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近代哲学是在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和古今中西之争中形成的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中国近代哲学是中国哲学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历史观问题、认识论问题、思维方式和逻辑方法论问题、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问题。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展现了中国近代哲学与传统哲学变革与继承统一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探索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道路上,传统与现代化是他们思考的主题之一.它衍变出"西方中心论","中国中心论"和"中西综合论"三种理论形态.三种理论形态各有千秋,褒贬不一.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实质乃是中西新旧的关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传统与现代化之矛盾,才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本质规定性是科学化,科学与人文之争是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历程的文化主线.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存在三种典型的文化心态:偏激、折中与功利心态.科学与人文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斗争轨迹为:课程由经史大一统到西方近代科技为主;力量对比由落后到先进;科学教育由弱到强,由传统到近代;斗争图式由分立到并立到融合.  相似文献   

4.
文廷式词学主张与其政治倾向、学术思想一致,呈现出鲜明的近代意识。他以"写其胸臆"为填词指导思想,在词史观上,推崇北宋词,力挺辛派词,肯定了清代词家对词境的开拓;在词人修养论上,主张养胸中之性情,突出政治情怀,彰显近代知识分子的主体精神及人格内涵;在词的接受上,主张读者"心通比兴",在近代学人的会通古今中西的学术视野下务求心得,关注词家的情志旨归。文廷式词论与其个性、治学精神、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走向等密切相关,也是中国传统词学向现代词学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近代诗论中的唐宋兼重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诗之分野 ,非惟朝代之别 ,实由风格之殊。诗论唐宋兼重 ,清代已定其基调。迄近代 ,唐、宋诗之争虽未停息 ,但总体趋势则愈趋和合。情与理、美与善、意与象皆统一为整体 ,唐宋兼重则为中国古典审美理想走向归结之体现。  相似文献   

6.
教育研究既要关注个体生命成长,又要关注国家需求及其发展,应致力于二者之间的平衡,而不可顾此失彼。同时,中国教育研究应从中国现实及其传统出发,为培养"中国人"服务,而不可从某种抽象观念出发,为培养一般意义上的"人"服务。为此,中国教育研究应走出对"现代性想象"的迷恋,重构"中国式愿景",应强调"文明自觉"而非现今颇为流行的"文化自觉",应重返"古今之争"而不是简单的"中西之争"。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术发展中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1)在古代学术传统中学术一直是手段而不是目的;(2)近代以来虽有"求是和致用"之争,但一直没有得以深入地论辩,以致使当今学术的商业化与官僚化有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为此从中西学术范畴的内涵、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差异、中西学术传统和中西哲学的比较等方面来回答上述的问题并进而探讨中国当代学术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文化"视角来梳理甘阳近30年来思路中的不变与变化:不变的是他将文化放置于"古今中西"之争的架构下的讨论方式;最根本的变化则是由哲学到政治的转变,此政治是原初性的现实的政治世界.如此对于政治的理解又是与质疑全球性普世化的特殊主义联系一起,这同时也使他对于"古今中西"之争的理解深化,其中的张力得以展开.他由此提出"通三统"说,再进而以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在排序上优先于自由主义,而社会主义又优先于文化保守主义.由于甘阳个人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的某种特殊位置,通过对他个人的解读,自然也试图理解中国思想学术界晚近30年来的变迁及其背后内在的历史动力,理解中国知识分子重返政治以及何谓真正的政治成熟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鲁迅自己认为《铸剑》是写得较为认真的小说,因而长期以来学界分析解读这个小说用力很多,大多数研究通过传统"故事"的"新编"来分析小说铸造的复仇英雄。这种古今的审视往往忽视了中西的视域,而且看不到古今中西的文化元素在《铸剑》中的并置和融合,因而在古今中西汇通的视域中来重新解析小说的复仇英雄能够看到眉间尺和宴之敖形象的文化复杂性,从而为解读鲁迅晚年的小说提供开阔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是属于"后发外生型",即在外力强制和压迫下的被动变化过程,是20世纪20、30年代从西方移植并加以重建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少借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当时整个中国正处在一个缓慢的近代化过程中,在此过程中,近代西方高等教育制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展,离不开中国的文化传统、学术生存背景,以及倡导者的经历、品质,同时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在俗文化与士文化的视野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观。在俗文化的视野中,悲剧主要指在“悲欢离合”结构下所演绎的悲离情境,使观众产生认同感,达到令人泪下的效果。悲离情境只是悲剧片段,“折子戏”的出现,使悲剧呈现出相对的完整。