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研究》一书,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系统考察了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变革过程,探析了其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详细论述了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原则和改革模式。该书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底蕴和国际视野,还充满着现实关怀,为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提供了参考依据。该书的出版将助益于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完善,也将在高等教育考试研究学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培养与课程教学密不可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以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为主线,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知识重构、结构优化、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为抓手,探索和构建了以培养“六大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教育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发展之路。课程改革有效破解了学术型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课程编制尚未充分关照研究生的多元化和差异化需求、课程结构存在公共课与专业课比例失衡、课程教学与学术研究训练脱节、课程制度与机制保障不够健全等问题,形成了学术型研究生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样态,其经验能够为地方师范院校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起到积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广州市两所试点院校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考察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度现状以及奖学金制度对研究生学习投入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度偏低,对奖学金制度的感受性与研究生的学习投入度呈正向相关。因此,奖学金制度改革对于促进研究生学习投入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到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我院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人数,截止八五年九月已达五百人。近两年来,为了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努力培养研究生具有开拓性、创造性能力,具有社会主义事业心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一、改革招生制度,注意招收具有实践经验的研究生高等工科学校招收研究生的基本要求,除应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比较系统而扎实的基础理论,掌握基本的设计和计算技能以外,还必须初步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为进一步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打  相似文献   

5.
高等工程教育需要"回归工程",研究生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通过分析当代机械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国外一流大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以我校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对两门研究生课程<机床与机器人数控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进行优势整合,形成了适应新形势的<数字化制造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确立"工程"核心,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改革尝试;教学方法上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逐步过渡到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探索合理的课程目标考核体系,引入评审制度考察实验报告或大作业.  相似文献   

6.
试论研究生复试发展轨迹及程序公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生复试是研究生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考察考生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科研潜能的重要环节。笔者分析了研究生复试的作用模式、发展轨迹,阐述了程序公正在研究生复试中的重要价值,探讨了研究生复试中程序公正的基本原则,意在为我国研究生招生的复试改革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考察了美国研究生教学模式,认为模块教学和讲座教学中的文献阅读与讨论环节增加了教学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与团队合作能力;我国研究生教学应该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等多方面改革,加强研究生独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结合多年的研究生数值分析课程的教学实践,详细分析了面向工科、机械、土木等理工科研究生开设的数值分析这门必修基础课的教与学的现状。在此基础上,以学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办学定位为指导方针,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考察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尝试,结果表明,课程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了研究生的数值计算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情况。上海市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专业素养提升为重点,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任职资格衔接为突破口,探索开展以“六化”为核心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对外部社会需求响应较弱、分配效率与公平性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兼顾市场需求、社会公平、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四重价值的供给效率导向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改革方案。通过实行对立指标的联动考察、基准与杠杆相结合的动态分配算法,确立以高校面向外部需求的供给效率而非内部培养需要为驱动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机制。基于供给效率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机制改革,需要形成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指标的常态化监测,建立微观计划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实施路径,确立中央与地方成本共同分担的资源保障体系,注重特殊需求招生计划名额的科学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