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先秦学者无不谈“内圣外王之道”。而对“内圣外王之道”阐发得最为详尽的要数儒、道、墨三家。“内圣外王”既是三家的人格理想,也是三家的社会政治思想。三者都是以远古圣王修已治人之道为原型的。共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有其相同相通之处。而不同的阶级立场、不同的生存区域与对时代的不同感受,又使三家“内圣外王”学说存在着质的区别。三者之间的异同主要表现在“内圣外王”的原型、“内圣”之道和“外王”之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内圣外王”一词出自《庄子·天下篇》,虽然不是儒家首创,但儒家学说讲的正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该词后来被儒家所采用。而且儒家也有许多术语与“内圣外王”意义相近。“内圣外王”在儒家思想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还具有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分别用儒家的“成己成物”、“修己治人”、“明体达用”和“中体西用”等术语来表达。  相似文献   

3.
王莽之成败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王莽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标准,所以他被西汉儒生推上了政权的巅峰,也因为“内圣外王”思想自身的缺失,他在实践其理想时不可避免地遭到惨败。  相似文献   

4.
“内圣外王”一词出自《庄子.天下篇》,虽然不是儒家道创,但儒家学说讲的正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该词后来也被儒家所采用,而且儒家也有许多术语与“内圣外王”意义相近,“内圣外王”在儒家思想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还具有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分别用儒家的“成已成物”,“修已治人”,“明体达用”和“中体西用”等术语来表达。  相似文献   

5.
儒家“内圣外王”涉及政治、经济、道德、文化学术等领域。其内涵的多重性决定了其特征的多样性。儒家“内圣外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道德与政治的统一 ,体与用的统一。通过儒家对“内圣外王”的理解 ,我们可以概括出儒家“积极有为”、“循序渐进”、“自觉承担”、“不偏不倚”、“百折不挠”、“不愧天人”、“爱民尚贤”、“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等十大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塑造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其中有关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情操等方面的见解仍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庄子序》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也即为“王”的资格问题,而《庄子注》则强调的是万物的性分问题。“内圣外王”所以与《庄子注》相矛盾,并不在于“内圣”的提法不正确,而在于它与《庄子注》的侧重点以及主体精神不一致。“内圣外王”带有以道匡君,甚至以道自任的意思,而“各有性分”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各守其分、欲不出位。二者在思想上差别如此之大,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郭象的“独化论”所以在当时缺乏回应,最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8.
内圣外王是儒家最高人格理想,其中蕴含进取精神,给人以道德激励;蕴含务实精神,体现坚忍意志品质;蕴含自觉精神,体现主体责任担当;蕴含“治人”思想,体现远大政治理想。针对当代大学生存在的某些人格缺陷,高校可以运用内圣外王人格思想培养其“内圣”人格,用“大学之道”培养其至善的道德品质;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其勇于进取的意志品质;用“达己达人”的思想培养其合作意识;用“依于仁,游于艺”的思想培养其良好的综合素质。高校还可以运用内圣外王人格思想培养大学生的“外王”人格,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9.
传统儒学以“究天人之际”为最大学问,以追求“天人合一”为至高境界。政治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主要涵盖:内圣外王、君权神授、效天施政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传统儒学以“究天人之际”为最大学问,以追求“天人合一”为至高境界。政治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主要涵盖:内圣外王、君权神授、效天施政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教学方式实效性的提高,必须通过构建课教学方式实效性体系来实现。做到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课教学方式多样化、规范化、现代化;努力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课教学方式的新模式;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形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课教育教学的特色;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课教学方式实效性评价标准和机制。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终极追求,体现了古代中国独特的文化观和宇宙观。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等经典论著,通过对"心物关系"的艺术心理特征和"得意忘象"的艺术心理过程的逐层剖析,探析中国古代艺术家"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雅俗问题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相关的研究往往因为忽略了雅与俗之间相对性的基本特征而使问题变得扑朔迷离、千头万绪。雅与俗自产生之初就存在着相对性的特点,并且包含着一定的阶级性文化意味,这为雅俗现象的丰富性内涵提供了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古代"人和"观、欧洲人本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哲学基石,解读了以人为本校园文化的整体性与层次性、独特性与包容性、开放性与选择性、影响性与辐射性的内涵特质。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环境建设以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追求,达到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X领”词族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X领”词族为例,首先分析其产生的内在机理,即转喻是其主要的认知方式,其次进一步追问转喻为什么能够在“X领”词族中运作,运作的具体过程是什么,并运用“内涵外延”传承说对此做出详细的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X领”词族的认知分析,能为其他新兴词语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英雄英雌”是联袂彰显于辛亥革命前夕有关婚恋的新知识谱系的。“志士”唤“女杰”,“英雄”配“英雌”自是荸命需要,亦是情爱妙事,所以激进文人在诗文中勾画出了富有时代特色而又切实可行的爱情理想:“娶妻当娶苏菲亚,嫁夫当嫁玛志尼。”并且,“英雄英雌”的婚恋意识为其后的中国现代革命所承续与发扬。  相似文献   

17.
从大学生群体和大学阶段的特殊性出发,重点阐述了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过程中的“层次错位”现象。在分析以往对这一现象理解的偏差基础上,指出了解决“错位”问题的关键,论证了“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对已形成的科学价值取向的正确性和可实现性形成坚定的信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7个,其中"垛"、"撮"、"泚"、"觑"、"搛"、"斗"、"纠"、"勒"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亢"、" "、" "、"[宀丐]"、"靸"、"仰"、"[歹皮]"、"[歹辟]"、"炕"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古音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情"与"采"范畴的论析并没有因《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化而清晰起来,相反矛盾与分歧逐渐增多。因此,还原其主要范畴的应有之义,回归刘勰论述的意义原点,成为深化"情采"篇研究的重要理路。文章着重从文本出发,重新审视范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为"采"非"文","文"与"质"是"采"的两个维度;"情"非"质","情"是刘勰"情性"本体观的体现。这一研究有利于澄清当下的种种误读。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之后,高校围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核心命题开展了多视角的研究与实践。这些研究围绕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总体反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全面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