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10月,《语文教学参考》发表了袁建国老师的文章《去教案之风刮不得》,看完该文,我觉得还有许多话要说.该文的基本观点是教案去不得.他认为,“教案者,所凭也.教案者,教师上课的凭借.” 作为一个教师,课前充分地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对教学过程有所预设,这确实是教师必须要做的.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教案,仅仅拿教案作为上课的凭证,对此我是不敢苟同的. 新课改以后,我们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教案就是罪魁祸首之一. 首先,我们认为,教案是传统教学的产物.我国古代的教育从来都没有教案,教师就是凭着他们的教学经验,凭借他们对文本的深刻的研究,凭着他们对学生的透彻了解而教授.他们的教学都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而不是教师首先预设好要教什么,然后才进行施教.孔子的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常规检查中,时有下列现象:1.教师座谈会上,部分教师自述:没有使用自己写的教案,教案是供检查用的。他们感到自己的教案操作性不强。2.有的检查人员在检查过程中,经常是所查的课与所查的教案分离,他们认为教师的课可以反映教师的教案编制水平。  相似文献   

3.
曾敏生 《江西教育》2003,(14):30-30
窗明几净的学校办公室里,案头上摆满了各式版本的教学参考书。教师们正埋头伏案,神情专注地“写”教案。如此场面多么令人感动,然而又是多么让人叹息:教师的精力都用在“写”教案上,岂不是教案拖累了教师。教师们都知道这里所谓的“写”教案,实际上大多数教师是抄教案,因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要求教师上课前要写好教案,且规定了总的格式和内容以及对每一课时教案的内容,包括课题、课型、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等等,都要求教师认真书写到教案本上。如此规格的教案一课时至少要花一两个小时来写。中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4.
教案是对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加工、概括和梳理,是教学设计的文字表达形式,是教师备课的结晶,上课的备忘录.如果说教学设计阶段教师的精力主要花在思考上的话,那么教案编写是教师内部语言的外化.在这个外化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策划必然得到进一步精确化和系统化,就像建筑设计师把头脑中的创造想像转化为设计图纸一样.对于教师来说,教案虽是人人要写,课课要写,但要真正写好,却很不容易.要想写好教案首先要深入地钻研教材,还要切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懂得教学规律,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学设计用表格式教案更能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人格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道德范畴的概念,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胜过任何生动的教学语言的无声语言,是诸如教材、教案、书、态势语等无声教学语言之中最有价值的语言。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人格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道德范畴的概念,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胜过任何生动的教学语言的无声语言,是诸如教材、教案、书、态势语等无声教学语言之中最有价值的语言.  相似文献   

7.
这里所说的"碎语",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闲言碎语",而是教师教学过程中虽不完整却有价值的语言片段。我们听课,常发现有的课显得平板,有的课则情趣横溢。这除了教学内容本身的影响外,如何使用教学语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讲课,绝不会跟着教参转,跟着教案飘,他总是将教案上的书面语言变成听来自然、亲切的口头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根据学生  相似文献   

8.
教学是师生互动的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里教师要将自己内在的知识外化为语言作用于学生,使他们能够领会并受到深刻感染,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具有较为艺术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语言与教材教案的书面语言有一定的距离,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即一些教师的学术水平挺高,教案写得也挺好,但课堂效果并不佳,究其原因,往往是在语言的表达能力上欠火候.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述了教案语言与教学语言二者之问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主要有三点:从时问选择来看,教案语言属于教学准备阶段,教学语言属于教学实施阶段;从认知角度来看,教案语言侧重于对知识的转化和提炼;教学语言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内容表现形式来看,教案语言是静态、严谨的,教学语言是动态、活泼的.联系主要有两点:教案语言和教学语言是相辅相成的;教案语言和教学语言是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10.
教案与学案的统一 与传统教学不同,现代教学创造了学案的理念。教案是教师从教学的视角形成的教学构想、设计、安排;学案是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形成的学习思想、方法、过程。构置教案与学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潜和积极性。教案包容学案,要突出学案的主题和份量,整合各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机制、因素、资源、手段,落实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学案是教案的主体核心,要反映教案的主导思想和创意追求,呈示教案的精华和重点,体现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案中有学案,学案中有教案,教案就是学案,学案就是教案,两之间相互对应,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统一。为了实现教案学案的一体化和优化,应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1.
一、农村初中教学常规管理三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1.关于备课、撰写教案管理 是的,教师要能上好课,应该首先要备好课,并且撰写出适用的教案。但是现行管理要求太机械太僵化了。大课小课都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编写教案,每个教案都包含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方法、课时分配、教具准备、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等等,这既没必要也不可能。农村初中教师编制紧,常常一个教师教几个班或几门课程,课多,工作压力大,每门课都要这样备,哪里还有时间上课、辅导学生?更别说自学充电了。  相似文献   

