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位班主任老师,叫萧恩,大家都赞扬他教育艺术中的两面“镜子”. 第一面“镜子”是日记本,每个学生都有,主要用来照自己.萧老师认为,人都是爱自己的,但爱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有会爱和不会爱之别.写日记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发现短处,真正学会自尊、自爱和自觉.例如,在日记中,他发现有的学生对课间操不感兴趣.于是,在第二天课间操时,选择两个学生各拍下一张照片;一张动作准确,姿势优美;一张懒懒散散,下蹲运动象“鬼子投降”.让全班同学欣赏这两张照片,然后写日记,谈感想.那位做操不认真  相似文献   

2.
处于当今的信息社会,做老师的时时感到不会教学生。有的学生厌学;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差;有的学生因父母离异、家庭不幸,从小心理封闭,不愿吐真言;有的学生减负后在家里“承包”了一个电视机。怎么办?  相似文献   

3.
教学中常常发现不少该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地方,却被老师“抢”去了。此类情况,实在令人为之惋惜。因为从表面和眼前看,教师“抢”去的是学生某次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但从根本和长远看,教师“抢”去的却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权衡利害,这种“抢”法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与这种“抢”法相反的是太原十中韩柔老师的“五让法”:书本让学生读;创见让学生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其实“五让”也好,“十让”也好,可贵之处就在几个“让”字上。它同前面提及的“抢”字针锋相对;它击中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包揽一切的主要  相似文献   

4.
创新思维与学习语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 《江苏教育》2000,(4):23-24
怎样在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这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老师已经迈开了探索的步伐,但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商榷。如有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抓住课中的某个情节,引申开去,让学生尽情“发散”,结果是一“发”而不可收,虽然很热闹,可是课却读得嗑嗑巴巴,还有一些生字不认识,一些词语的意思不懂得。  相似文献   

5.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这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老师已经迈开了探索的步伐,但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商榷。如有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抓住课文中的某个情节,引申开去,让学生尽情“发散”,结果是一“发”而不可收,虽然很热闹,可是课文却读得嗑嗑巴巴,还有一些生字不认识。  相似文献   

6.
徐光 《教育文汇》2012,(8):22-22
我发现动辄生气、发火的老师最容易让学生“敬而远之”。有的老师像背只“气罐子”,无论遇到什么不顺眼的事,就朝学生发火。久而久之,不少学生看到这样的老师就会绕道躲避。  相似文献   

7.
自能学习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学段不同,对象不同,自学能力的培养亦应不同.小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是走向自学的必要前提与重要准备. 这三年来,我们以习作量规的开发与实施为载体,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以提高习作质量,获得习作经验. 一、明晰结果,建立适合不同年段的"健康体检"标准 我们的学生天天学语文,不等于就会学语文;我们的学生成绩不错,但不意味着就能从中获得快乐.影响学生学习成就感的最大障碍恐怕是主体性的丧失——老师让学什么就学什么,老师说怎么学就怎么学,甚至逼仄到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答案是什么就是什么.这样的学习,犹如瞎子摸象,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因此,学习方向不清、学习目标不明,乃是学习最大的问题;有的方可放矢,目标才能引领学习.  相似文献   

8.
上学不穿校服。在德国的小学校园里,孩子们穿的是五颜六色。学校从不要求学生穿校服上学,也根本没订过统一的校服。目的是为了体现“个性化”发展,让孩子从小就养成“个性”、发挥“个性”。  相似文献   

9.
“给我一杯减肥水,让我一天不伤悲……”一阵浑厚的歌声由远至近。不用说,一定是“张郎”又在吐露心声了。此“张郎”非彼“蟑螂”也,他是我们肥肥的张老师。“郎”是古代的一种官名,把它加在张老师的后面,就得来了这个雅号。  相似文献   

10.
养一条金鱼     
瑞典的小学课上,老师会让每位学生买一条金鱼,然后带回家养。每天老师会问孩子们: “你们的金鱼快乐吗?”老师告诉孩子,每条金鱼都有寿命,如果它快乐可以活得很长。如何让金鱼快乐呢?老师说:“每天给金鱼换水,给它吃不多也不少的食物。还有在玻璃盆里放入水草,让它觉得自己生活在江湖里,最好还有一条小鱼陪伴它,  相似文献   

11.
“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教学设计张孝端,汤莉萍小学《自然》第二册“水域的污染和保护”一课,是通过指导学习认识水域污染的原因及危害,使学生从小就懂得要自觉保护“水”这个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使它不受污染。可是实际情况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对这一课题的认识比...  相似文献   

