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利用RegCM3模式模拟不同浓度的黑碳气溶胶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黑碳气溶胶在2013年对我国气温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我国中东部地区,影响方式主要体现在增温上,基本介于0℃~0.4℃,个别地区达到了0.6℃。而对黑碳气溶胶引起的地表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变化和地表反射的长波辐射变化的模拟结果显示:黑碳气溶胶对我国各区域的长波辐射强迫影响基本都为正值,地表反射的长波辐射增加幅度约在0.4~0.8 W/m~2。同时,黑碳气溶胶还会使地表接受到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少,减少的幅度约在1~2 W/m~2。对于黑碳气溶胶引起的大气层顶净辐射变化模拟表明,黑碳气溶胶使所研究区域的大气层顶净辐射强迫值增加0.6~1 W/m~2。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直接辐射强迫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2003年9月-2004年12月天空辐射计观测数据初步反演得到了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参数,包括:500 nm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波长指数,单次散射反照率和粒子谱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将反演得到的结果代入辐射传输模式,计算北京地区大气层顶和地面在晴空条件下大气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并分析了其季节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
气溶胶可以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影响地表辐射收支平衡,使到达地表的太阳总辐射减少,同时散射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的比例增加。本文基于MODIS气溶胶产品和CERES云产品等大气遥感资料,利用Fu-Liou辐射传输模式对全球地表辐射进行了有无气溶胶的两组模拟试验。将考虑气溶胶的试验模拟值与BSRN站点观测值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地表总辐射模拟的R值达到0.92,地表散射辐射模拟的R值达到0.84,模拟值与观测值有着比较好的一致性。比较两组模拟结果显示,2007年气溶胶导致全球地表总辐射平均减少了9.16W/m2,降低幅度较大的地区往往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也较高。对于散射辐射来说,气溶胶在全球不同地区却有着不同的正负效应:地表反照率高的地区,气溶胶往往使得散射辐射大幅增加;而云分数较高的地区,气溶胶往往导致散射辐射大幅度下降。2007年气溶胶导致全球地表散射辐射平均增加了8.17W/m2。  相似文献   

4.
为深入探讨冬季兰州城市大气中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于2011年12月5—12日采集兰州城市大气PM2.5样品,利用DRI-2001A热/光碳分析仪测量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的浓度.结果显示:EC和O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7.48μg/m3和22.71μg/m3.降雪是EC和OC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EC和OC的相关系数达到0.98,表明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来源相对简单且基本相同.二次有机碳(SOC)的质量浓度是3.26μg/m3,仅占OC含量的14.4%,揭示出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2.5中OC的主要来源是直接污染源.对碳气溶胶8种组分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燃煤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对冬季兰州城市大气PM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有最主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肖建设  颜亮东  校瑞香  李晓东 《资源科学》2012,34(11):2080-2086
利用风云系列静止气象卫星可见光通道的行星反照率和红外通道亮温,依据地球-大气系统的物理模式反演得到三江源地区太阳总辐射。本文在Dedieu模式的基础上,考虑了高程、气溶胶、云和水汽的变化对晴天地表太阳辐射的影响,同时结合2005年-2007年玉树、玛沁两站地面实测辐射资料对模型参数修正,反演得到了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反演数据与地面辐射站直接测量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小时、日辐射相关系数达0.92以上,晴天两者的差别在5%以内,绝对误差在2MJ/m2以内。小时太阳总辐射时间尺度上开口向下抛物线,最大值在中午13时左右,最小值出现19时;日太阳辐射波动变化,日最大值约为42.50MJ/m2,最小值为1.38MJ/m2;在对计算地表太阳总辐射的经验公式进行时间推广时,根据梯形积分的思想,计算日太阳总辐射,反演值与实测值一致性较高。从月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图分析,年内选择辐射最大月份7月份分析,三江源地区7月份太阳总辐射在(500~800)MJ/m2之间,并呈从西到东减少趋势,最大值分布主要集中在可可西里地区,最小值集中在东南部地区。研究该区域太阳能其分布特征不仅可以拓展清洁能源的利用,而且有利于三江源地区植被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6.
基于AERONET太湖站2005年9月—2010年9月的太阳分光光度计实测数据,分析太湖上空单次散射反照率(SSA)随时间变化特征以及频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SSA的月均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8月的0.95±0.03和12月的0.87±0.03.季节均值的最大值为夏季的0.94±0.03,最小值为冬季的0.88±0.04;SSA的年均值为0.90.从频率分布来看,SSA的最高频率分布区间为0.9~0.92.分析表明,太湖上空存在中度吸收型的气溶胶.  相似文献   

