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态体验道德教育在学理研究上依从中国传统诗意文化的语境,圆融传统道德教育诗意境界论.这一时代性命题从对道德教育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开启诗意智慧,从对道德教育的精神--实践批判中凸显诗意精神,从对道德教育本体批判之批判中融通生活实践关系.这自然引起道德教育内部系统发生结构性变化.确立导引者和体验者主体间的师生关系,耦合道德教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教育性与享用性功能,以及融通应然性与实然性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等成为生态体验道德教育的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2.
历史地看,在关于中国现代诗学中的思维方式论较为有限的成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于完善的地方。一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现代科学理性思维存在着简单化理解的倾向,认为中国现代科学理性思维就是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科学理性思维的形成和表现,未能深刻地说明与阐释中国现代作家作品中科学理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背后的根本性理论驱动力。另一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着过于宽泛化理解的倾向,认为中国现代科学理性思维就是文化意义上的西方注重逻辑、注重实证的科学理性思维的文化思维方式的派生物,以文化思维方式遮蔽了诗学意义上的中国现代诗学中西方科学理性思维与中国传统实用理性思维相互对接和融合后所生成的立体的、多元的范式与层次。此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存在着过于固态化理解的倾向,一些研究者将中国现代诗学的科学理性思维论与直觉感悟思维论割裂开来进行论述。因此,对中国科学理性思维论的理论探讨亟需进一步深入:一方面,需要以整体性的视野重建中国现代诗学的科学理性思维论与中国现代文化的科学理性思维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理性思维方式的历史联系;另一方面,需要回到中国现代诗学思维发展的权力场域现场,揭示中国现代诗学中科学理性思维论与直觉感悟思维论既相互冲突、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理性危机的文化批判,是整个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全面危机的思想文化呈现。其批判的视界是:悲剧意识体验、文化形态史论、"新马克思主义"路径和后现代主义思潮;而其批判的视点却是: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社会功能批判、政治权力批判等。面对"现代化"和传统文化"整体性转型"双重境遇,中国"文化现代化"在超越现代西方理性危机的智识性努力中,自当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阿多诺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所开展的社会认识论批判,并非呈现为一套完备的学理体系,而是脱胎于他对现代工业社会理性形式的分析,尤其体现在他对文化工业的批判上。以大众文化为商品内容的文化工业生产系统,实现了以社会控制、消解认识自律性为目标的意识形态功能,实现了康德试图批判并加以限定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在上述图景中,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与康德的先验认识论的疑难(即图式论疑难),就此形成一种互文关系:一方面,文化工业的社会效应,引向了对康德知识论其社会实践意涵的再阐发;另一方面,阿多诺对康德图式论反讽式的借鉴,精准定位了文化工业实现社会控制的运作机理。就此,一种基于康德先验知识体系改造的社会认识论,可在文化工业批判开启的社会历史总体性中获得理论定向。  相似文献   

