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西方的"他者"形象存在。本文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中的中国形象为研究对象,指出中国的"他者"形象是西方为了肯定自身价值的一种想象和建构。西方媒体正是这种建构的共谋。  相似文献   

2.
牛玮一 《东南传播》2021,(10):89-91
"他者"概念自诞生之初便蕴含着与"自我"相对的意涵,经常被贴上愚昧、卑劣的标签,信息时代的讯息发达并未有效解决"自我"和"他者"的矛盾,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地球村内部依旧充满新的冲突和暴力.一方面,"我们"通过对"他者"的确认和排斥来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新闻传播,也在不断对"他者"进行不平等的形象建构,记者作为新闻制作过程中的生产主体,把握着新闻生产的重要渠道,在"他者"观念这种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下,"他者化"报道的思维依然存在,并且直接影响着"他者"的媒体形象建构.跨文化传播本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精神文明交流过程,只有破除"他者"观念的二元对立思维,才能将跨文化传播变为一种共享、开放的传播形式,从而获得打破各文化间交流困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杨蓉 《传媒》2015,(4):79-80
媒体是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工具.在媒体中塑造“中国形象”的主体呈现二元结构,在国内媒体之外,又有作为“他者”的国外媒体.以“他者”的视域进行反观,在实证的基础上了解“他者”视域中的自我,进而解读其生成的原委,将有助于丰富“中国形象”的内部结构,强化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针对性和目标性,避免主观臆断或误读误判,为“中国形象”的塑造争取更为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4.
在数字出版时代,为优化编辑出版流程,提高书刊文稿编校质量,期刊编辑在"看"的"他者"视域下,需清醒地认识到期刊编辑工作中唯"他者意识"为尊或唯"自我意识"为崇所导致的极端现实问题,需从社会空间、历史时间、自我立体视角出发,反省自身内在及外在,提升自身多维度的跨界意识、交往对话的超越意识及换位立场的交互意识,使"自我意识"借助"他者意识"的内在化,建构起编辑所具有的"看"的"他者意识"策略,提升期刊编辑的自我素养,以适应数字发展时代编辑的华丽转型.  相似文献   

5.
波伏娃以一种女性主义的视角和对女性的“他者”境遇及生存状态做了全方位的剖析。本文试图对波伏娃的女性生存论的“他者”角色进行解读,认为“内在性”“绝对性”和异化是女性“他者”的重要特征,只有充分认识到女性的“他者”角色,才能,找寻一种适于实现女性超越性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6.
每当岁末年初,各家媒体都会用自己的眼光和标准梳理着一年的主题。“风云浙商”评选活动,作为浙江经视频道精心策划打造的一道年度大餐已成功地举办了两届。它不仅引起了经济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在业内已成为运用媒介事件激活频道的典范之作。现在“浙商”二字已成了一个品牌,已经成为被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众多国内主流媒体直接引用的新词汇;浙江经视  相似文献   

7.
杨文静 《东南传播》2023,(4):101-103
在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的今天,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中国同各国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社交媒体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以其低门槛、互动性、传播性吸引着国内外的自媒体进入。在华外籍人士自媒体以“他者”的视角向世界讲述中国本土故事,下至中国的衣食住行,下至中国的政策与方针。中外受众在“他塑”的中国形象中重构对中国形象的认知。尽管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带有“他者”属性的“洋网红”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形象进行最大化的客观呈现,但是由于刻板印象与定式思维,也造成了一定的文化误读,对中国形象的对外传播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想 《新闻战线》2023,(17):63-64
中国日报推出系列双语融媒体产品,邀请外籍知华友华人士和跨国公司高管出镜,讲述他们对于疫情后中国经济重启的个人感受、企业故事和未来在华发展战略,立体生动唱响中国经济良好预期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实践证明,“他者”叙事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罗亚 《大观周刊》2013,(6):110-110
电影作为全球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而字幕翻译作为实现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桥梁,需要译员应用发展眼光,在两种文化极端间选取恰当的协调点。笔者认为,当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发生思想碰撞时,应以翻译伦理理论为指导,尊“他”重“异”,即:尊重他者,重视“异化”。  相似文献   

10.
王开国 《新闻界》2005,(2):75-76
民俗类电视新闻节目让我们仿佛置身现场,“亲眼目睹”或许一生都不可能接触的民情风俗。当我们陶醉在轻易就可以了解外界事物真实状况的满足中时,很少有人想到这种民俗纪录事实上正是一种对我们的欺骗——它采用“代看”的方式制造了“被看”的形象,以让我们置身现场的方式带领我们远离现场,不仅巩固了以我们自己为中心的将“异域”作为“他者”的观念,而且建构和塑造了我们符合编导意图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1.
“实力多大,责任多大。”随着中国的崛起,大国责任已成为国内外政治家、学者、媒体关注的焦点。“责”是本分,“任”指担当。但在西方垄断话语权、左右国际舆论的背景下,“责”与“任”常被“他者”定义。其根源交错着部分共识和部分分歧,也混杂着对事务的不同理解以及事务背后隐藏的复杂情绪。  相似文献   

