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结合"信息传递"与"媒介仪式"两种研究方法,本文建构了基于传播过程的"媒介仪式"研究框架,并通过对"蚁族"群体的实证分析阐释了媒介的仪式性功能。社会"媒介仪式"大体上分为身份导入、互动开展和认同形成三个阶段,其实质是符号身份与社会接纳的形成,整个过程为媒介所主导,"舆论共振"则是其形成影响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
由于媒介技术和传播环境的变迁,媒介伦理从职业领域拓展到了社会领域,其内涵和研究论域也相应发生变化。本文将媒介伦理划分为以新闻伦理、大众传播伦理、社会媒介伦理为代表的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适用主体、涵盖领域和运行过程各不相同。面对新的变化,应在内部组织规范和外部法律制约的基础上,将传统的职业自律拓展为个体自律,倡导社会公民媒介素养和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对几所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天姣 《新闻爱好者》2008,(11):111-111
研究目的及方法 大学是人生观、价值观成型、成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同时也是媒介的深度使用者和重度关注者,在大学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必要也有可能;弄清大学生媒介素养处于何种水平,是对他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系统了解和分析现阶段河南省属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为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促进媒介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数据。此次调查时问为2008年3月至4月,采取统一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包括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和平顶山学院4所省属高校在内的4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回收有效样本376个,有效率为94%。  相似文献   

4.
媒介素养,指人们正确理解和认知媒介的社会角色、社会功能,有效运用媒介进行信息传递和舆论引导,积极参与媒介活动和媒介建设,并对不良媒介信息进行甄别思辨和实施调控的能力。它具有两层含义:广义上的媒介素养是针对传播者、受众以及传受系统之外的整个社会系统而言的,或者说,是指整个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介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必备素质,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步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小学生媒介素养的特点和英国小学媒介素养的特色,比较中英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发展状况,并提出对于我国小学生媒介素养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当下媒介素养状况作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和划分,为媒介素养的实践模式进行了多样化探究,不同的理论派别和跨学科的研究立足于我国的媒介生态和中国公众的现实条件与需要,开始介入媒介素养的启蒙教育,关注媒介生产、文  相似文献   

7.
罗小东 《青年记者》2016,(24):95-96
信息对社会的影响基于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而受众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基于受众的媒介素养.国家起源于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国家的稳定源自国民对国家的认同.本文从媒介素养层面和国家认同层面,以南疆全面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为例,探讨南疆教育政策信息的传播对新疆社会稳定的影响. 基于媒介素养层面的影响分析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把媒介素养界定为: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其中,对媒介信息的评估与判断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新浪新闻中心新闻、财经两个频道六年间(2009-2014)有关“蚁族”群体的报道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旨在探究大众媒介对该群体的建构方式并比较不同媒介的报道。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党媒和市场化媒体在蚁族形象的建构上呈现出显著差异;无论是对“蚁族”群体的关注深度还是对“蚁族”个体的呈现程度,二者均明显不足。大众媒介的建构方式,对蚁族问题的顺利解决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艺 《报刊之友》2014,(3):148-150
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而为人们所关注,90年代,这一概念开始引入我国。尽管这期间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仍未能从我国媒介生态大环境中对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提出有益的建议。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媒介素养开始呈现出一些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逐渐由隐性向显性发展。本文旨在研究作为新媒体受众主力军和我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同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谭文若 《新闻界》2013,(23):8-10
数量庞大、处境尴尬的"蚁族"群体已然成为不得不引起关注的新弱势群体,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无所适从。网络媒体是"蚁族"群体身份认同的主要场域之一,在媒介的使用中,他们主要通过自我范畴化划定群体边界,在与其他群体及其成员的社会比较中使群体边界更为稳固,并通过内群之间的互动与依存形成更强的群体凝聚力,构建起"蚁族"的社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3,(23)
数量庞大、处境尴尬的"蚁族"群体已然成为不得不引起关注的新弱势群体,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无所适从。网络媒体是"蚁族"群体身份认同的主要场域之一,在媒介的使用中,他们主要通过自我范畴化划定群体边界,在与其他群体及其成员的社会比较中使群体边界更为稳固,并通过内群之间的互动与依存形成更强的群体凝聚力,构建起"蚁族"的社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2.
加拿大媒介素养的研究和媒介教育实践在近2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具有加拿大国家特色的基本媒介素养教育理念,设置了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推广结构,这为媒介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3.
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利维斯等学者对传统文化的捍卫与坚持,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即防御大众媒体阶段、欣赏大众文化阶段、解密意识形态阶段和超越保护主义阶段。作为世界上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英国在理论研究、政府保障、社会力量、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发展经验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喜诺 《采.写.编》2021,(10):109-111
近年来随着媒介融合的提出,媒体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媒介环境样态,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有了全新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媒介使用的主力军,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省高校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基于融媒体背景下,探究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探索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5.
调查研究的背景、目的和研究方法目前,西方媒介素养教育日趋成熟,而我国处于起步阶段.整体上,我国媒介素养的调查和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东部,西部地区开展得相对较晚,对宁夏地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思考几乎是空白.  相似文献   

16.
近两年来,中国社会各界对于媒介素养研究的认识在不断加深,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研究领域、对象、范畴不断扩大,正在初步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媒介素养研究体系。可以说,全国的媒介素养研究和实践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参与媒介素养研究的面越来越广,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单位越来越多,介入媒介素养实践的层次越来越高,从事媒介素养理论研究的程度越来越深。特别是以《人民日报》2011年6月16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一文为标志,媒介素养的理论研究、社会实践、公民教育已经引起政府和主流媒体的关注。现在社会上,特别是大、中、小学关于媒介知识和信息知识的普及教育、媒介信息知识的技能教育已经进入课堂。笔者主编的  相似文献   

17.
李媛 《东南传播》2021,(6):122-126
媒介素养研究起源于海外,新世纪以来,研究主题有过多次转向.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数据源,利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5.6.R4版本)刻画了自2000年至2020年间海外媒介素养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该领域研究对象涵盖多样,研究范式多以实证为主,研究热点聚焦于建立批判性思维和制定媒介素养量表.针对2015年以后海外多个国家增加了对该领域基金项目投入,说明未来各国政府会更加注重对公民个人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信息真伪带来的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18.
在媒介融合全面渗入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当下,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再一次显现出了其存在和设立的必要性、紧迫性。一方面,新媒体对受众的激活使得传统受众由媒介的单一受众转变为参与者和生产者,媒介环境的改变带来的是社会文化全面变革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新媒体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和利弊影响也需要我们客观、理智、辩证地分析。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素养教育在当下的必要性出发,考察分析媒介融合时代大学生与媒介关系的变化和影响,总结出媒介融合时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难点及其成因,并为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可行的策略方法,完成从主体出发再回归到主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兴领域,针对农村的媒介素养教育和研究更是空白,如何结合我国农村实际对农村受众进行素养教育是一项很紧迫的工作。概括分析了我国农村受众媒介素养的现状,然后从三个方面探讨开展农村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媒介素养是选择、理解媒介信息和使用新媒介的能力,而对媒介进行规范化使用是提高媒介素养的关键。本文以烟台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对象,以媒介使用规范化和媒介素养为核心开展调研,并针对学生规范化使用媒介的程度不高、缺乏对媒介相关概念的理论化认知及普通院校媒介素养课程缺失等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以期为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