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中国古代文论言说主体的研究是被学术界长期忽视的问题之一。出于传统文论的庞杂、零散的特殊理论形态,要对言说主体做具体身份的界定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些言说者在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上表现出了极大的一致性——诗性。  相似文献   

2.
总体而言,刘勰的《文心雕龙》重在理性的思维方式,钟嵘的《诗品》偏于诗性的思维方式。但是,此种相异并不是绝对的,在局部上,《文心雕龙》又有诗性的成份,《诗品》亦有理性的因素,两者均未达到纯粹理性或纯粹诗性的维度,具有共同的印象式批评特征。这种批评的言说方式表现为自然性的言说和历史性的言说两种形式。它源于中国自然的思维习惯,并以此形成中国古代文论中典型的言说方式。  相似文献   

3.
高天厚土水长流——论中国传统文论的诗性空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论在理论文体及体貌风格、思维方式及批评方法、历史流变及思想力度等方面,均有着不同于西方文论的鲜明的诗性特征:西方文论建造的是结构谨严、层次明晰的理论大厦,中国文论营构的则是高天厚土水长流的诗性空间。中国传统文论诗性空间由以下三个纬度构成:其一,由“体”(体裁之体与风格之体)所展现出来的高远的艺术境界;其二,“法”——植根于特定文化的思维方式及理论方法,揭示文化根基之深厚;其三,由前两者所铸成的传统文论诗性特征的恒久的生命力。高天厚土水长流,中国文论的诗性传统是全球化时代中西文论平等对话的本土性资源及文化本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学批评在语言表达上有着自己的突出特点,这就是用诗性言说方式来传达鉴赏和批评对审美对象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评判。中国古代的学理论为古代批评提供了诗性言说的理论范式,古代学批评又呈现出这一特有方式。具体表现在学批评中批评主体运用“诗性思维”、“比物取象”的诗性言说方式和体现出的批评的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诗性思维是指人类早期观照事物存在和指称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方式。随着人类文明对原始社会的跨越,人类已经超越了这种诗性思维的阶段,而具有了现代思维的能力。但诗性思维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仍然顽强地存在着。诗性思维对《老子》的言说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具有本体意义的“道”的形象化描述;通过类比和归纳进行推理;比喻的运用;正言如反的话语方式以及否定句式的运用上。  相似文献   

6.
辨体明性:关于古代文论诗性特质的现代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古代文论以论说之体而具诗赋之性 ,其批评文体的文学化、语言风格的美文化和理论形态的艺术化 ,共同铸成文论之“体”的诗性特质。而导致批评文本“破体”的主体性缘由 ,则是文论家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的诗意化。本文辨体明性 ,清理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 ,意在抉摘 2 0世纪中国文论的“失体”、“失性”之弊 ,并为中国文论走出世纪困境寻求一条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7.
维柯的“以己度物”的诗性思维特征与先秦用诗中的“引譬连类”思维特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借诗性思维的原理,重新解读先秦用诗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诗性思维形成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引譬连类、崇尚经验、天人合一、泛诗化等诗性思维特征就孕育于先秦的全方位用诗之中。  相似文献   

8.
“以少总多”说以其深刻的思维赋予中国文论以理论深度,又因诗性智慧的有力驱动,使中国文论凸现了具象思维的光辉。诗性智慧运思方式凭借“象语”作为手段,使“以少总多”说的理论肌质愈益丰满,也使文论模式的构建成为可能,于此催生出发达的诗性式操作智慧,为中国文论的实际批评提供了有力的武器。“比兴”作为一种批评模式属于尚象维度,其特点是由象语语义容量的充盈支撑起丰富的诗意空间,而对其进行本质规定的正是“以少总多”式的运思方式,使其深契于尚象传统和批评实践,再经由历史的流变,终而成为中国诗学的“元话语”。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的特质与中国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的中国文论需要认真反思。其致命缺陷是“西化”导致的自我消解。实际上.中国文学的特质是情采——言志缘情的情本体和讲究文采的辞本体;中国文论的主要特征是体验感悟的人文性;诗性呈现是中国文论的言说方式,具有整体性、意象性和暗示性的特点;创作论是中国文论的核心;未来的中国文论由文道论、文体论和文术论组成。文道论是中国文论的基础理论,主要从学理上回答中国文学的来源、特质等“道”的问题;文体论是中国文论的分支理论,重点研究中国文体的要素、嬗变等“学”的问题;文术论包括创作论和批评论.着重探讨“术”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提倡的是妙悟式的感知和表达,这就要求言说主体具有诗性的浑融直朴的思维方式,用今天的话语来进行分析,则体现为思维方式上的整体性、直觉性和具象性。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理性思维的指引和规范,同时也需要诗性思维的启迪和升华。为了提高受教育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亟须增强受教育者的诗意情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诗性思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诗意品质。当前功利主义的盛行、预设思维的固守、规训教育的尊崇和理性思维的泛滥等现象的出现迟缓了诗性思维的回归步伐。我们需要从构建天人合一的诗境、涵养物我合一的诗心、凝练德美合一的诗情、言说情理合一的诗话四个方面入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诗性回归。  相似文献   

