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贯彻教育思想、执行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教育部曾在1999年颁发件中明确提出“城市城区要建立学农基地”和“要建立校办产业基地”的要求;而农村已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学生进一步提供较为理想的学农实践场所显得困难重重。无论是组织上、管理上、安全上以及学生学农实践所接受的教育等方面,容易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有的甚至流于形式或产生负面影响。中小学学农基地的建立为解决现阶段的教育困境提供了有效载体,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中小学生的学校生活。但目前人们对学农基地功能的定位还比较单一,过多局限于学习农业基础知识、参加学农实践、体验劳动辛苦以及品德培养等方面,学农基地没有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功效。现有的部分自然资源仍处于闲置的状态,还有深入挖掘发展的余地。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在一定的直接消耗下,功能单一即意味着产出量少,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我们对学农基地投入了一定量的资金与精力后,所达成的却只是单一的教育功能,这无疑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2.
创建学农基地 实施素质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教育方针的一项基本内容,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为了充分体现这一精神,大连市沙河口区教师进修学校,以高质量、高速度的开拓精神创建了“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小学学农基地”,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学农基地的创建及其开展的活动得到了市教委、区政府、区教委的充分肯定和基层学校、家长的认可。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它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我校在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基地专项课题《中小学学农实践及课程开发的研究》(批准号为JGZXY11010)的研究中,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对我区中小学学农实践基地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区域性研究,为我区学农基地发展前景的行政决策提供了参考,并对其他学农实践基地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一、课程设置的目标和方法当今课程资源的开发多数针对课堂上、学科间课程的开发与整合,我区学农实践基地课程的开发利用,也符合这一趋势。我区的学农实践基地是辽宁省素质教育科研基地,位于普兰店市花儿山乡二道岭村,有着天然的优良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好学农基地,使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忽视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在具体的教学中,人们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识记,忽略学生对课文语言的感知和情感的体验,用抽象的概括代替丰富的想象、审美的愉悦,忽视对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性的完善。20世纪中期以来,一些睿智的思想家已经开始对教育中忽视人文素质培养的做法表示出深深的忧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在我国召开的以“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为主题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学会关心”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李岚清同志对广大青少年提出“六个学会”时.把学会做人放在首位。学会做人就是要选择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这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备的基础性的品德素质。  相似文献   

7.
口语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在信息广、交往密、节奏快、竞争强的当今社会,口才的重要性则更为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素质: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际。”可见,口语交际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刘勰也曾用“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来强调口才的重要性。目前,新修订的高中语文教材已经将“口语”和“交际”连在一起,这就强调了口语的实用价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为学生以后在社会中能很好的“交际”。而口语交际的前提条件是学会口语表达。作为中学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旨在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培养与提高综合素质,“四个学会”是培养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广大青年学生应积极参加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在实践中做到“四个学会”。  相似文献   

9.
学校办起了小农场,如何利用这个学农基地,把教学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思想上和文化知识方面都得到提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作了一些尝试。现仅以小学二年级《红小兵开学农田》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粗浅体会。 《红小兵开学农田》是记述五·七小学红小兵在乱石成堆的荒地开垦学农田,并在贫宣队黄大伯的指导下种上了甘蔗的故事。在讲这一课时,我们利用学农基地,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0.
小学开设学农实践课“接地气”。校园成了“小农场”,既可以成为“劳动实践基地”,又能让学生亲手在校园园地内种植各种蔬菜,除了供食堂使用,也会分给师生们带回家吃,可谓一举数得。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安庭说:“在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各类学校开设学农类课程的优良传统,目前没能很好地全面延续。”他建议,应鼓励学校开设学农类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11.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无论是国际上提出的教会学生“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学会共存”,还是国内提出的素质教育。都有必要对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探讨。那么。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才能适应并促进跨世纪教育事业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其结构应概括为以“爱、学、练、乐”为统帅而构成的四个系统。即五种精神、三个功底、五种能力、两大素质。  相似文献   

12.
孙英俊 《现代教学》2014,(3X):19-21
<正>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自古以来就对农业极为重视,当前中央一号文件第十年"聚焦三农"。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学农基地,有必要创设形式多样的、与现代农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现代农业知识的宣传。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我们要激发青少年对现代农业的兴趣,让他们自觉担负起传承五千年农耕文化的历史责任,并努力为国家培养越来越多"袁隆平"式的农业专家播下希望的种子。  相似文献   

13.
许多教育家认为.21世纪教育的主颚譬:“让青少年学会共处,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对学生来说,学校是他们学习生活、接受各种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学校在这方面的正确教育很重要。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现在学农基地种什么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有的学校不是按照本地农业学大寨和学校实行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需要种植作物,而是把学农基地,变成了教师的自留地,专种教师食用的蔬菜和其它作物,借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我们  相似文献   

15.
《学会做事》--全球化中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上个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望21世纪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教育战略对策。其中不少精辟论断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众所周知的“四个学会”,即1996年由德洛尔代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学会共处(Learning to five together)”已成为世界教育界共同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学农的日子     
整理行装,漫无思绪,在空荡荡的屋子里来回地踱步,这是学农开始的前一天。一个人在家,对着大大的行李箱发呆,不断琢磨是否还缺少东西。心里想着:盼了这么多年的学农总算是撩开帷幕了,会是怎样的情形呢? 汽车一路颠簸,在迷迷糊糊地过了一个多小时之后,终于抵达了学农基地。空旷的操场,矮矮的小屋,高挺的杉树……这是学农基地给予我的最初印象。  相似文献   

17.
吴传凤 《辅导员》2010,(12):30-30
21世纪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感、有科学文化知识、有志向、有作为、德才兼备的人。班集体是孩子在学校里生活的家,班主任如果用爱心、耐心、责任心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家”,就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打下坚定的基础:如何才能创设好一个谐和、愉悦的家呢?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该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的角度出发,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擦拭学生闪光点上的灰尘使之光芒四射,让学生自己和更多的人都能看到它,让学生得到自信力和更多的赞美与掌声。应该更多地看到学生“是满的”的那一半,更多地欣赏学生。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成为21世纪创造性人才。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不仅学会更应该会学,教师要做到“为育人而教”。  相似文献   

20.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可见,学习将成为实现人们自我的途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即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即学会发展)是新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校教育要努力实现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