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学界对《文心雕龙·诔碑》篇某些词句的理解,或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或均属误释,未为正诂。针对学者关于"岂以见称光武,而改盼千金哉"、"隔代相望,能徽厥声"及"碑碣云起,才锋所断"释义的诸多歧见,从词义训释及文意理解两方面对之详加辨析,进而抉择其是非,或提出新解。  相似文献   

2.
针对学者关于《文心雕龙·通变》"名理相因"、"酌于新声"、"练青濯绛"、"摄契"释义的诸多分歧意见,从词义训诂及文意理解两个方面对之加以详细辨析,在此基础上,或对其是非正误做出正确抉择,或提出新的更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汉语大词典》之《金瓶梅词话》词语释义存在不少疏漏之处,如“丁八”、“放水”、“水客”、“垫发”、“卖串儿”、“三不知”、“死声活气”、“激犯”。《汉语大词典》在释这些词时,多就某一例为据,或未紧扣词素究源索解,或就句释词未能照应上下文意,或忽视了方言俗语的特殊意义,存在许多未确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关于《文心雕龙·序志》篇"位理定名""虽复轻采毛发,……亦不胜数矣""茫茫往代,既沉予闻"的释义和理解,可谓歧见叠出,纷纭纠葛,颇令人无所适从。结合诸家所释,从词义训释及文意理解两方面对之详加辨析,从而判别其是非,或订正其失误,以确立其最终甚解。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鉴赏中翻译是前提条件,结合文意并以"句不离篇"的根本原则对词语、句式进行理解和辨析,是准确理解文意的最佳方法。本文据此对文言文鉴赏的技巧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张玲 《中国教师》2009,(Z2):365-365
<正>传统文言文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文意",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其实,学习文言文重在理解与领悟文意,在老师有效有序而有趣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在  相似文献   

7.
薜峰 《高中生》2013,(15):14-15
命题者构拟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的错误选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与分析之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因此,研究命题人设计干扰的方法,无疑为考生准确、快捷地解答文言文"文意理解题"提供了绝佳的突破口。归纳起来,这样的突破口主要有如下六个。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对一篇文章所使用的文字基本上是熟悉的,可是对文意的理解却差异很大.分析其原因,显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学生的语文知识太差.我认为这是语言释义能力未能在学生身上形成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教学设想】《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论语·先进篇》,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节,也是把握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孔门四弟子才能和抱负、理解孔子思想和情怀的经典篇目。本章节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第二课时,探究"四子"之志,体会孔子的思想情感。本设计是第二课时。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文意、故训、实际用例等多角度论证了成语"凤凰来仪"中的"仪"不能作名词"仪容"解释,也不能增字解释为"有容仪",而是动词"来"、"至"的意思。理清了错误释义的来源,驳正了有关辞书、文献中的误释。  相似文献   

11.
饮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肉"是我国餐桌上重要的食物之一。在汉语"肉"的语义系统基础上,通过自建语料库检索关键词"肉",对获得的检索结果进行频数统计、分类,探讨各种"肉"类的具体翻译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2.
书帕本是明代官样礼品,明代万历以后,改用白金,逐渐成为一种贿赂的手段.白维国先生的<金瓶梅词典>的[书帕]条释义有不当之处.<金瓶梅词话>的"书帕"多关合万历以后的事实,不能视其为成书年代"嘉靖说"的一内证.  相似文献   

13.
从释义片面、举例失当和文意训释几个方面分析论证了《辞源》和《汉语大词典》对“何其”一词解释的错误,阐述了现代辞书解释词义不能把词语的文意训释作为词语义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言实词的专项考查,还是对文句的翻译、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实词的含义的理解,文言实词覆盖面广,赋分值大,失误率也较其他知识能力点要高。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失分的理由主要是文言基础知识不牢靠,在备考练习时缺乏正确得分意识的引导。如果学生在文言实词释义时树立三点意识,就会免去无谓的失分。  相似文献   

15.
分析同义词典的释义标示有利于反观同义关系,对已有的词典释义提出优化的建议。同义词释义与"松散"理论的关联密切,合宜的配例对于释义具有很好的语境充实和促发理解作用。本文以《新华同义词词典》同义形容词为封闭域,归纳典型的释同义标示语;以特殊的"换用"标示研究为基点,探究"松散"理论与释义实践的关联问题。  相似文献   

16.
毋庸置疑,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翻译,是考生必须跨过的一道"坎"。如何有效地备考文言文?本期"特别策划"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省略句、文言文翻译以及文意理解等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解读了文言文的解题技巧。这是一组实用性强的文章——毋庸置疑,文言文阅读理解与翻译,是考生必须跨过的一道"坎"。如何有效地备考文言文?本期"特别策划"回答了这个问题,它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省略句、文言文翻译以及文意理解等五个方面,有针对性地解读了文言文的解题技巧。这是一组实用性强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案例背景】《兵法》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可见虚实之间是相互补充的。把这句话放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适用。在处理文言文本时,要虚实结合,既不能太实,死抠字词释义不放;又不能太虚,在文本大意还不理解的情况下就去分析文意,体悟情感。把文言文当作正常的文章来分析欣赏,万万不能把大家之作仅作为识词之用。在必修阶段,大部分教师都能朝这个方向去努力,但到了选修阶段,又原形毕露了。因为教学时间紧张,备课量大,不少老师上  相似文献   

18.
韩洪波 《文教资料》2020,(7):26-27,60
词文是词话的前身,现存《季布骂阵词文》一种;宋代词话十六种,属广义层面的词话,《也是园书目》著录;元代词话遗迹保存在元杂剧当中,数量众多,体现说唱与戏剧的融合;明代词话四种,其中成化刊本十三种,艺术形式最典型;清代词话一种,即《梧桐影词话》,已经演变为长篇通俗小说.  相似文献   

19.
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题”,一般要求选出四种说法中与原文意思相符或不相符的一项,有时也通过考查对某一个句子的理解来关涉整个文意。由于这种题型将文言文阅读“文字解读”和“文意分析”的能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因而有较强的综合性。该题型的训练重点应放在学会“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压轴题都是"文意理解题",此类题型的设计方式通常是在大体正确的叙述中设计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项来供考生排除;题干要求也逐步定型为"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此,探究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无疑为我们突破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的误区提供了一条捷径.归纳起来,命题人错项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