5.
教育知识分子是站在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立场上来批判、反思教育现实的一群知识人。在传承儒家文化、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教育知识分子肩负着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的使命。教育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可以大致分为外在式的批判、批判主义的批判和批判理性的批判三种类型。不同的批判类型将导致不同的文化效果。为了在教育领域中形成对传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理性认同,教育知识分子应避免外在式的批判和批判主义的批判,从而在批判理性的批判的基础上形成深度的文化认同,最终实现对于文化传统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6.
时代的变迁不仅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也重构了高等教育合法存在的哲学基础。以约翰·S·布鲁贝克为起点,为知求知的认识论、为世求知的政治论与入世求知的实用主义认识论为普及高等教育合法性哲学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这三种论调都以高深学问为原点,并受特定理性指引。后现代主义思潮对西方高等教育合法性哲学“理性三论”的“反理性压制”批判打开了普及高等教育合法性哲学的再讨论空间。在百家争鸣中,中国经由马克思主义启蒙,依循具体国情、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脉络,从以知渡世的实用主义政治论走向基于共同善而探究高深学问的共益论哲学,为普及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共同体社会缔结教育契约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凭借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构建几则教学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左右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它以后工业社会为背景,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批判、否定、超越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它对传统的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进行了批判与解构,否认科学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和客观真理陡,反对只注重认知与智力的学习理论,反对严格控制的模式化的教学论。认真梳理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我们认为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是一种理性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8.
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理性批判,抓住了人类主体体现自身本性最重要的支点——理性,对理性自身进行了批判。启蒙理性批判,不仅把工具理性的合理性概念用于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而且用于解释并证明,在人类早期神话中理性的异化就已初露端倪,从而揭示了理性异化的生存论根源。启蒙理性批判发展为法兰克福学派独具特色的工具理性批判。启蒙理性批判,继承了卢卡奇关于资本主义物化与科学技术合理化批判,拓宽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视野,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自身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9.
戊戌维新时期传统的政治文化体制虽然受到了冲击,"中体西用"论受到了批判,但维新派的进步思想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影响甚微.直到义和团运动之前,"中体西用"仍是社会上盛行的主导思想.义和团运动一方面使传统的文化政治体制失去了权威,另一方面清廷利用义和团所结成的盲目排外的统一战线最后以失败告终.这既暴露了中国社会与西方的巨大差距,也标志着"中学为体"思路的终结.  相似文献   

10.
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急遽变革的时期,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探索,提出了对今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富有价值的理论.孙中山认为,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只有在结合当时的社会实践并与外来优秀文化交流中才能得到改造和发展.虽然,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因素批判得不彻底,甚至还有欣赏的成分,但他所提出的理论在当时则是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儒学、儒家文化呈现复兴的态势。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重要财富。儒家倡导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渗透于其所谓的治国方略之中,使中国传统法治思想中充满了德活的因素。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不应归于消灭。从中国的社会形态、观念形态来看,传统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法治社会建设也应有其积极的作用,且可以为我们的依法治国方略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正视我们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注重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因素对我国法治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总结传统德性养成机制的同时,也思考当下社会转型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性培养问题,反思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存在的“分离”问题:即知识与精神的分离、课程与课程的分离、学校与社会的分离.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新审视、研究中国传统的德性传承机制.为此,需要有整体的架构,要着眼于学生终生人格的培养,要注重道德教育的仪式化、生活化,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着力开发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是对青年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在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向现代文明推进的过程中,在青年传统美德淡漠、滑坡的形势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加强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积极探索青年传统美德教育的特点规律,在理论与现实中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厚的礼仪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礼仪教育经验。吸收和借鉴传统文化精髓,有助于大学生知美德、塑美型、养美性。这不仅对改进和发展当下大学生礼仪教育,提升大学生礼仪素养,而且对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汝珍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人文精神失落,原有的纲常秩序大乱.<镜花缘>的创作宗旨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仁智追求.这种追求是对作者所生活的封建末世道德沦丧、世风浇薄的丑恶现实的有力的针砭和反拨.  相似文献   

16.
本对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精神进行了疏理。作为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重德精神、贵和持中精神的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精神。曾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中国社会的进步起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严复介绍过来的进化论思想和近代经济政治启蒙思想,对中国近代社会起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于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虽没有达到精通西学的权威程度,却也有相当深厚的造诣,在对待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其以一贯的理性与持平的态度进行评价,既肯定了中西方文化各自的长处,也表明了二者的缺陷与不足。严复这种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批判与反思的努力,旨在寻求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会通,希望能开创出一套适合现代中国国情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朱德同志是人民军队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新中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又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继承者、传播者,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典范。研究朱德的高尚人格、学习朱德的高尚人格,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所倡导的德治思想,包含了丰富的治国之道,对古代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向前发展.当历史进入了21世纪的特殊时期,儒家德治思想时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治国安邦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提出的治国方针,是对我国儒家德治思想的批判和继承.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持政治秩序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