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道”是具有本原和本体意义的哲学范畴,对中国古代美学有巨大影响。道不是一家一派之道,而是一种以儒、道二家为主,究天人之际的化精神,所以道并不是一个美学范畴。但是,对老庄之道的体道方式虚静,对孔孟之道的追求方式中和都是重要的美学范畴。加之“心”“气”两个具有本体意义范畴的综合影响,中国古代美学的独特性,美学范畴的独特性就凸现了出来。道对心、气又可以容纳和涵盖,所以,道虽不是美学范畴,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哲学门径。从道的起点出发,本对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大概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老子》一书的主要思想出自春秋末期的老聃.自古至今,注解和论述《老子》之作数以百计,但都见仁见智.分歧和争论主要就在“无”字上.本文对老子哲学的“无”,谈些粗浅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一、“无”是老子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哲学是对世界总的认识.它通过思维的范畴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随社会实践的发展由浅入深.思维的范畴,也由贫乏而逐渐丰富.《老子》是我国哲学史上的第一本哲学专著.它和世界上其他古代哲学一样,属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它的思维范畴还是很贫乏的.老子是通过哪些基本范畴来把握世界的呢?许多研究者认为,“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  相似文献   

3.
《老子》一书中“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两命题,不仅仅是老子辩证法的体现,而且蕴含了颇有深意的美学韵味。本文从释义的角度出发,分别探寻了“音”“声”及“大音希声”在《老子》中的本意,进而剖析了“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单调的、无节奏的是“声”,复杂的、有节奏的是“音”0“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即不是单调的声音。“音声相和”和“大音希声”这两个命题构成了老子音乐美学的思想。老子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加以集中地阐述,对后世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道”为中心范畴的老子哲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之深,表现在中国古典美学的体系、表达方式、感知方式等几个方面,同时美学重要的范畴也多源于老子哲学。  相似文献   

5.
孙莉莉 《现代语文》2006,(8):107-108
一、老子美学思想的要点 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是老子美学。“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玄鉴”’、“自然”等等老子提出的一系列范畴,对于中国古典美学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中国古典美学关于审美客体、审美关系、艺术创造和艺术生命的一系列特殊看法,关于“澄怀味象”(“澄怀观道”)的理论,关于“气韵生动”的理论,关于“境生于象外”的理论,关于“虚实结合”的原则,关于“味”和“妙”的理论等等,它们的思想发源地,都是老子的哲学和美学。  相似文献   

6.
老子《道德经》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其哲学精义可用八大命题加以概括:一、设“大”“道”以论本体;二、标“道”“德”以阐规律;三、举阴阳函盖矛盾;四、以“反动”概括极则;五、称柔弱能胜刚强;六、辨功用兼顾有无;七、重玄览而轻感知;八、为无为而无不治。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老子思想即应用于治国理政、古代科技、医道养生、用兵之道诸方面,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哲学有个著名的命题———言意之辨。中国哲人们为了解决言意问题,做了另外一种尝试,提出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象”的范畴,从而确立了“立象以尽意”的传统,形成了一种崇尚借助于具体的形象符号,启发人们把握抽象意义的传统思维方式———取象思维方式。中国美学的传统重在“家”,古人通过感性形象把握意义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比兴思维”是中国古代取象思维在古代诗歌创作中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8.
先秦哲学史上,老子从其道论出发,推崇“淡乎其无味”,提倡“朴”的美学境界庄子承续老子的哲学思考,也崇尚自然质朴的审美趣味。从美学观上考察,“朴”的美学要求就是平淡自然,简单真切,罢黜一切不必要的铺陈、藻饰、雕琢这种“朴”的思想凭藉禅宗的自然玄远的思想为桥梁,与古典艺术创作相接触,最终形成了中国艺术“大巧若拙,寓华于朴”的含蓄传统,成为我国古典美学范畴之一。  相似文献   