12.
现在老师重视的学生大都是冒尖的“两头”,而夹在“两头”之间的很大一部分“中间层次”学生,学习平平,能力一般,没有出众的表现,但也不会给老师添乱,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外国教育工作者把这类在集体中不受关注的学生称为“灰色学生”。其实,那些平平常常、不声不响的学生也是需要关心、重视的一群。他们处于“中间层次”,可他们并不属于“灰色”!有的孩子成绩不算优秀,但动手能力强;有的生就一副热心肠,助人为乐,关心集体;有的善良懂事,同情弱者,孝顺父母。他们也许还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需要老师去发现,去挖掘他们身上的“亮色”。  相似文献   

13.
学生打的“小报告”,老师首先应该重视。因为“小报告”可能涉及到“大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上街去网吧玩电子游戏或聊天。有的学生抄袭同学的作业或花钱请同学写作业.有的学生在教室或寝室偷拿别人的东西等等。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引起老师的足够重视.如果不及时进行批评教育.不仅会打击打“小报告”的同学给老师反映情况的积极性,而且还会使犯错误的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向着不良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其后果不言而喻。只有把学生不好的苗头、不良的倾向扼杀于摇篮中。才有利于良好学风和班风的形成,才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正>“这节课让学生置身诗境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感悟诗歌意境,体会情景交融的创作手法,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张老师让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深刻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极大地感染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他还通过多层次拓展,让学生体会到了诗意人生,懂得了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这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少老师已经迈开了探索的步伐,但也有一些做法值得商榷。如有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抓住课文中的某个情节,引申开去,让学生尽情“发散”,结果是一“发”而不可收,虽然很热闹,可是课文却读得嗑嗑巴巴,还有一些生字不认识。  相似文献   

16.
自然课上,让学生独立进行“探究”是很重要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精心地准备“有结构的材料”,而不是在课堂上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有的老师不放心,事先把观察实验的步骤分得很细很细,全班学生亦步亦趋跟着老师做,看起来孩子们动了手,实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在一些地区的中学语文老师中,流行着一种很不健康的口头禅,说什么批改作文是“无效劳动”,或者说是“徒劳无功”等等。他们认为对于学生的每一次作文,老师虽然辛辛苦苦地批改了,但发回给学生后,有几个学生能够认真地去阅读呢?又有几个学生能很细心地去领会老师批改过的语句呢?尤其是一些作文水平不高的学生,他们看见自己的作文成绩是六十分,或者是六十分以下,便干脆不看,把它塞进书包里便算了:有的甚至马上把它撕掉了。这样老师虽然辛辛苦苦地批改了,这岂不是“无效劳动”吗?还有的说,老师  相似文献   

18.
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作业中都错用“末”和“未”。我采用让学生多次读、写的方法来使他们牢记,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他们当时是记住了,但下一次的作业中又分不清了。我决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区别这两个字。在一节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末”和“未”,接着说:“同学们,这对双胞胎长得太像了,我总是分不清它们,下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帮老师辨别一下它们。”这下课堂可热闹极了,学生有的冥思苦想,有的小声讨论,有的指手画脚。终于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是这样记的:‘周末短,未来长’。”我请他解释。“老师,‘末’下面一横短,我就…  相似文献   

19.
一、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有趣的石头》一课中,让学生做“石灰岩滴上盐酸会发现冒泡现象”的实验。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块石头,在表面滴上盐酸不冒泡,而把它敲开后在断面上滴盐酸却起泡了,这是怎么回事?”突如其来的问题把老师问住了,老师只说:“你的发现很独特,有的岩石成分很复杂,确实很难观察。”就搪塞过去了。其实学生所提的问题很有价值。石灰岩的表层经过风化形成了变质层,所以滴上盐酸不冒泡。敲开后的断面才是石灰岩的本质,因此冒泡。这难道不应该引导学生继续研究吗?可以先让学生猜想“它到底是不是石灰岩?”进而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为了不教而教!”数学老师们更应该理解它的深刻含义,即课堂中老师站上讲台的时间很少,讲台几乎被学生“占领”。老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数学问题情境,特别愿意留给学生自己出现错误的刺激,老师适当地把时间“让”给学生;适时地把讲台“让”给学生;适度地把纠错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在相互争论、相互激荡中得以提高,得到增强。其间老师每一句话都很精练、每一个问题的设计却恰到好处,每一个板书都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老师常常在远离讲台的地方,让学生展开一场场思维的碰撞、思辨的表述,经反复玩味之后再与学生或剖析或探讨或教学生成。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有认知参与其中,是活的知识,是智慧!渐渐地,以达到“不教”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