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报存在弱化社论的现象,这对于企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极为不利。企业报作为本企业党委的机关报,是企业党委和企业的代言人,是反映职工群众心声的重要舆论工具。在企业进行改革、改制、重组  相似文献   

2.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可有人说,县报没有旗帜,根据是一年到头见不到社论,就连短评之类也屈指可数。还有人说,县报的旗帜举得不高,理由是报纸上的小言论特別少,而且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要想找一份四个版都有评论的县报着实难。县报评论数量少已成为县报编者的一个头疼问题。笔者对15家县市报作过一次统计,每家抽出10期,结果发现:只有一家报纸的评论超过25篇,10家  相似文献   

3.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可有人说,县报没有旗帜,根据是一年到头见不到社论,就连短评之类也屈指可数。还有人说,县报的旗帜举得不高,理由是报纸上的小言论特别少,而且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要想找一份四个版都有评论的县报着实难。县报评论数量少已成为县报编者的一个头疼问  相似文献   

4.
三、主题的倾向性。 新闻评论的倾向性,这是新闻评论最突出的一种特性,是一条客观规律。只不过有的公开声明自己的倾向性,如我们的党报和社会主义新闻媒介;西方半官方和经常反映官方意图的新闻媒介,则羞羞答答地表明自己的倾向性;有些声称自己是“不带任何政治色彩的纯商业性报纸”,把自己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倾向包藏起来,而实际上欲盖弥彰,包是包不住的。 在资本主义国家,就是所谓“轻松社论”也是有倾向性的。西方国家很多报纸设有“社论版”,每天刊登三四篇社论,其中有一篇是篇幅较短、写法轻松的社论。有些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者说“轻松社论”只有“娱乐性”,没有倾向性。实际上当然不是这样。台湾出版的钱震著《新闻论》一书中,译载了美国报纸几篇所谓“轻松社论”,让我们看看它是不是只具有“娱乐性”。 1940年2月14日《德模登录报》登的一篇,全文  相似文献   

5.
《乌钢报》是乌兰浩特钢铁总厂办的,它是一张地道的小报,但小报有大气。其一,重视评论。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一些企业报的同仁认为这话对大报才适用,而对企业报、小报来说,评论就可有可无。《乌钢报》几乎每期都有社论、本报评论员和署  相似文献   

6.
怎样深化党报新闻评论,使报纸的旗帜更鲜明,导向更准确? 一、在对党报尤其是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认识上实现突破。 有些同志认为,报纸就应该让新闻唱主角,评论只能是配角,只具有“补空”作用,特别是地市一级党报,因为中央大报的重要社论已经转载的不少了,没有必要再费功夫去摘自己的评论,从而认为地市报新闻评论可有可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共中央1954年7月作出的《关于改进报纸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各地方报纸除了转载人民日报重要社论外,也应该逐步做到对于当地实际生活和地方工作中的各种重要问题经常发表正确的评论。”地方党报转载人民日报重要社论,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宣传纪律。但是并不等于说地方党报在新闻评论上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因为从广义上说,评论也是新闻,它是对新闻的深化和拔高,新闻旨在表现“是什么”,重在反映客观事实;评论则主要从“为什么”“怎么办”入手,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明方向。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问题和矛盾也不尽相同,人民日报的社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到了一个省一个地区还需要具体化、当地化,需要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从这个角度说,地方党报担负着把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新闻宣传的任务,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李晨 《传媒观察》2004,(7):17-19
当人们都将目光投向日益火爆的中文报市场的时候,中国的英文报纸却被忽略在一旁。表面上看来,国内英文报纸的发行量远比不上中文报纸,截至2002年,全国共有报纸2137种,其中英文报纸只有九种,仅占全国报纸总数的0.5%。而且多数英文报纸为周一报,只有少数几家是周六报,版数最多的不超过24个版,发行量最大的  相似文献   

8.
从目前我国的报业结构来看,企业报在数量上仍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无论是与都市报、城市晚报、生活类报纸相比,还是与各级党报相比,企业报在报纸规模、经济实力、新闻资源、技术条件、人才结构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因此,用“夹缝中求生存”来概括目前企业报的困难处境并不为过。基于这种处境,再加上由其性质决定,企业报单靠广告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出版,必须得到企业物力财力的支持,在企业中是个花钱而不挣钱的单位。因此,有人开始对企业报还有没有必要办产生疑问。这种疑问似乎有一定道理。信息传播途径在今天日益丰富多彩,人们处…  相似文献   

9.
目前,全国企业报有数千家之多,其中有公开刊号的也有几百家。横观林林总总的企业报,不管哪家报纸都有言论专栏,有的报纸每版都有言论专栏,不能说企业报社对言论不重视。但是,言论弱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是:一、有阵地,但位置不显。在版面安排上,重新闻轻言论,言论专栏常被挤占,有时半月才出现一次,有时甚至一个月都不露面。二、有数量,但缺乏深度和力度。不少言论观点不新,炒剩饭;针对性不强,无的放矢;没有指导性和可行性,大话、空话、套话连篇;没有战斗性,隔靴挠痒。使言论在读者眼中成为嚼之无味、弃之可惜的“…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企业报发展至今,仍有不少报纸拿出来象是一张“工作简报”,为什么有些报纸仍改不掉领导发号施令的老面孔?原因就在于指导思想上忽略了企业的主人——职工群众,而且在工作方针、组织措施上都缺乏群众办报的准备。近年来,我们着力在这方面下了功夫,使报纸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成为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怎样保证党委领导下的群众办报,引导职工参与呢?我们的做法是:首先,建立三支队伍,上下结成网络。三支队伍即通讯员队伍、特约记者队伍、评报  相似文献   

