肌力的比例,男子右腿平均为55%、59%,女子右腿平均为59.7%、70.6%。从而为有的放矢地进行力量训练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论三级跳远专项素质的训练负荷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运用人体运动负荷学和运动训练学理论对三级跳远专项素质的训练负荷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练习最大力量,负荷量不宜过多,负荷强度以次极限或极限为宜;练习速度力量,小肌群的负荷大,大肌群的负荷则小;练习弹跳力,小肌群的负荷强度小,大肌群的负荷强度中或大;速度素质的练习,在最大速度强度的90%~95%,持续时间15~20s,时间间歇40~60s的负荷范围内交替进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骨骼肌纤维类型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骼肌纤维类型和肌纤维蛋白同功型的多样性,以及在不同肌组织中的特定分布和构成比例,决定其对复杂功能的适应能力。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变的研究为运动训练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乒乓球基本技术的肌电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运用肌电图方法,对乒乓球直握快攻打法的正手攻球和正手拉前冲弧圈球技术动作进行肌肉工作机制的探讨,并建立训练时正确的肌肉工作模式,以便配合技术动作观察,进行技术诊断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通过肌电图分析跑的专门练习与途中跑各相应环节肌肉用力特点。表明小步跑与后蹬跑在训练中应有针对性的运用;三种专门性练习均是提高某些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等动测力系统对膝关节肌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运用文献资料法与数理统计法,对涉及膝关节肌等速测试研究的百余篇论文,从不同收缩状态和不同人群两方面分别进行了综述。研究结果表明:对膝关节特征的研究,多以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于正常人群和运动员的研究较少;对同一项目不同技术类型的运动员肌肉性能的比较研究还未见报道,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解剖学动作分析、表面肌电测试法,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使用提抱技术时的表面肌电进行实验测试,分析古典式摔跤运动员使用提抱技术的腰背肌肉协同变化过程。结果显示:1)在使用跪撑提抱技术时腰背肌肉中背阔肌做功百分比最高,平均为350k;2)主动肌的激活顺序为竖脊肌、背阔肌,肩胛提肌;3)在提抱技术中拮抗肌发挥着重要作用,且高水平运动员在提抱技术发力阶段;拮抗肌放电量与主动肌放电量有同步明显上升趋势;4)运动员应加强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快速力量、反应力量和力量耐力训练,特别是针对性地进行专项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沈阳体育学院部分优秀足球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形态及力学相关指标的测定,探讨运动员膝关节屈伸肌群形态特征与肌肉收缩效应的特点以及两者间的内在规律,为运动员训练水平的评估及科学选材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肌肉形态测量采用螺旋CT断层扫描,影像分析采用Motic Images Advanced 3.0测试系统软件,力量测试采用美国Cybex—Norm等速测力系统,数据处理采用SPSS.8.0软件。结果:足球运动员两侧大腿肌肉各相应断面面积间无明显差异,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专项训练对运动员大腿肌肉形态的良好影响;峰力矩等力量指标在测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与Hill的肌肉收缩理论基本一致;肌肉形态与力量的相关性表现在低速伸膝时相关明显。  相似文献   

19.
通过录像观察法、实验测试法,利用德国Isomed 2000等速力量测试系统对男子速射和男子慢射运动员右侧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依次进行角速度为60°/s等速向心肌肉力量测试,选取屈肌肌群、伸肌肌群的相对峰力矩和相对峰值功率为指标,对手枪男子速射和慢射项目运动员的上肢肌肉力量进行了研究,比较分析了男子速射和男子慢射肩、肘、腕关节屈伸肌群的肌力特征。发现肘关节伸肌肌群、腕关节屈肌肌群分别为速射和慢射影响最大的关节肌群。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changes in the metabolic state of quadriceps femoris muscles using transverse relaxation time (T2), measured by muscl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ing, after inactive or active recovery exercises with different intensities following high-intensity knee-extension exercise. Eight healthy men performed recovery sessions with four different conditions for 20 min after high-intensity knee-extension exercise on separate days. During the recovery session, the participants conducted a light cycle exercise for 20 min using a cycle (50%, 70% and 100% of the lactate threshold (LT), respectively: active recovery), and inactive recovery. The MR images of quadriceps femoris muscles were taken before the trial and after the recovery session every 30 min for 120 min. The percentage changes in T2 for the rectus femoris and vastus medialis muscles after the recovery session in 50%LT and 70%L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either inactive recovery or 100%L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ose for vastus lateralis and vastus intermedius muscles among the four trials. The percentage changes in T2 of rectus femoris and vastus medialis muscles after the recovery session in 50%LT and 70%LT decreased to the values before the trial faster than those in either inactive recovery or 100%LT. Those of vastus lateralis and vastus intermedius muscles after the recovery session in 50%LT and 70%LT decreased to the values before the trial faster than those in 100%LT. Although the changes in T2 after active recovery exercises were not uniform in exercised muscl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active recovery exercise with the intensities below LT are more effective to recover the metabolic state of quadriceps femoris muscles after intense exercise than with either intensity at LT or inactive recov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