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科普期刊编校流程特点和存在问题,以《大自然》为例,介绍了编辑部通过建立健全编校流程制度、引入"Journal期刊在线投稿和编审平台系统"等方式优化编校流程的尝试,总结了该项实践对促进科普期刊编校流程管理规范化、数字化,提高编校工作效率和出版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健 《出版科学》2009,17(6):25-28
当今编校工作已发生深刻变化,编辑侧重选题策划、出版周期缩短等,造成文字加工粗疏,校对承担着编辑职责“后移”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校是非”的挑战,编校流程不顺畅甚至矛盾重重,编校质量打了折扣。必须对编校进行重新定位,加强编校沟通,协调编校关系,建立起新型的编校合作模式,使编校工序流畅有序,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缩减编校成本,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3.
融合出版是出版行业实现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融合出版带来了出版形式、出版途径等方面的全新变化,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全新的编校问题.编校人员作为把关出版物质量的关键人员,必须明确自身的主体责任,积极适应融合出版大环境,不断提升编校水平.本文首先解析了融合出版的概念和内涵,其次分析了融合出版给编校工作带来的新挑战,最后...  相似文献   

4.
《中国编辑》2011,(6):25
为了帮助出版社编辑、校对人员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编校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图书的编校质量,出版更多的优秀图书,2011年9月14日—22日,中国版协编校工作委员会在京举办了第四期全国出版社编辑校对人员业务培训班。来自全国19个省市区71家出版社的196名学员参加了培训。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培训处徐胜帝处长、中国版协副秘书长张振启、中国版协编校工作委员会主任张增顺及副主任吴瑰琦、潘正安、魏运华、张小平、杜维东出席了开班式。徐胜帝处长在讲话中强调:编校工作很重要;做好编校工作不容易,不仅人员素质要过硬,还要通过大  相似文献   

5.
去年四五月份,浙江省新闻出版局组织部分新闻出版界资深人士对省内报纸的编校质量作了一次抽查:从抽查的结果来看,全省70家公开出版的各类报纸,大多数重视编校质量,并且取得了成效:然而,这并不是说报纸的编校质量已经很不错了,可以沾沾自喜了。事实上,不少报纸的差错还是比较多的,有的还是相当严重的。有些报纸的总差错率虽然没有超标,但个别版面或专刊的差错率已超出了标准。为了努力杜绝差错,进一步提高报纸编校质量,我们特请参与此次编校质量抽查的吴有德、余丹同志,将报纸差错情况综合分类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火苟 《出版参考》2023,(10):80-84
由于学报编辑部人员有限,常常缺乏专门校对人员,编辑不得不同时担任校对工作。在“编校合一”的现实情况下,编辑在校对中需要特别警惕可能存在的注意错觉、记忆错觉、期望偏差及自信错觉等认知错觉。为预防这些认知错觉,应建立校对核查要素清单,利用知觉特点进阶式校对,还需要明确出版流程中的校对责任,合理利用专业校对工具,必要时发回作者自校,以尽可能减少编校差错,确保文稿的质量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第二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圆满落幕。大赛的成功举办得到了总署、版协、韬奋基金会、出版界专家的大力支持,对促进全国编校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希望全国出版社以编校大赛为契机,组织编校人员认真学习,努力提高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8.
编校稿件是办报的重要环节之一。编校稿件存在差错与否,是评价编校工作的一项内容,直接关系到报纸质量和社会形象。实践表明:常以口头形式叮嘱重视编校质量,出了较重大的差错即批评一通或给予某种处罚,诚然也是一种管理方式,但收效终不如以明确的规章制约,实行日常性的有序管理。可以说,建立一套较为符合实际的封堵编校差错的管理机制,是办好报纸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为此,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试析其建章立制的几个基本要件。要件之一:确认检测指向。报纸编校质量,内涵宽泛。检测报纸编校差错,仅系正与误范畴内的质量管理。从办…  相似文献   

