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6 毫秒
1.
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划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长期为16年至50年,短期为15年以下。永久保管的档案,是指凡是反映本单位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对本单位、国家建设和历史研究有长远利用价值的档案。它主...  相似文献   

2.
第一步清理文件,即把上一年收发文及帐外文件材料区分为:不归档、短期、长期、永久。划分保管期限要结合《国家档案局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制定好本单位的档案保管期限表,对照条款,逐份文件进行。概要地说,永久:1、收文中针对性文件:看是否主送本单位即批复类文件;看内容是否反映本单位人与事,如任免、表彰类文件;2、发文中属本单位主要职能活动的重要的文件材料:方针政策性文件,如决定、规定、办法、意见等;本单位开展重大活动形成的文件材料。长期:1、收文:上级机关主管部门下发的需要长期执行的方针政策性文件;2、发文:本单位形…  相似文献   

3.
档案室的性质中本就没有是“一种过渡性机构”的表述;档案室升格为档案馆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档案馆之所以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并非是由于其只保管永久档案;商业性档案保管机构目前已经发展为我国档案保管机构的必要补充.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规定,我国的档案划分为三种保管期限,即永久、长期、短期。凡是反映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对本机关、国家建设和历史研究有长远利用价值,需无限期保存下去的档案其保管期限被列为永久保存;凡是……  相似文献   

5.
档案馆中的“长期档案”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华 《档案与建设》2007,(5):7-11,58
由于我国对于“档案”概念的不同理解和目前所采取的档案保管期限划分政策,国家档案资源中存在着永久、长期和短期档案是很正常的事。不正常的是,档案馆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但是在我国各级国家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中有相当一部分却不是“永久”的,而是“长期”,甚至是“短期”的。不但如此,档案馆中保存的许多长期和短期档案早已超过原定的保管期限,在目前以至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这些档案似乎仍然没有处理的可能。“长期”和“短期”档案存在着“永久”保存下去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永久档案无限期保存的负面效应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表规定:档案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和“短期”三个档次,永久档案需永久保管,无限期地保存下去。而实践证明,由于永久档案的先天不足,划分等级过宽,鉴定时持宁高不低等原因,带来不利干馆(室,下同)藏档案的优化等一系列弊端。所以档案永久保管而不作定期鉴定,任其无限期地保存下去,确系利少弊多,有改进之必要。本文就此问题谈点拙见,有求干同行指正和赐教。  相似文献   

7.
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二)长期保管的档案,是指凡是反映本单位一般工作活动,在较长期间内对本单位工作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它主要包括:本单位一般工作问题的文件材料,一般会议的主要文件材料,人事管理工作形成的一般文件材料,直属上级机关颁发的属于本单...  相似文献   

8.
档案保管期限采用“标时法”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保管期限采用“标时法”的基本思路近几年来,各地档案界同仁纷纷撰文,对我国现行档案保管期限,提出了种种意见,认为很有改革一下的必要。其中不少意见提出改“三分法”为“二分法”,即永久与长期、永久与定期、永久与短期或定为进馆与不进馆档案等等。笔者分析了...  相似文献   

9.
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管理中的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现在我国已进入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共存,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共存的时代。为了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对其进行前端控制、全程管理,这必将导致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的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使得档案工作者呼唤多年的“文档一体化管理”势在必行。但要付诸实现,目前仍存在若干制约因素,还需要做许多工作。在单一的纸质文件时代,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是,由各单位业务部门将纸质档案文件立卷、定期向本单位档案室归档,在档案室保管若干年后再向档案馆移交,由档案馆负责永久保管并…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档案工作得到了大力推动,很多高校的档案部门都,是由档案室更名为档案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档案室与档案馆在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而寿,档案室是“各组织(包括机关、团体、学校、工厂、企业、事业单位等)统一保存和管理本单位档案的内部机构,是整个机关的组成部分,属于单位管理和研究咨询性质的专业机构”。档案馆则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  相似文献   

11.
浅析立卷中文件保存价值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启 《档案学研究》1997,11(4):48-49
浅析立卷中文件保存价值的鉴定最近检查20多个立档单位的档案,发现归档文件保存价值和保管期限划分掌握过宽,将一些不该进入档案馆的文件转移到档案馆。一个立档单位形成的档案,应反映本单位的职能活动和历史面貌。在文书立卷时对文件的取舍和保存期限的划分,必须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所讲的档案鉴定与传统意义上的档案鉴定工作内容不尽相同,其目的不是确定档案的存毁,也不是对档案确定保管期限,而是对档案馆所存永久保管的档案进行价值鉴定,划分级次,以便更加合理地管理、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源。1999年5月5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永久保管档案分一、二、三级管理,分级的具体标准和管理办法由国家档案局制定”,  相似文献   

13.
《档案馆工作通则》规定:县级机关需要长期和永久保管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10年左右由县档案馆接收.这就是说,县级机关,永久、长期档案进馆,短期档案不进馆.为使应进馆档案顺利进馆,综合档案室档案的分类必须把进馆档案与非进馆档案区分开来.为此,文书档案的二级类目应按保管期限分类设置.  相似文献   

14.
《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这规定了会计档案的建立、保管、销毁等准则,从而将会计档案管理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如何规范与加强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呢?会计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在各项会计核算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考查利用价值的,按照一定规律和方法作为历史记录集中保存起来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告等专业文件材料,是记录和反映单位经济业务的重要史料和证…  相似文献   

15.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接收工作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于2003年联合下发的《福建省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暂行)》明确要求:“各级国家机关单位应适时将形成时间巳满5年的.属永久保管的电子档案移交至同级国家档案馆.进行集中保管。”按照文件要求.福建省档案馆应当在2008年开始接收省直各机关单位形成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  相似文献   

16.
会计档案在立卷单位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构成档案全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会计档案保管期限的确定 划分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是档案价值鉴定、销毁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根据特点分为永久、定期两种.(定期分为25年、15年、5年).如有特殊需要,可以适当延长保管期限.各种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从会计年度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 二、鉴定档案价值的原则 档案鉴定是对档案价值的评价和预测,是档案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档案的产生和存在不是孤立的,企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会计档案之间具有密切的有机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0003 李安《档案管理》1989年第5期一、档案馆接收“长期”档案的原因为:划分保管期限不准确;在利用“永久”档案的同时,往往要查阅“长期”档案;为了增加档案数量。二、  相似文献   

18.
国家档案局第8号令发布了《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以下简称新表),笔者将其与“国档发[1987]27号”(以下简称旧表)文件进行了对比学习,新旧表对照调整较大,保管期限由原来的“永久、长期、短期”改为现在的“永久、30年、10年”,永久部分不是简单的旧表中的“永久”对接到新表中的“永久”来,“长期、短期”也不能简单等同于“30年”和“10年”。新表篇幅更大,内容更多,如何才能掌握内容并熟记,以便整理档案以及指导工作,现将笔者的看法提出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综合档案馆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履行档案保管利用职能,具有显著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尤其是强烈的政治属性。它同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重要文化设施一样,反映出一个地方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馆功能定位也在不断拓展,从最早的仅仅作为档案保管的场所向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  相似文献   

20.
科技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本单位基本建设、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的、具有保存价值并按一定的归档制度为真实的历史记录保管起来包括图纸、照片、音像、文字材料等在内的文件材料。它是某个单位在科技生产活动中形成的逐步积累起来的技术文化财富,在本单位的各项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