7.
为填补实测太阳辐射资料的空缺,利用南京地区1961年-2010年常规气象资料建立了由总云量反演逐日太阳辐射的模型,并对南京地区近50年来太阳总辐射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采用南京气象站1961年-2000年实测太阳总辐射数据借助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了模型参数,然后利用2001年-2010年数据对模型效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辐射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程度较好,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NSE)、均方根误差(RMSE)和皮尔逊相关系数(r)分别为0.74、48.6W/m2和0.8.南京地区太阳总辐射受云量影响较大,其年内变化趋势基本与晴空辐射相吻合,但又存在差异,这主要是与梅雨季节有关.  相似文献   

8.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太阳紫外辐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站:83°40'E,39°01'N)2007年1月-12月紫外辐射和总辐射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太阳紫外辐射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①本地区太阳紫外辐射年总量为305.64MJ(/m2·a)。年平均日总量为0.84MJ/m2,大于黑河、太湖和青藏高原地区。紫外辐射年平均值在总辐射年平均值中所占比例为4.99%,小于太湖和北京,大于黑河地区和五道梁,月平均日总量7月最大;②其日变化,晴天呈现出标准的倒"U"型,即早晚小、中午大,正午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③紫外辐射受云量、降水和沙尘的影响很大;④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有明显的年、季节和日变化,其年变化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夏季大,冬季小。青藏高原地区春夏大,冬季小,北京地区和黑河地区相近,分别是冬季大,夏季小和冬季大,春夏小。  相似文献   

9.
来自于西北非洲的沙尘粒子经常被输送到北大西洋(5 0°W~ 2 0°W,1 0°N~ 2 5°N)区域,夏季 7月份最为明显,沙尘输送带位于两逆温层之间.沙尘的辐射效应主要体现在冷却海表面而加热低对流层,因此沙尘有可能通过影响大气垂直稳定度从而影响海洋层云.试图通过分析 1 984年至 1 989年共 6年的7月份沙尘气溶胶、云观测资料来揭示沙尘气溶胶与大气稳定度以及层云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沙尘气溶胶能够通过影响大气稳定度而对层云产生影响,尽管该信号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不容易提取出来  相似文献   