9.
刘燕 《新闻传播》2023,(15):73-75
编校合一是出版行业业务开展的重要形式,其由一个编辑完成编纂、校勘工作,有效地保证了出版物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现阶段,编校合一已经成为出版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本文在阐述“编”、“校”关系及编校合一优势的基础上,分析现阶段出版行业编校工作的问题和原因,并基于编校合一理念,指出提升编校工作效率的具体对策。期望能创建全新的编校工作开展模式,提升编纂、校勘的效率和准确性,推动出版行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全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全汉语试题的统一性与少数民族语文编校人员擅长民族语言文字而汉语相对薄弱的特殊性始终存在矛盾。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从事朝鲜语编辑工作多年和多次参加考试的经验,提出一个针对少数民族语文编校人员试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基于编校合一模式的护理期刊校对工作管理方法。方法:基于编校合一模式下加强护理期刊校对工作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分析,随后探讨了当下编校合一模式下护理期刊校对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相应问题,从多个角度入手,提出了护理期刊校对工作管理策略。结果:应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增设作者校对、采用交叉校对方法、加强传统校对方式改革的方式可提高护理期刊校对工作质量。结论:当前在编校合一的模式下,针对护理期刊的校对工作开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护理期刊的稿件出版质量,必须要加强对校对问题的分析探讨,采取应对策略,从根本上提高护理期刊稿件校对的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2.
姜鹏飞  陶克强  徐宁 《新闻战线》2022,(14):107-109
融媒时代,新闻的生产流程和呈现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报纸差错也呈现出新特点,因求“快”而错、因求“新”而错、因求“特”而错。党报需对选题、采写、编辑、校对、终审、印刷等新闻生产环节进行更加严格的层层把关,强化采编人员的政治意识、导向意识、底线意识、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善意识,筑牢底线思维,规范编辑审核流程,全面提升编校水平和办报质量。  相似文献   

13.
提出图书编校质量的不确定性概念,分析产生不确定性的原因,探讨基于流程管理的解决方案。基于“建立流程—明确任务—监督检查—评价激励”的思路,建立编校流程管理链条,即制定合理的编校流程制度,明确各流程任务,引入过程监督和检查措施,设立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通过编校流程管理,降低图书编校质量的不确定性,达到控制图书编校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崔玉洁 《编辑学报》2023,(4):429-433
本文探讨了如何将ChatGPT与人工编校相结合,以提高期刊的编校效率和文章质量。首先,介绍了ChatGPT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并分析了其在提高期刊编校效率和文章质量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其次,本文指出,尽管自动化技术可以提高编校效率和降低成本,但在期刊出版中仍需要结合编辑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创意思维对文章进行修正和校对,以提高文章质量。最后,本文提供了一些实践案例,包括将人工编校与ChatGPT相结合进行初编稿件的修改和校对,以及使用VBA宏和ChatGPT相结合,快速高效完成排版和格式化工作。总之,ChatGPT与人工编校相结合可以为期刊编辑带来更高效的编校流程和更高质量的文章,但在技术应用中还需注意局限性和潜在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项工作,要想做好,必须秉持“精益求精”的思想,不断对工作环节进行科学的定位,优化整体工作流程。具体到报纸的出版,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齐鲁晚报在2013年上榜全国“百强报刊”,这是与齐鲁晚报严抓报纸编校质量分不开的。本文结合齐鲁晚报编校工作实践,提出提升报纸编校质量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字差错源流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字自身,具有严肃的品格,理应善待之.但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却有少数文字工作者忽视文字的严肃性,笔端不慎,识辨不严,造成一些文字差错.笔者在出版社做编校工作12年,在编校书稿、阅读图书报刊中,见到过许多的文字差错,感慨颇深.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中国新闻出版报>,是我们出版社编校人员常读的报纸.  相似文献   

17.
刘韬  韦轶 《编辑学报》2018,30(4):404-405
针对期刊编辑部门在稿件编校过程中仍较多依赖人工编校、纸笔办公的现状,尝试使用一种新的稿件校对方式。在操作中采用OneNote软件+“手写笔”的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实现了编校过程中的无纸化,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为期刊编校工作全程无纸化操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万晓梅  王静  朱雯洁 《今传媒》2022,30(1):82-85
科技期刊出版编校标准化的价值实现,是我国科技期刊从业者的迫切呼吁,也是一种实践关系。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一些现实情况阻碍了科技期刊出版编校标准化的价值实现,包括:1.编校标准化内容体系和实现形式存在不足;2.编校标准执行者与制定者沟通途径和反馈机制尚待完善;3.编辑的需求层次和反馈表达的真实性不够。本文从思想指引、稿约专业学科化、方式创新三方面探讨编校标准化在科技期刊出版中的价值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刘群 《新闻世界》2013,(5):22-23
报纸校对是报纸出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报纸一旦出错,轻则影响报纸的公信力,重则造成不可挽回的政治影响,甚至危及报纸的存亡。因此,有效防止报纸差错是办报人员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编校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其思维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的特点。本文引入宏观、中观、微观这一系列概念,对该特点进行概括和分析,探讨工作实践中相关的现象,阐明在编校工作中系统构建宏观、中观、微观思维的路径,并指出这一思维方法对编校工作、出版人才培养及出版学科建设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