士文化视野中的悲剧观主要是以戏剧抒发不遇于时、于世的悲剧感,“长歌当哭”,更多表现的是士人内心的“哭泣”,在悲剧的精神指向上与西方悲剧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时期兴起的,用于处理中、西学关系的文化观念。这种极具时代色彩的,旨在保持封建政治秩序和道德观念大体不变的前提下引进"西学"的文化观念从萌生那天起就带有先天的、不可避免的名实不符性和矛盾性。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为使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明交流、融合过程中得到真正的保存与发展,亟需对"中学"和"西学"的内涵,"体"与"用"的关系做一个全新、现代化的诠释,用新型"中体西用"文化观建构一个居于时代先进行列的中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他者”作为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概念,讲求作家创作与其阅读接受的外国文学间,并不总能用事实来阐明。《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一书,分析中国古代中对外域文化现象载录时,体现的华夏中心主义等“他者”视界,还从以古今不同文化观念差异中,看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等现象的理解、古代社会两性关系的文学表现。以及“他者”眼光中,某些现象与问题的阶段性与差异性,如佛经母题在中国的接受变异。该书还试图结合一些主题史、母题史和意象主题史来展示主题学理论的具体运用,并总结古今文学研究实践中的主题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海口是近代兴起的城市,开埠通商与移民海外使之与南洋、欧美联系紧密。从军事堡垒向近现代化城市演进中,外来文化与海口本土文化一直处于冲突、调和与交融状态,并最终形成中西兼具特点。骑楼是其最直观载体。它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兴盛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商住两用,是海口独特的地理景观。从人文地理学视角,探讨海口骑楼的兴起、演进、象征以及在当代的文化价值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界对我国现代大学的起源存在着争议,主要有3种观点:一种认为我国现代大学主要起源于古代的“太学”;一种认为应该以清末引入的西方大学堂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将西方大学堂与我国传统书院共同作为我国现代大学的双重起源。为了全面认识我国的“太学”、“大学”和“书院”,本文试图全面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对我国现代大学的源头给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通过解读“现代都市水墨画”中水墨画前的两个修饰定语“现代”和“都市”,探寻现代都市水墨产生的社会根源并分析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现代水墨在都市社会中的处境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它与新媒体艺术的内在与外在结合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周斌 《河池学院学报》2013,(4):14-20,56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禅三家是“游”范畴的重要文化渊源。“游”范畴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审美演进历史,并形成了其区别于其他范畴的审美特征。“游”范畴的审美理想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促进了“游”文学的生成,而“游文学”概念的提出则提供了一种文学史的新写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论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人文"理念。"人文"内在地包含了"文"与"人"两套话语系统,以"文"为核心,在"文"的规范与制约下展开"人文"的矛盾张力,中国古代文论在自身的论阈中体现了独特的哲性之思。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模式与理论内核的"人文"理念迥异于近现代西方"人文"理念的一维思维指向,"文"与"人"在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动态平衡中显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本色,具有人文底蕴的中国古代文论的历史发展脉络也为当下的"人文"之思注入了中国式的思维维度与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19.
日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吸取外国文化的优点,它既扬弃不利于本民族发展的“节点”,又与世界其他文化体系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在这种“扬弃”与“对话”中建构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质而传承至今。文化传统与教育的融合,使得日本教育的各教学理论中也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际遇,林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坚守文言阵地,也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巧妙设计,启蒙先驱的林纾与倡导白话的"五四"先驱们爆发了激烈论争。两者之间的较量背后是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文化价值选择。林纾秉持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代表了沟通、调和中西文化的努力,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在西方文化根本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现代新文化,这也正是林译小说与"五四"新文化的根本分野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