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通常认为“凡是”与“所有”语义上没有任何区别,但二者并不相同。从句法位置上看,“凡是”只能出现在句首,“所有”则出现在句子的多个位置;从语义上看,“凡是”并没有“所有”的意义,其“所有”义是句式赋予的;从词性上来看,“凡是”是连词,“所有”则是形容词。“所有”侧重于断定一种现实情况,而“凡是”侧重在断定一种条件联系,更接近于“只要是”的意思,甚至包含一种轻微的假设意味。  相似文献   

2.
方位词“里”、“中”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对外汉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里”、“中”是汉语中两个常用的方位词,二者在使用中互有交叉,但又各有侧重。本文在前人对其语法、语义分布描写的基础上,从本义出发,结合认知的角度,力图发现二者语义发展的基本线索,比较其同畀,以期对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曹建波 《四川教育》2008,(12):41-41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是我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具有非常积极的实践价值。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重要话题。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有三点必不可少,即面向学生的终身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延伸文本的内涵和外延。第一点重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而言,第二点是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目标,第三点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效益。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高的副词"很""挺"等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本文主要从语言虚化的角度对"很"、"挺"作对比分析,得出"很"的虚化程度大于"挺",同时受虚化程度差异的影响,二者在句法功能和语义表达上存在如下差异:"很"的组合能力强于"挺","很"的语义退化程度比"挺"更大。  相似文献   

5.
指示代词“每”与“各”都具有与其它词的组合能力,但具有不同特点。(1)“每”的组合能力比“各”更强,但在和组织、建制类名词组合时,“各”更灵活。(2)在指代事物的类别时,“每”在语义上比“各”更具有确定性。(3)在数量词组合时,它们在语义用上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6.
三角形有外心、内心、重心、垂心,在平面几何中研究过三角形的“四心”的作法,在解析几何中可以利用方程的思想方法求三角形的“四心”,这两种方法,前者侧重几何特性,后者侧重代数运算.由于向量具有代数和几何的双重属性,以向量为视角,研究三角形的“四心”,可以揭示三角形“四心”与顶点及各心之间的联系.一、“四心”依托顶点,各具特色结论1设O是ABC所在平面内一点,则O为ABC外心的充要条件是|OA|=|OB|=|OC|(即点O到3个顶点距离相等)(OA OB)·AB=(OB OC)·BC=(OC OA)·CA=0(即O为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证明如图1,设ABC的三…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存在两种语义上较为相近的表达形式:“名一量”和“一量名”,二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但有时互换,语感上又会难以接受。经过对大量的语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名一量”结构要求“名词”具有一定附属义。同时,二者在指称方面均可以充当非指称成分,这时“名一量”和“一量名”可以互换;但又因为“名一量”结构要求“名词”具有一定附属义,因此二者互换之后语感上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论”与“功能对等论”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目的论”和美国语言学派翻译理论家奈达的核心理论“功能对等论”有其相似之处,也有其不同之处。本文试从两者的“同”入手,着重谈二者的“异”。通过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旨在说明前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后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后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否定副词“不”、“没(有)”进行比较,指出“不”是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或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没”是用于客观叙述,陈述动作没有完成和事件没有发生。同时,考察了“不”、“没”与时间词语的搭配情况,揭示了时间差异性是二者不同的否定意义在时间上的表现。并且还讨论了“不”、“没”与动词的搭配情况。  相似文献   

