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信息传播   2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广播电视学会组织对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任务开展讨论,建立新的广播电视理论,我很赞成。我也赞同吴冷西同志所说的“现在是理论新时期,广播电视理论体系初创时期需要多一些议论。议论多了,一些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1989年2月20—21日,本刊编辑部邀请新闻和广播电视界一些研究工作者,就新闻舆论监督问题进行了理论性探讨。兹以发言先后顺序,摘发其要点如下,以饷读者。另,曹文岳同志一文,因属同一主题,亦摘要刊登于此。  相似文献   
3.
企业报发展很快,全国企业报总数已在千种以上,大一点的企业几乎都办起了报纸。当前的问题是怎样提高企业报的质量,办好企业报,真正发挥企业报的优势。不要把企业报办成机关报。由于历史的原因,企业报一般都是以机关报的面目出现,由企业出钱、出人,代表企业领导发言,自然而然成为企业的机关报。前一时期,大家在讨论企业报姓“党”还是姓“企”,争论的是企业报归党委管还是由企业行政管,而企业报的机关报性质没有引起更多的注意。问题在于,企业报既然是机关报必然成为权力机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学研究领域,怎样看待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以随机抽样为原则、以问卷调查为特点的读者调查?进一步说,怎样看待采用这种方式的民意测验?可以确定地说,这已经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了。不久前曾有某省一位领导人发表了一段谈话,大意是有些人喜欢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民意,他认为这种方式不科学,是把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简单化了。他认为,这种方式往往非常简单,要求的答案非此即彼,通过画圈、打勾……难以表达群众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改革的口号提出已有多年,新闻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新闻单位也进行了局部的改革并取得了成绩。前些日子有同志建议选择若千单位作为全面改革的试点。最近我到广州访间了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发现  相似文献   
6.
下面刊登的这一建议,是李普等几位同志于1987年12月3日联名向首都新闻学会第二次学术年会提出的。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倡议,特予发表,但愿能引起新闻界同行们的重视和响应。  相似文献   
7.
不要把企业报办成机关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报发展很快,全国企业报总数已在千种以上,大一点的企业几乎都办起了报纸。当前的问题是怎样提高企业报的质量,办好企业报,真正发挥企业报的优势。不要把企业报办成机关报。由于历史的原因,企业报一般都是以机关报的面目出现,由企业出钱、出人,代表企业领导发言,自然而然成为企业的机关  相似文献   
8.
六、关于新闻价值的讨论过去凡提到新闻价值这一概念,就视为资产阶级新闻观点,故一向避而不谈.“四人帮”垮台后,在看到我们的报纸刊载的新闻常常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读者不爱读时,许多同志终于发现,这正是由于缺乏“新闻价值”的缘故.这样就引起了新闻学术界的重视和讨论. 其实每门学科都有反映自身特点的一般概念,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阶级属性.资产阶级可以用,无产阶级同样可以用,我们过去避而不用,是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读者爱看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如果我们尽把没有新闻价值的,或者新闻价值很低的东西给读者,读者当然不愿意看,这是很明白的道理.我们怎么能不去研究新闻价值呢?对此大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不一致的是用什么标准去衡量新闻价值。有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衡量新闻价值的,有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衡量的,有从新闻事实本身来衡量的,有从社会效果来衡量的,也有从几种情况的综合来衡量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研究新闻价值,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益。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要引用统计数字,但把统计学和新闻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则是近期的事。其实马克思早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马克思本人十分重视运用统计来观察变幻莫测的社会现象,早在1866年,他亲自编了包括11个大项的《普遍的劳动统计大纲》。1880年,他根据法国工人生活现状拟定的《工人调查表》,提出了一百个问题。他的不朽名著《资本论》,就是运用统计方法研究社会的典范。因此,连西方的  相似文献   
10.
忆张大先生     
我和“新民报三张”都曾同事过,但在年龄上与之却有一代之隔。我视他们为师,他们却谦虚地视我为友。工作之余,我们一起聊天、饮酒、下棋、打牌,从未感到有什么“代沟”存在于我们之中。平时,我随大家一直称张友鸾为张大先生。他透彻世情,言语幽默,让人感到他有一颗质朴善良的童心,在他面前从没有拘束之感。张友鸾先生似乎是天生的总编辑之才。诚如他自己所说的,“18岁读大学新闻系,21岁参加报社工作,一直是‘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