12.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儿童富有好奇心,听觉灵敏,善于模仿,心理障碍较少,他们对一种新语言的学习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人们认为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儿童的注意力又较易分散,唯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能集中注意力。常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想方设法以新颖、丰  相似文献   

13.
刘军 《教育文汇》2012,(4):24-24
时下,很多学校在精细化管理思想的指导下,对教案编写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与绩效考核挂钩,取得了一定实效,特别是对年轻教师的成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教案规范化要求有走向繁琐的趋向。不少人错误地认为,规范就是无限制的细化,大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主要环节、板书设计等,小到设计意图、教学反思、字数多少,甚至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语言等都要有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教师上课一定要写教案,这是学科教学的常规要求之一。教案是教师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的、时间、方法、步骤、检查以及教材的组织等等,是有利于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但是,教案包括的诸多内容,又让老师们感到很困惑。有一些教师认为,教案只是形式上的东西,上课时根本用不上,写教案是在浪费时间,根本没必要写;也有的老师认为,教案写得过细,限制了教师课堂上的发挥,所以应根据个人情况写教案,不能统一要求;还有的教师认为,教案应该有统一的格式及要求,否则课堂的随意性太大。让我们看看下面几位教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霍晓宏  李海玲 《天津教育》2022,(1):17-19+21
<正>教案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对教学的设计;学案是从学生学的角度对教学的设计。青年教师既要写好教案,也要学会编制和使用学案,达到学案与教案设计的有机融合。一、教案写教案,是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创造的过程。这种规划,既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又可以存储于教师心中。前者是有形教案,后者是无形教案。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要注重写好有形教案,青年教师更要写好详案(详细的有形教案)。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以往的教案采用统一教材、统一格式、统一过程、统一标准,要求的太严格,太注重规范,反而使教师失去了写教案的兴趣和乐趣。在教案中,根本看不到教师思想的影子,也感受不到教师用心参与的快乐。缺少了创造性的发挥,也就无法体现教师在学科教学上创新的内在追求。教案和教学往往成为互不相关的两件事。那么,教师如何从旧教案的窠臼中走出来,让教案成为个性化教学的一块肥沃的土地呢?以下思考,会对教师写好教案有所启示。一、立足于创新的设计好教案要具有个性和创造性。教案的个性体现在,教师在教案设计中能深入思考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及…  相似文献   

17.
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要有规范、精炼、系统、严密等特点,教师要尽量使用含蓄幽默、措辞优美的教学语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时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避免他们的思想开小差。教师一定要把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对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让他们感受到真诚与智慧,从而达到激励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要检查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和教学常规执行情况,时下比较通行的做法是“三部曲”:听课、查阅学生作业、查看教案。而在查阅教案时,如果稍加留心便可发现不少教师手中的教案已呈“古色古香”之态。问其所以,这些教师的回答往往是:教材未变,教案自然也就用不着新写。  相似文献   

19.
要检查一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情况和教学常规执行情况,时下比较通行的做法是“三部曲”:听课、查阅学生作业、查看备课笔记。而在查阅教案时,如果稍加留心便可发现不少教师手中的教案已呈“古色古香”之态。问其所以,这些教师的回答往往是:教材未变,教案自然也就用不着新写。  相似文献   

20.
教案是教师整合教材、学生、教学情境和教师自身等多种因素而形成教学活动的蓝本,其本身就是一种课程,一种基干人(学生和教师)、情境(教学过程)对学科课程进行二次加工的课程。因此,课程改革必然包括教案改革,课程创新一定要从教案创新开始。创新,是作为课程一部分的教案的应有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