10.
大气校正的目的是消除大气的影响,获取地物真实反射率。介绍了利用6S(SecondSimulationoftheSatelliteSignalintheSolarSpectrum)模型构建查找表对HJ-1/CCD遥感影像逐像元进行大气纠正的算法。该算法基于6S模型构建在不同观测条件下的大气校正参数查找表(look-uptable),再根据像元成像时的观测角度在查找表中选取相应的数据,利用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插值得到像元的大气校正参数,代入辐射传输方程逐像元计算地表反射率值。通过对比校正前后的影像表明,该算法能够很好的应用于HJ-1/CCD影像数据的大气校正,很好的去除云雾的影响并获取地物的地表反射率。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在线的气溶胶质量浓度与光学特性观测资料,对广州地区进行研究,得到下列3个结论.1)能见度与气溶胶质量浓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当PM1大于60μg/m3时,随PM1质量浓度降低,能见度变化不明显;当PM1小于60μg/m3时,随PM1质量浓度降低,能见度迅速升高.2)相对湿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很大.当相对湿度在70%~80%范围内时,只有当PM1的质量浓度小于40μg/m3,能见度才能达到10 km;而当相对湿度为80%~85%,PM1的质量浓度必须小于20μg/m3,能见度才达到10 km.3)气溶胶吸湿增长因子f(RH)与相对湿度之间存在下列关系式:f(RH)=0.6+0.133×(1-RH100)-1.633,本地化的f(RH)与美国能见度观测网IMPROVE的湿度增长曲线在相对湿度为50%~80%之间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4年北京小汤山精准农业示范基地星地同步试验中获取的自动气象站和红外辐射计观测资料,建立Landsat卫星过境时刻地表辐射温度T和空气温度T0的关系式,利用北京21个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以及2004年5景TM图像,建立热惯量与大气水汽压的经验关系式,将获取的两个关系式代入得到广泛引用的Izionmon(2003)晴天大气下行辐射估算模型中,率先提出了根据像元的热惯量、地表辐射温度等遥感参数反演像元大气下行辐射的空间估算模型。通过利用实际测量值,对一个点的大气下行辐射估算值反演的地表净辐射通量和利用逐个像元估算的大气下行辐射估算值反演结果精度验证表明:利用逐个像元的大气下行辐射值估算地表净辐射通量,比利用单一大气下行辐射值来估算,精度提高了9.5%。这表明利用热惯量和地表辐射温度等遥感参数来估算非遥感参数大气下行辐射的思路是可行的,而且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51-1998年Hadley中心全球海温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60个站的月降水和气温资料,通过合成分析的方法,讨论了ENSO和10D对我国春季降水和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10D和ENSO联合发生时有利于我国春季西南地区降水增加,长江中下游以南东南沿海的降水量减少.我国两河(长江、黄河)中上游西北、西南地区春季增温,两河中下游以东地区春季降温.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地表辐射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蒋兴文  李跃清 《资源科学》2010,32(10):1932-1942
青藏高原由于条件艰苦,地面观测站点少,对其地表辐射整体特征的认识还较初步。本文利用全球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的地表辐射收支工程(GEWEX-SRB)提供的卫星资料反演的1983年7月到2005年6月的地表辐射资料,研究了青藏高原地表辐射的基本特征及云对辐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地表向下短波辐射全年均在高原西南部最大,在雅鲁藏布江下游最小;②地表向上短波辐射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春季,而最小值出现的时间存在区域差异;③地表有效辐射全年均为正值,在高原西南部最大,东南部最小;④地表净辐射由南向北逐渐减少,夏季最大,冬季最小;⑤云的地表向下和向上短波辐射强迫均在高原东南部最大,西部最小;⑥云的地表向下长波辐射强迫在高原西部边缘地区最大,西南地区最小;⑦云的地表净辐射强迫春、夏季在整个高原均为负值,秋季在高原东南部为负值、西北部为正值,冬季在整个高原均为正值并且水平变化小。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月平均地表反照率的估算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利用1948年~2003年55年平均的NCEP/NCAR(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辐射资料和中国10km×10km土地利用类型图,借助GIS、GrADS(Grid Analysis and Display System,网格分析与展示系统)等空间化技术,采用图形回归处理等方法建立了国家尺度的10km×10km的中国地表月平均反照率栅格图.研究表明,估算的地表反照率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冬季(1月)最大,夏季(7月)最小,春秋季(4月和10月)次之,且秋季比春季稍大;空间分布与地理纬度、地势高低和距海远近关系很大,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北部地区大于南部地区,高海拔地区大于丘陵和平原地区.几种土地覆被类型反照率的估计值如下:林地、水稻和小麦地为0.17~0.23;草地为0.20~0.32;雪被为0.44~0.76;沙漠为0.35左右.总的来说,估算结果比较合理,能够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表反照率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也能反映多年气候平均值的特点.因此,在目前气候要素之一的多年平均的地表反照率研究较少的情况下,利用多年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与土地利用类型图进行回归处理不失为是一种相对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科教大事     
正北京大学李本纲研究组首次全面评估了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贡献及其时间变化趋势。研究对目前已知的10种气候胁迫因子模拟分析结果(1750-2010年)表明,中国排放对全球辐射强迫的相对贡献为10%±4%,远低于中国近年来人为活动排放的全球占比。全球气候变化的胁迫因子主要包括长生命周期的温室气体、短生命周期的大气组分以及土地利用变化。  相似文献   