9.
“道”是《老子》中的核心范畴,老子正是通过这一范畴,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然而,老子创造出具有哲学形上意义的道的概念,并不是凭空的臆造,而是有其客观的条件及其内在根据的,也就是说,老子的道的提出,正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从字源上看,“道”有能够上升、抽象为哲学范畴的内在根据;其次从神话、宗教角度审视,“道”的观念取代“天”的观念有其必然性;最后从探求世界统一原理角度来看,作为统摄宇宙和人生的最高本源或本体概念的“道”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基础,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方法,希望通过返璞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一书对我国古代美学与文艺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挖掘和整理这份美学遗产不仅对理解我国古代美学思想和文艺现象有着极大帮助,而且对建构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美学和文艺学体系也颇有裨益。因此,我不揣浅陋,尝试强说,以就教于大方之家。一、“道常无名”与“大音希声”老子哲学的核心是“道”,“道”的最要妙处在于“无”与“常”。依照司马迁的说法,《老子》一书是老子离衰周至关,迫于关令尹请求不得已而写成。因此《道经》开篇就郑重宣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1  相似文献   

12.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没有意志,没有具体属性,作为万物始基的恍惚不清的真实存在。老子“道”范畴最重要的哲学意义在于:他第一次以普通存在物作为世界的始基,这反映了先秦时期人类抽象思维的深化,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是一个贡献。老子以玄妙的道哲学解说社会政治现实,提出了一系列颇为独特的伦理和治世思想。  相似文献   

13.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势;"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美学是在以“道”为美这一思想核心之上建构起来的一个美学体系。本体层次上的道在经验现象界则表现为“无”,即无言之美,无声之美,无色之美。以主体空诸一切的“无”去认识对象道的“无”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妙”,因而,老子的这一美学体系包含了道为美、无为美、妙为美这三重内涵。老子美学揭示了审美的本质并开辟了人本主义美学的先河,具有很强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问题”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结合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对世界本原的界定,指出老子“道”的深刻含义是关于宇宙存在的根据,另一方面,分析老子对“道”的“本体论(ontology)的设定,指出“道”的理解对于把握老子哲学方向、哲学立场以及《老子》哲学体系的性质和老子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具有形而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孙华玮 《现代语文》2007,(3):122-123
中国传统化认为,自然界具有着无限的生命意义,它不仅是一切生命之源,而且是人类价值之源。不仅是人类安身立命之所在,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的学理论家大都推崇艺术的自然本色美。老子以“道”为最高的哲学美学范畴,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命题。《周易》亦云:“夫大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些字都是对“小包”的卅美特性的描述。继老子开启的“自然本色”论之后,汉代的《淮南子·说林训》也提出了“白玉不琢,美珠不”的美学主张;唐代皎然把“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视为诗歌六种“至境”的两种;司空图则把“冲淡”“自然”列为诗歌二十四种品格的两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一个独特的文化哲学视角,重新审视老子的哲学美学思想,并透过老子其人其书之谜,看老子哲学诗学所蕴含的巨大思想对话空间。文章分别讨论了学术史上对老子与《道德经》“疑古”、“信古”和“释古”的问题,揭示了老于哲学本体论与宇宙论精神、认识论与辩证论智慧、人生论与政治论理想,以及语言论与审美论意趣,并进而阐释了老子智慧在当代社会的警世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韵”最主要的特征是一种富含音乐精神的生命舞动。虽然“气”的生命论哲学涵义赋予“韵”以形而上的意义,但这一范畴的形成,离不开具体的美学实践。在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的发展中,“韵”的生命特质得以突显,并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老子》书中的五处“自然”作了辨析。的其内涵、外延的发展演变作了探索,又对毛子哲学中“自然”与“势”。“无为”“道’等概念范畴之间逻辑关系作了考察;从而证明:老子所谓“自然”是指具体事物自生自成自律自足的功能;古今学者把“自然”当作“道”的“自性”是对老子“道”论的误解。并说明:老子的“自然”论是老子“道”论的基石。对“自然”的误解势必导致对老子“道”论的其它种种误解。只有消除这些误解。才能准确深入地认识老子哲学的理论蕴含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