12.
从寄生到弥漫--中国文论批评文体原生形态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滥觞期的中国文论没有自己的批评文体,其批评话语只能寄生于文化典籍的各种文本之中。随着批评活动的频繁和批评意识的成熟,文学批评逐渐走出寄生状态,并向外弥漫,借助已有的文体,独立、完整地言说文学理论与批评。早期中国文论批评文体由寄生而弥漫的原生形态,先天性地铸成中国文论开放、多元及其诗性言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诗性内涵出发,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诗性困境:功利主义的盛行遮蔽了诗性的眼睛,预设思维的固守延缓了诗性的脚步,规训教育的尊崇淡化了诗性的风韵,理性思维的泛滥抑制了诗性的脉搏,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要想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就应当构建天人合一的诗境,涵养物我舍一的诗心,凝练德美合一的诗情,言说情理合一的诗话。  相似文献   

14.
诗性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汉字创造的意象性、本真性、想象性及其与书法艺术发展的关系等诸方面,在本质上体现的就是一种诗性精神。其所涵括的诗性思维、诗性语境和诗性人格,对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当今这种诗性精神的缺失,也成为书法艺术的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诗性言说"与"思性言说"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中国古代文论自陆机《文赋》始基本上都采用以诗言诗的诗性言说方式,到清代叶燮《原诗》的出现打破了一千多年以象入诗、以诗言诗的感悟式言说方式,采用接近于西方体系性、逻辑性、思辨性极强的思性言说方式。两种言说方式各有优长,在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展现。  相似文献   

16.
“象喻”是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提出的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诗性阐释方式,这种阐释方式最根本的特点就在于解释者借助一些生动具体、含蓄隽永的自然美的意象或意境来喻示解释对象的内在风神和整体韵味,因此它与作为解释对象的诗性文本有着更为内在的契合,它从直观感悟角度对作品整体风神韵味的玩赏和把握,在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和精微性上,都远胜于西方解释学那种细密繁琐的纯理性解说。本文通过对“象喻”的诗性阐释方式的形成过程、诗性特征及其文化成因的深入分析,旨在揭示中国古代文论所蕴涵的极为丰富、极有特色的诗学解释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语言观以对象性思维为基础,强调主客二分,突出表现在德育中科学语言的充分运用。然而,科学语言强调统一和标准,经常忽视个体差异,常常出现语言无法言说的窘境。现当代语言观以非对象性思维为基础,强调主客体的融合。诗性语言便是非对象性思维的表达。在德育中运用诗性语言,关注生活世界,让科学语言和诗性语言相结合,推动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语言观以对象性思维为基础,强调主客二分,突出表现在德育中科学语言的充分运用。然而,科学语言强调统一和标准,经常忽视个体差异,常常出现语言无法言说的窘境。现当代语言观以非对象性思维为基础,强调主客体的融合。诗性语言便是非对象性思维的表达。在德育中运用诗性语言,关注生活世界,让科学语言和诗性语言相结合,推动德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儒家诗学话语是中国古代三种主要的话语形态 ,也是主流话语 ,它对中国古代诗学的意义生成、言说方式、诗学文本形态具有重大的影响 ,这一切又源于儒家对语言和言语的认识。如此重大的问题 ,但迄今为止却未见有人对此做出专门的分析。因此 ,应从儒家元典 (即通常所谓“十三经”)中仔细耙疏儒家元典对语言和言说的基本材料 ,并以 2 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语言的论述为参照 ,就儒家元典关于语言和言语的价值及地位、言说原则、言说方式进行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从废名小说中的中心意象、言说策略两个角度。揭示废名对现实人生的诗性关照是借助“彼岸意识”实现的;在此基础上探究废名对现实人生的诗性关照,其实质是对苦难的化解和对现实的对抗。废名的小说着眼于彼岸意识的诗性书写,给当代审美功能缺失的中国文学以诸多启迪,这正是废名的文学史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