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背景]我校地处三峡工程坝上库首第一县、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故乡——秭归,恰好本年度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是“弘扬屈原文化”,大小板报、广播电视营造出浓浓的屈原文化氛围,学生追忆屈原典故、缅怀屈原精神、学习屈原作品已蔚然成风。如何把屈原精神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呢?我想,学生均为三峡移民子弟,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血泪和艰辛,这不正是屈大夫精神在两千多年以后的具体体现吗?抓住这个机会我设计了一个作文题目:以“我是屈原的后代”为话题作文,表现秭归人民在移民搬迁中为大家舍小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  相似文献   

2.
一、自主探究。挖掘屈原的爱国精神。 1、读文章前,教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探究。①屈原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征?②传记中如何展示屈原的文学才华?③屈原一生的遭遇分哪几个阶段?如何概括?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3.
屈原故里游     
也许是多年来受伟大诗人屈原精神的感染,早就萌生了去屈原故里探幽访胜的夙愿. 7月的上旬我应亲友之约,乘兴作了一次三峡游,屈原故里秭归正处于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我们乘坐游轮过了白帝城就进入了两岸悬崖绝壁的三峡地段,出川以后,便在奔腾咆哮的江上经过巴东,不久就到了秭归.  相似文献   

4.
批评     
我们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谈他们心目中的屈原形象时,有如此一说,即”屈原不识时务,屈原之死,不得其所”。闭目沉思:这算不算“创新”?这是不是独到见解?为何成人阅读时没有这样的想法?对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屈原。他们还怎样看待自愿为变法而流血断头的谭嗣同?怎样看待拒绝元朝高官厚禄而绝不投降的文天祥?怎样看待置生死于度外而痛斥魏阉的左光斗?对历史人物的误读,这不是一个文学鉴赏的问题,也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问题,也不仅是学生对人物事迹的一知半解。对人物精神的不求甚解,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生观、价值观。[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必修五新选入的屈原的《渔父》,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一番备课之后.笔者在课堂上信心十足地按照预设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愉快地进行到教学的最后环节——形象探究.我设计的问题是“你认为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选择?”由于屈原“爱国、高洁、坚贞”的形象已是家喻户晓.原本预设学生会说出“执着、守节”之类的看法。但此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大声说:“屈原是个傻子,他的选择有点愚蠢。”  相似文献   

6.
三峡移民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新时期的新发展,是三峡库区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它是三峡库区人民在三峡移民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弘扬三峡移民精神能够实现文化共建共享,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对构建和谐移民新社区具有重要的理论作用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向来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的沉重在于,以应试为中心的作文教学的弊端已十分明显。作文教学存在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练习和评改的反复性、笼统性,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结构程式化、内容虚假化、语言成人化的现象。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寻找突破口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以为,培养创新能力是一条值得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弘扬三峡移民精神,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定共同理想和信念.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三峡移民精神,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一个不断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次习作的内容是:观察一件你最喜欢的衣服,把衣服的样子、颜色和你怎样喜欢等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比较具体,语句通顺。同一年级其他三个班先完成了这次习作,几位老师一致反映学生兴趣不高,写的内容空、少,千篇一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只为完成教学任务去强迫孩子们写作文,这也难怪学生烦作文,怕作文,我不能让我的学生再去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凑字。设计新型玻璃课文教学给了我启发,我何不让孩子们过一把服装设计师的瘾?于是就有了这次“篡改”教材的作文教学。一、激发设计服装的兴趣“随着科技的发展,生…  相似文献   