11.
报纸的个性是什么?报纸的个性就是在一定历史、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比较固定的风格和特点,是区别甲报与乙报的重要标志。报纸的个性体现在报纸性质、报道内容版式、标题制作等诸多方面,而对新闻的个性化处理,特别是重大新闻的个性化处理,最能体现报纸的个性。 读者为什么喜欢读甲报,不喜欢读乙报?广告商为什么在甲报而不在乙报刊登广告?有些新闻发布为什么只针对某些报纸?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也极有可能是因为这个读者、这个广告商、这个新闻发布单位看中的是甲报的独特个性:同样一则新闻,甲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能发出独…  相似文献   

12.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也是党报宣传报道的一大优势,是同级党委利用报纸指导方方面面工作的最得力的工具。不难想象,《人民日报》、《陕西日报》以及其它省、市、自治区党委的机关报,如果没有充足数量和较高质量的评论会是什么样子,恐怕不成其为党报了。因此,不仅仅是报社的老总和编辑,连党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委的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报纸的评论。毛主席生前不仅指示要精心写作社论,还曾多次动笔为报纸撰写社论。前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亲手写的那两百字的社论还在全国获了大奖,成为当今评论写作中不可多得的范文。  相似文献   

13.
打开《市场》报,从今年年初起,一篇篇散发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短社论扑面而来。这些语言朴实、生动活泼,既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的短社论,引人阅读,给人启迪。这些社论,长则七八百字,短则三四百字,都是配合一条或几条新闻而发的。它们一改过去新闻评论中常见的八股腔,突破了社论写作的老框框,活跃了报纸的版面,改变了报纸的面貌。综观《市场》报的这些社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就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发  相似文献   

14.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职工化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职工对企业报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报纸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报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而编辑意识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报纸的质量。报纸编辑意识体现在报纸编辑的全过程,在编辑过程中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因此,一张报纸有没有好作品,有没有好新闻,与编辑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创作好新闻的角度来说,编辑的大局意识、新闻意识、精品意识是三种最基本的意识。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讨论企业报转轨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转轨并非转变报纸的基本职能。为什么说转轨并非转变报纸的基本职能?我认为,企业报转轨与转变报纸的基本职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应予区别。所谓转轨,就其总称,是指企业报领导体制的转变,即从党委领导体制的轨道转到行政领导体制的轨道,其中包括办报的人、财、物管理职  相似文献   

16.
从世界范围来看.汇集着社论、读者来信与专栏文章等多种言论的言论版.实际上已经无分主流与非主流、大报与小报、东方与西方,而成为当代报纸的普遍规范和制度.有着基本的、稳定的格局。我国近年来各地报纸言论版可谓百花齐放,还没有形成言论版的“主导”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没有言论的报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言论水平不高的报纸是档次不高的报纸。企业报由于规模、人员的限制,往往对言论稿件重视不够,或者把言论当作报纸的陪衬或者点缀,想起来了发几篇,想不起来扔一边,或者在言论的组织、撰写、编发上力度不大,没有长远的计划,没有规范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报的质量和水平。《河南石油报》从全面提高报纸质量、报纸品位出发,把加强言论编发、提高言论档次当成一项追求,苦心经营报纸言论,在言论稿件的组织、撰写、编发,在言论作者的培养提高等各个环节,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我…  相似文献   

18.
从客观上说,地市级报纸与中央、省级报纸确实有着某些方面的不同;地市报记者也存在着某些心理障碍。如何克服,大有文章可做。克服地市报记者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他抢,我也抢;他抢他的,我抢我的。由于所发新闻的价值及报纸的级别、辐射面、版式规格等方面的不同,报纸的影响各不相同。这就可能带来地市报记者和大报记者在心理上的差异,特别是地市报记者和大报记者同时采访时,有的大报记者表现得潇洒自如,游刃有余,而有的地市报记者言行拘谨,思路受阻。遇到这样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难题是如何解决的?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党要求报纸能经常地甚至是每日都能生动活泼地评论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但在一九五三年以前,山西日报上的社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这些为数极少的社论,也大多数是省委、省人民委员会负责同志和报社编委以上少数同志撰写的.从一九五四年开始,省委向报纸编辑部提出了—个硬性的要求:山西日报每月必须发表十五篇社论,通过社论,及时而迅速地体现省委的意图.面对着这种情况,编委会采取了大胆的革命的措施,提出"编辑、记者人人动手写社论"的口号.同时,大力争取外援,约请党委各部、政府各系统的党组成员为报纸撰写社论.于是,到—九五四年后半年,报社内外撰写社论的队  相似文献   

20.
企业报发展很快,全国企业报总数已在千种以上,大一点的企业几乎都办起了报纸。当前的问题是怎样提高企业报的质量,办好企业报,真正发挥企业报的优势。不要把企业报办成机关报。由于历史的原因,企业报一般都是以机关报的面目出现,由企业出钱、出人,代表企业领导发言,自然而然成为企业的机关报。前一时期,大家在讨论企业报姓“党”还是姓“企”,争论的是企业报归党委管还是由企业行政管,而企业报的机关报性质没有引起更多的注意。问题在于,企业报既然是机关报必然成为权力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