10.
四川中南部地区口语中的程度副词,除了“很”、“非常”外,“少”也是表示程度深的副词。四川话口语中的“少”是表示程度深的绝对程度的副词,不可用于比较;“少”和形容词组合后可以在句子中作谓语、补语或定语,但不能作状语;“少”可以用在一部分助动词或动词短语前,表示程度深;“少”没有否定结构;不能直接作补语;只能用于表示已然的主观意向中;“少”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11.
“只有”与“只 有”的用法及分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只有”是词,既是连词,又是副词;“只十有”是词组。由于它们音同形同且所处语言环境相似,因而容易引起理解和分析的错位。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组合关系和隐现条件的差异,它们所处的句子有着不同的变换方式。“只有”与“只十有”的用法及分野在这些不同特征的揭示中逐渐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程度副词“贼”和“超”分别进行了“社会调查”和“网上语料考察”,根据所得数据对比分析了“贼”和“超”的使用情况,探讨二者的使用差异及相关问题,诠释了问卷调查与网络考察结果有出入的原因。发现“贼”由方言词渗透进普通话词“;超”由书面语词转化为口语词。这两个词使用率已超过了一些常用的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共时平?上几种同形异构的“但凡是”“大凡是”间的差异进行梳理、辨析,认为:在作范围副词时,“但凡是”的“只要(就)”义多,表一种条件限定;“大凡是”的“所有(都)”义多,表一种类聚统括。“但凡是”还有连词用法,表“如果”。“大凡是”还有语气副词用法,表言者预测。二者语法化动因和路径不同。作为参构语素的“但凡”“大凡”,诱发前者语法化的机制是跨层重组、语义沾染;诱发后者语法化的机制是状语的句法位置、语义泛化。二者语法化过程中都伴随着意义的主观化。“但凡是”与“大凡是”的历时演化轨迹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软”和“硬”是一组常见的反义词,前者指柔和、软弱;后者指坚定、刚强。如“软木-硬木”“柔软-坚强”“软棉花-硬汉子”等。但近年来,却产生了诸如“硬件-软件”“硬环境-软环境”“硬指标-软指标”“硬新闻-软新闻”“硬科学-软科学”“硬武器-软武器”“硬着陆-软着陆”等一系列的新词语,使一般读者难以知晓其真正的涵义。这是因为“软”和“硬”这两个词,在词义内涵上产生了许多新的义项,通过引申,其词语的外延大幅度地扩大,且进入了诸多新的领域,显示出具有构成新词语的活跃能力。例如,在计算机术语中,有“硬件-软件”“硬盘-软盘”…  相似文献   

15.
<正> 贵刊在2002年第3期和第8期分别刊登了两篇文章《排列组合应用题的解法》与《一道组合应用题的错解》.后者对前者文章中的一道例题所采用的“隔板”法提出了一种正确的解法.但这种解法似  相似文献   

16.
在表达持续体概念上,汉语有两种表达形式“VP+着”和“VP+中”,二者在表达意义上有一定的共性,但二者又不可简单进行同义替换,还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从语法功能的角度探讨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K歌”与“High歌”都是目前在网络上和年轻人中使用的流行语。“K歌”“High歌”的共同之处都是用字母词表达在KTV这种娱乐场所唱歌的专用词语。不同之处在于:“K歌”中“K”具有汉语动词的功能,“High”趋向于汉语形容词的功能,“High歌”侧重于表达唱歌的情绪。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分析了“到家”的句法功能。和典型的形容词相比,“到家”表现出功能上的差异,应归为性状范畴的非典型成员。“到家”形式常出现在“V到家”和“A到家”两个结构相似、语义相同的句法环境中,但二者无论是在句法切分,还是语义特征上都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两个结构在否定形式上也存在着不对称的现象,我们认为种种不对称是由结构中的“V”和“A”各自的词性特点导致的。从历时的角度考察,“V到家”先于“A到家”产生,二者有先后的时间顺序。  相似文献   

19.
“哪门子”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其由“哪+一门子”词汇化而来,由于其搭配对象由亲缘关系名词逐步扩展、泛化,加之用于反问句和数词“一”的省略,其意义上表否定,结构上凝固,逐渐发展固化为词“。哪门子”与“什么”表否定有一定的共同点,但二者在句法和语义上也存在诸多差异。此外,“哪门子”还具有较强的主观贬义色彩。  相似文献   

20.
通过人民网检索分析“软+x”式新词语,认为“软”在产生新义的基础上逐渐具有类词缀的倾向。本文主要从组合和聚合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从组合角度,可以发现“软”的构词能力增强,且对其搭配成分具有语义上的依赖性;从聚合角度,可以发现“软”具有一定的标注词性的功能,但还很不稳定,在语义上呈现出虚化的倾向。从而得出结论,认为“软”在新词“软+x”式中具有词缀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