10.
在哈佛大学350年校庆上,有人问校长,哈佛最值得自豪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最值得哈佛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和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而是给予每位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这就是哈佛的成功之道。哈佛的成功之道能否为我所用呢?在设计《20年以后……》这篇想像作的指导课时,我就本着这个宗旨:给予学生发展的空间。在仅有20分钟的指导课上,为了拓宽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1.
前移民时期,三峡移民“迁得出”的目标早已实现;后移民时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则成为关键。语言是一种宝贵的、不可再生的社会文化经济资源。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问题对三峡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语言生态良好及语言和谐,将有助于改善三峡移民社区的社会环境、推动三峡移民社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三峡移民社区的社会融入与合作。为此,文章用量化和质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湖南衡阳地区为例,从语言生态基本面貌、语言生态问题成因、语言和谐优化策略三个方面考察了后移民时期三峡移民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问题。文章的考察及其结论,对三峡移民社区精准扶贫成果的巩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都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次作文要求学生写自己的一项小发明。教学前 ,我布置学生留意观察生活 ,平时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使用的物品有诸多的不便 ,让你烦心的是什么?假如你是爱迪生 ,你怎样改进它或是发明新的?鼓励学生留心生活、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教学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新产品用简笔画画出来。如一位学生设计的“背包伞”我相机指导 :师 :哟 ,你画得“背包伞”呀!你认为平常用的伞有什么不方便吗?生 :体积大 ,不便携带 ,又老忘带!师 :你新发明的“背包伞”较以往新在何处?生 :针对它的缺点 ,我设计的是一个能折叠成平面而且随时安装在任何衣服背后…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经济时代,各个领域都要创新: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于是,教育、科技、舆论界普遍关注到这一热点:如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转变观念、培养学生作文创新能力,便成了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新课题之一。一、素质教育重点鼓励创新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传统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一个新命题。它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开启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让每一个…  相似文献   

14.
关于作批改,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深思:“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作批改的方向。作批改的指导思想应该是:通过批改,调动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传统的作教学方法,是学生写,教师改,尽管教师为批改作忙得手忙脚乱,却收效甚微。那么,怎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八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李莹 《江西教育》2000,(1):35-35
一一题多中心,多角度思维。一题多中心是指同一题目,从不同的角度构思立意,促使学生在立意新颖上下功夫。1.设计问题,指导立意。大多数同学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欲望,而苦于“眼高手低”。教者根据文章的题目设计一系列典型性问题,诱导学生创造性的“立意”。如《一次运动会》我设计的问题是:(1)从烈日下的裁判员身上,你看到了什么精神?(敬业,奉献)(2)从夺冠同学的拼搏精神中,你明白了什么?(功夫不负有心人)(3)从接力赛跑中,你受到什么启发?(团结就是力量)(4)从跑在最后仍坚持到底的运动员身上,你悟到…  相似文献   

16.
英语周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可是,大部分学生存在害怕作文的心理。“言之无物”、“无病呻吟”是学生作文的通病。怎样才能使学生变“要我作文”为“我要作文”?在教学活动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想自己愿意想的,说自己愿意说的,写自己会写的,才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7.
屈原故里游     
也许是多年来受伟大诗人屈原精神的感染,早就萌生了去屈原故里探幽访胜的夙愿。7月的上旬我应亲友之约,乘兴作了一次三峡游,屈原故里秭归正处于长江三峡的巫峡和西陵峡之间。我们乘坐游轮过了白帝城就进入了两岸悬崖绝壁的三峡地段,出川以后,便在奔腾咆哮的江上经过巴东,不久就到了秭归。秭归是个依山临水的古城,当我们拾级而上到了县城,面对滔滔江水便觉这里的山、水格外壮丽瑰伟。难怪郭沫若就认为屈原诞生在这里就和壮丽的山河有关,他说:“屈原是诞生在巫峡临近的人,他的气魄的宏伟、端直而又娓婉,他的文辞的雄浑、奇特而又清丽,恐怕也是…  相似文献   

18.
快乐作文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培养学生自觉习作的习惯,实现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要求的有效途径。我们提倡“我手写我心”,就是让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去写作,让快乐作文成为师生共同难忘的精神享受。怎么样才能达到快乐作文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19.
现在,我们的语教学改革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作教学现状仍然不能令人满意,审视我们的作教学就不难发现,这种状况与我们教师施教不当有直接的关系。如让学生写不熟悉或感受不深的内容,导致学生作思路不畅,作应付了事,语言干瘪等情况。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治标要治本,我的方法就是疏导和引发,打开作思路,把作变成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使作训练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让他们能够按照言为心声,情动辞发的规律写作,最终达到提高作教学效果的目的。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方法就是训练学生从写日记开始,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师:这节作文课我们学习怎样观察。那“观察”是什么意思呢?生:“观察”就是用眼睛看。师:是吗?在十字路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红绿灯,那谁能告诉我这三色灯是怎样排列的?(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久才有人回答,几乎把几种排列顺序都猜遍了)师:(故作惊诧地)你们没看见过红绿灯吗?(全班摇头否认)刚才有的同学说“观察”就是看,但是红绿灯你们都看见过了,为什么说不出它们的排列顺序呢?看来,“看”不等同于观察。下面,我带你们到公园去实地观察一下吧!(学生兴致盎然,我带学生来到公园大门口)师:谁先来说说公园的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