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从运动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阐述运动中的能量代谢系统及有氧能力在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系统中的作用。对有氧能力在能量供应、能量物质恢复、乳酸清除、疲劳恢复等方面的作用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有氧能力是运动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在运动训练中,教练员一定要重视青少年和以无氧代谢为主项目运动员的有氧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孙波  林华 《体育科学》2002,22(2):72-72
柔道运动是以有氧供能为基础,以无氧供能为主的身体对抗性运动。在柔道训练中科学的安排负荷量,以刺激和诱导骨骼肌的能量代谢以及机体的适应变化,将直接关系到柔道运动的抗争能力和必胜信心。研究分析了在柔道训练中心受训的大学生、研究生不同训练负荷后的血乳酸,并在此基础上,对柔道训练不同手段的生理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体运动的直接能源来自ATP(三磷酸腺苷)。运动中所需的ATP 取决于人体能量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即取决于三种供能系统: ATP-CP系统,也就是非乳酸供能系统;无氧糖酵解系统,也就是乳酸供能系统;有氧供能系统。这三个供能系统并不是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 而是紧密相连,互相协调,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能量供应体系。无氧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乳酸要靠有氧代谢来清除,否则,机体就会由于乳酸的堆积,而引起酸中毒,这样就难以维持高强度的运动,也就是说速度耐力难以体现出来。同时,有氧代谢能力越强,运动员的机体恢复得越快,这种恢复不仅仅体现在运动后的恢复,而且还应该包括运动过程中的恢复。机体得到了恢复, 运动员才能承受更大的运动负荷刺激,而建立新的新陈代谢平衡,从而取得好成绩。人们已经认识到三个供能系统的作用,但是,对于这几个系统在训练过程中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有氧供能系统的重要作用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人体在激烈运动时,肌肉能量需求比安静时增加约120倍,为了满足运动时的能量需求,使得某些代谢过程在激烈运动时十分重要,甚至占支配地位,如200米跑,95%左右的能量来自无氧代谢。众所周知,人体组织细胞中包含有氧和无氧两个体系,包括三个、供能系统,即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系统)、无氧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这三个供能系统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联、互相协调、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能量供应体系。供能系统供能能力强弱,决定着运动水平的高低。因此,教练员在制订训练计划时首先应明确所训练的运动项目、专项中主要的供能系统,然后选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发展该系统的供能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女子摔跤运动员训练血乳酸、血尿素氮的分析,认为女子摔跤运动属于无氧、有氧代谢混合交替,以无氧代谢为主的运动项目。女子摔跤运动员血尿素氮安静值水平较高可能是其生化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速度耐力型项目供能特点及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速度耐力型项目的供能特点,以糖酵解供能力为主的运动项目,在运动时乳酸生成愈多,则糖酵解供能力愈强,愈利于保持速度耐力。提高运动成绩。提出了ATP-CP系统、糖酵角系统和有氧代谢能力等3个方面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7.
心肌摄取乳酸的多少与动脉乳酸浓度呈正相关。运动时,动脉乳酸浓度增加,心肌血流量增加,因而心肌摄取氧化乳酸增加;剧烈运动时,当血乳酸浓度大于3-4mM时,乳酸就可能成为心肌有氧代谢的重要产物。  相似文献   

8.
能量代谢的传统理论一直认为长距离速滑项目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我国速滑教练员多以此供能理论为依据,制定长距离速滑训练计划并实施训练。通过二年多大量的血乳酸日常监测发现,我国长距离速滑训练中运动员的血乳酸浓度多在2—6mmol/L之间,而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长距离速滑比赛后运动员的血乳酸峰值已超过了12mmol/L。这种训练和比赛中能量供给的差异使我国长距离项目运动成绩难以提高。因此,建议在长距离速滑训练中增加糖酵解供能和耐乳酸方面的训练内容。  相似文献   

9.
运动与心肌能量代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运动对心脏的生化效应,国内尚未见到专题评论,本文觅集了有关运动对心肌能量代谢效应的报道,现综述如下。一、心肌能量代谢特点心肌细胞的代谢以有氧氧化为主。在生理条件下所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游离脂肪酸,其次为乳酸、酮体、葡萄糖及甘油三酯,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认定,长距离速度滑冰属有氧代谢为主的项目。近年来国人采用血乳酸指标证实,该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很似径赛中的中长跑,即运动中血乳酸值相当高,从而为速滑运动的科学训练提供了突破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心脏的功能取决于高效率能量代谢。不同状态下(病理和生理),心脏能量代谢会发生变化。正常健康的心脏,脂肪酸是主要的底物;疾病的心脏,糖的利用可能更为有益;在运动状态下,乳酸代谢增加。运动诱导心肌肥大能量代谢正常,底物来自于脂肪代谢。特定的核受体转录因子和共激活剂调节与能量代谢底物选择发生变化相关基因的表达。但是涉及到运动益处的确切机制并不清楚,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述陈式太极拳老架的内容及其技术特点,从运动生物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了解传统陈氏太极拳老架的供能方式。分析结果表明: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供能方式主要为糖有氧代谢;陈太极拳老架二路的供能方式为糖有氧代谢、磷酸肌酸、糖酵解混合供能。  相似文献   