12.
电影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塑造、传播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在西方文化强势输入下,影视中中国国家形象在自我构建与顺从他者视域中博弈。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视角,分析新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华语电影中构建的多种中国形象,研究反"他者"与"自我他者化"的倾向,探讨电影创作在解构或建构西方既定权力话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事关国家形象塑造和国际话语权争夺。基于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手新民晚报社制作的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三个层面分析“他者”视角下讲述中国故事的策略运用,进而阐述“他者叙事”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的独特价值。同时,对“自我陈述”与“他者叙事”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要把坚持“自我”立场与正视“他者”角色结合起来,共同形塑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4.
《查理周刊》事件反映了西方新闻自由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对文明的某种恶性嵌顿.从媒介伦理的角度来看,这种恶性嵌顿是由媒介伦理的极化引起的,而媒介伦理的极化深植于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本文借助勒维纳斯“他者”伦理的视角,考察了导致期刊所涉媒介伦理极化的哲学深层根源,认为西方哲学传统所遵循的同一性思维,迫使《查理周刊》作为“自我”对作为“他者”的伊斯兰文化进行“消化”,而承认和服从“绝对的他者”是纾缓媒介伦理极化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绝大多数媒体上,关于领导,人活动的新闻就这样两种:一是会议,二是视察。领导开会也叫“出席会议”或“到会讲话”,但不能叫“参加会议”,因为那是指主席台下面的人。有时领导到会还可以叫“亲临会议”,或“亲切接见与会人员”,因为领导日理万机,仅在会上露一下脸就忙别的去了。而为了体现领导亲民、务实、民主,党政要员的视察一般在正规媒体上出现时都被称为“调研”,偶尔也会称“考察”、“检查”。  相似文献   

16.
"弃档"现象:当前人事档案管理亟待关注的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将我国带入一个复杂的社会转型期,这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弃档族”的出现,便是转型期的一种社会现象。围绕着这一现象,最近在一些媒体出现了关于“人事档案管理出路”的讨论。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人事档案可否退隐”的看法;另一种看法认为“弃档”正威胁着社会的诚信和个人的职业道德,让人事档案退隐无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笔者就此谈些自己的看法。一、“弃档”现象的主要特征八十年代中期,为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方便人才流动,国内陆续建立…  相似文献   

17.
杜忆竹  徐开彬 《新闻大学》2024,(2):57-70+119
他者是跨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待他者的态度体现出审视他者的不同方式。论文对纪录片《美国工厂》在豆瓣和IMDb的影评展开主题分析,旨在探究“他者是如何被审视的”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对他者的认知有三种情境,即先赋自我与绝对他者、关系中的他者,以及消失的他者。第一种情境将“我”与“他”视为相对独立的,第二种情境则认为自我与他者是相互构成的,第三种情境意味着对跨文化差异的否定性解读以及对我—他关系的转换。最后,论文讨论了他者审视过程中的情境化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传媒腐败”,说到底就是一种“新闻寻租”关系,即:媒体或媒体从业者利用新闻传播权力获得潜在不正当利益机会的非法、违规行为。寻租者想通过非法、违规支付利益的形式来谋求新闻资源的使用权,或按其意志进行使用,也就是寻租者“租用”新闻传播权实现自己目的,而付给媒体或媒体从业者一定“租金”:招租者想通过非法、违规索取利益的方式谋求新闻资源出让,或按寻租者意志  相似文献   

19.
张达伟 《青年记者》2006,(14):50-51
故果要说起去年中国的电影,一部影片不得不提,那就是《无极》。但是它对观众的贡献并不是只提供了一个观赏性高的大片,而在于它催生出了一部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并由此引发出了一场关于“解构”的大热潮。与之相对应的是荧屏上一部纯粹娱乐性的电视剧《武林外史》火得一塌糊涂。从广义的媒体定义来说,这些正是媒体自我反省和改变的表现。而在一贯以严谨要求的新闻报道方面,这样的“解构意识”也正在逐步得以体现,不光在新闻报道内容方面更加贴近了百姓,就连形式也开始了跟普通读和观众的对接,“用老百姓自己的方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陆虹 《青年记者》2006,(4):18-19
在“新闻立台”的理念下,许多媒体纷纷奉上以新闻为主菜的资讯大餐。以“国视资讯,视听天下”、“一个开放而负责的资讯平台”为宣传口号的“国视资讯”,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资讯节目,它由一组国视字号的栏目组成,其中包括日播节目《国视新闻》、《国视资讯·报刊导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