17.
正专家简介:车慧正,1977年生,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士,现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成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遥感及其辐射气候效应研究。独立自主创建了"中国气溶胶地基遥感监测网",主持科研项目12项(国家级7项、省部级5项)、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8项。已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28个测站1961年-2003年1月-12月太阳总辐射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相关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3年来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在(4300~7000)MJ(/m2·a)之间,从东南和西北向中部增加,高值区在青海高原。冬季总辐射最少,夏季最多,春季多于秋季;区域内总辐射表现出"愈多愈稳"的分布特征;②西北地区年总辐射以92.07MJ(/m2·10a)的速率递减,1973年是突变点,北疆和西北地区东部的减少率最大,减少中心在吐鲁番和西宁;总辐射年、季变化相似,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偏多,80年代达到最小值,90年代以后有所增加但仍以偏少为主,这与全球的变化趋势一致;③青海高原的太阳总辐射呈双峰型分布,其余大多数地方为单峰型;④通过分析发现云量、相对湿度、降水等影响总辐射的地理分布,间接证明大气气溶胶含量的增加可能是总辐射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龙彦  李淼  刘勇  杨阳 《科学大众》2015,(1):178-179
目的:探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化疗后大鼠结肠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情况。方法:28只Wistar大鼠实施结肠吻合术,术后随机分草酸铂组(A组)和草酸铂+GM-CSF组(B组),每组14只,B组于吻合口两侧浆膜下层注射GM-CSF。术后24小时两组腹腔注射草酸铂25mg/kg。测定吻合口爆破压、羟脯氨酸含量及胶原纤维含量。结果术后第7天二组均出现吻合口漏,分别为3例和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组爆破压值及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69.26±4.31)mm Hg、(191.15±1.84)mm Hg;(9.86±0.40)μg/mg、(11.38±0.50)μg/mg;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分别为:(1.08±0.11)p·μm2、(1.43±0.08)p·μm2;(1.06±0.10)p·μm2、(1.34±0.09)p·μm2。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GM-CSF可促进结肠吻合口愈合。  相似文献   

20.
反射率基法获取北京一号小卫星多光谱CCD辐射定标系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一号小卫星自2005年10月27日成功发射以来,经过3年的运行,已经获取了大量的图像,在众多领域得到定性方面的广泛应用。由于星上缺乏自带定标系统,限制了该卫星在定量方面的应用。为了拓展北京一号小卫星在定量遥感方面的应用,开展辐射定标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在辽宁省盘锦市选择了两个地面定标场,于2008年5月23日北京一号小卫星过境的同时,进行了场地反射率和大气气溶胶观测,根据反射率基法,将这些参数带入辐射传输方程计算出卫星入瞳处辐亮度,与卫星多光谱传感器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得到辐射定标系数。研究表明:①虽然所选择的定标场下垫面性质不同,但是获取的辐射定标系数差别不大,利用两辐射定标参数计算的辐亮度,差值不大于2 W/(m2·sr·um);②两个定标场地对应绿、红和近红外3个波段的平均斜率分别为:1.455、1.289和0.684;截距分别为:-10.828、-9.102和-5.055。最后,根据先验知识,对利用辐射定标系数计算的像元辐亮度值进行了合理性分析。所获取的辐射定标参数可为相关领域定量利用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提供参考,并弥补北京一号小卫星数据缺乏绝对辐射定标系数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