13.
优秀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8名优秀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各时段气体代谢、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进行测定分析,了解优秀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的水平与特征。结果发现:1.递增负荷运动中,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乳酸强度曲线拐点较低,但斜率较大,表现出无氧供能系统动员速度快的特点。2.不同距离主项对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需求存在差异。3.有氧代谢能力的优劣并不是影响专项成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肥胖男青年对两种强度有氧运动的生理代谢反应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两种强度有氧运动过程中机体能源物质动员的特点,为制定减肥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名无系统运动训练史的非继发性肥胖男青年进行40%和65%V。O2max强度有氧运动,监测运动过程中受试者HR、血压及RPE等生理指标和血清GLU、TG、FFA及GH等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40%V。O2max有氧运动过程中HR、收缩压、RPE及血清GLU水平显著低于(舒张压显著高于)65%V。O2max有氧运动;血清GH水平有降低趋势;血清TG、FFA水平显著高于65%V。O2max有氧运动。40%V。O2max有氧运动过程中,脂肪动员程度较大,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机体糖代谢加强,脂代谢减弱。结论:肥胖者宜采用40%V。O2max有氧运动进行减肥健身锻炼,不仅能更大程度地动员脂肪供能,而且相对不易疲劳,主观体力感觉也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后冠心病人进行定量负荷运动时有氧工作能力和心肌供氧的变化,以此为康复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方法:25名男性冠心病人参加了12周有氧多样化运动康复训练,训练前、后对他们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的生理和临床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1)反映冠脉血流和心肌耗氧量的指标RPP,康复训练前在跑台的V级负荷时已超过200,康复训练后增加幅度则有显著下降(P〈0.01);2)康复训练前受试者的血乳酸浓度(BL)在Ⅳ级运动负荷之后出现了突增(达到4.6mmol/L),而康复训练后他们运动中的BL增加平缓,始终保持较低水平;3)康复训练前在V级运动负荷时受试者的ST下降达到-0.9mm水平,这已接近心肌缺血的阈值,训练后心肌供血出现了明显的改善。结论:康复训练前冠心病人运动中反映运动系统缺氧的BL突增领先于心肌缺血阈值的到达;与康复训练前相比,康复训练后冠心病人在进行相同负荷运动时显示出有氧工作能力有所增强,心肌供氧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关于无氧阈机制的人体与动物实验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中体内的糖代谢由有氧氧化向糖酵解转变的机制问题,过去一直认为是缺氧造成的。近十年来,在运动生理学界有大量实验证明转变时体内并不缺氧,故引起对"无氧阈"概念准确性和转变机制的深入探讨。提出运动中有氧产能过程与当时耗能过程不匹配是代谢转变机制的原因;而丙酮酸转变成乳酸是为了防止其堆积对糖酵解产能过程的抑制作用,以保证其快速供能,与缺氧与否无关的理论假说。依据文献资料,抓住转变时生理生化的机理分析,从整体角度出发进行了人体与动物实验的对比研究,以证明该假说的信度和效度,为今后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心率、乳酸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志平  黄海  姜涛  叶鸣 《体育科学》2004,24(5):12-14
通过对普通女大学生训练过程中全程的心率跟踪及相关生化指标测试,探讨间歇性低氧训练对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间歇性低氧训练可以降低静息心率,使同级运动负荷时的心率下降,提高心搏储备;可降低同级运动负荷时的血乳酸,使乳酸阈水平提高;延长力竭负荷时间,有效提高有氧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讨论足球运动负荷特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足球运动能量代谢特征研究中存在的一些观点上的分歧。结合运动生理学关于间歇性冲刺跑的研究成果,经理论分析后认为:足球比赛的供能问题,高强度跑之间的间歇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足球比赛中,由于高强度跑间的间歇时间一般足够长,出现不完全恢复的几率比较低,大多数情况下ATP-CP能够在有限的间歇时间内得到充分的恢复。因此足球运动的供能特点应为有氧氧化系统供能和高能磷酸系统供能为主。无氧糖酵解供能的比例相对很小,该系统只是在比赛的个别时间段动员较多。  相似文献   

19.
从有氧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谈有氧健身运动处方的设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有氧运动的特点和有氧运动对人体物质能量代谢、心血管系统、肌肉耐力及体力三方面影响的分析,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阐述了有氧运动的原理,并进一步从运动形态、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度4个方面指出了设计有氧健身运动处方应符合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张立  阳善松 《体育学刊》2003,10(4):53-56
PALIER测试能够较好评定足球运动员的最大有氧能力。尼尔通作为外源性磷酸肌酸能有效提高最大有氧能力,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供给心肌及骨骼肌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和促进膜稳定作用及改善组织微循环等功效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