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众心理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所谓“从众”,就是多数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怎么做,多数人怎么认为,自己也怎么认为。 从众心理在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形成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作用具有两重性。一是由于这种心理是在人们缺乏独立判断能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因而有很大的盲目性。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一些人很容易盲从某些错误的东西,若任其自由发展,可能带来消极的社会危害。二是从众心理又具有在特定范围内企求一致和协调的特征,在良好的外  相似文献   

2.
在班级学生群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当聂旋风的围棋争夺屡传捷报时,课余下围棋的活动便立刻风靡一时;当班里冒出来一个集邮迷以后,一大批学生的书包里也跟着悄悄地新添了一本精美的集邮册;开学之初如有两三个调皮鬼好给别人取别名,那么不出一星期,全班同学几乎人人都少不了一个喧宾夺主的雅号,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个人由于真实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识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或“遵从”,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赶时尚,随大流。这种“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表现十分普遍。从众有积极、消极之分。积极的从众,可  相似文献   

3.
“从众”是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 ,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 ,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在一个班集体中 ,如果“众”所反映的内容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则这个集体会是一个团结奋进的战斗集体。因而 ,“从众”心理对班集体的建设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众”心理的形成“从众”心理的形成主要是与人的经验有关。即在大多数情况下 ,多数人的意见一般比较正确。另一个原因是 ,个别不愿被人们称为“不合群”的人 ,不愿让人另眼相待 ,或惹人注目而丢面子。“从众”…  相似文献   

4.
从众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几个人站在街上仰面张望,结果引来许多人停步也跟着张望。这就是从众现象。用心理学解释: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影响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现象。人们常说的“随大流”就是典型的从众现象。怎样认识和利用从众心理的作用呢?  相似文献   

5.
选择     
某节数学课上,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选择题给大家做。一两个人说:“选A。”三四个人说:“选C。”大部分人说:“选B。”四五个人说:“选D。”“到底选哪个?”老师问。选“B”的声音最大,淹没了其他选择。选“A”和“C”的都“投降”了,只有选“D”的同学还不甘示弱:“D对!”这时,老师发了话:“选‘B’的同学请举手。”教室里举起的一双双手仿佛成了小树林,还有几只手在犹豫不决。有些同学不约而同地向四周看了看,见班上的许多数学尖子都举了手,自己也跟着举起了手。老师微笑着点点头。42“选D的同学请举手。”顿时,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都…  相似文献   

6.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极其常见,特别是高中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思想还不成熟,也最易从众。因此,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克服和避免在多数情况下可能出现的从众副作用,对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培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每个人的行为总会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这种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在行为科学上称为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出现在各类人群中,但在初中学生中更为常见。因此,结合初中学生的从众行为,德育应突出三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对而言)一致的现象。职高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限制,思想还不成熟,最易从众。因此,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克服和避免“从众”的负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建成 《学习之友》2010,(11):55-55
生活中人们强调“慎独”比较多,其实“慎众”亦不可缺。不注意“慎众”,同样会犯错误。对于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常常别人怎样评价,自己也跟着怎样评价;别人怎样去做,自己也跟着去做。这种心理现象就叫“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10.
在学校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问学生:“这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学生们齐声回答:“明白了”.真的都明白了吗?不一定,可能有一部分学生顺了大流.这种顺大流的现象就是“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所谓“从众心理”就是一种顺从多数人意愿的心理活动,它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阶层之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学生中。此种心理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一说起学校教育中的暴力,我们就会联想到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或“变相体罚”:打手心、扯耳朵、揍屁股、刮脸皮、抄课文、罚站。其实在教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体罚”,这就是“心灵施暴”。“心灵施暴”一词比起“体罚”来,人们可能陌生得多,不过对“心灵施暴”的现象却不陌生。在校园里,我们会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现象:某位老师对某个学生说:你怎么又打人了,我看你是改不掉这坏毛病了,跟小流氓没有什么两样;以后上课时手不准乱动,再乱动就把你的手剁掉;这次考试又是你拖了我们班的后腿,真丢人。有的老师在评价某个学生的时候会…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社会中,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父母们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社会给年轻一代提供的深造、就业机会是有限的,这就给了父母们一种无形的压力。为了不使自己的孩子成为未来社会的“二等公民”,家长们对培养天才、神童的早期教育趋之若鹜。这反映了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儿童家庭教育中的从众现象,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社会心理学认为,从众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社会  相似文献   

13.
在课堂问答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如果接连有几个同学回答错了教师的提问,而答案又几乎是差不多时,以后站起来的学生就会重复这个错误的答案.这就是受一种从众心理的驱使,造成的思维定向.从众心理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活动,因此,从众行为也就成了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学生来说,年级越低,从众行为越明显.学生产生这种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是因为受别人的影响和群体心理的感染而造成的.他们听到多数人的倾向意见后不自觉地把多数人的认识作为自己的认识,把自己与多数人同一起来,以多数人的意见为意见.固然,从众心理也有两重性,在一个具有良好风气的集体里,从众心理将驱使集体的成员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在课堂问答中出现的诸如上面讲的那种现象却是有害无益的.它会使学生  相似文献   

14.
一、炒豆子:两人面对面站好,两手五指分别插入对方两手的五指拉好。游戏开始,两人边摆动双手边念儿歌:“炒黄豆,炒黄豆,炒好黄豆炒蚕豆。”念好儿歌,双方两手仍拉住不放松,一对手(如甲左手与乙右手)举起,从两人头上翻过到另一侧,另一对手从两人腰间换  相似文献   

15.
很多教师都遇到过这么一种现象:当老师提问时,要么教室里鸦雀无声,静得出奇;要么当一个学生说“对”时,众同学也不管正确与否,本人理解与否,一哄而起:“对——”;要么无一人举手回答,要么齐齐崭崭,立手如林。这种现象,姑名之为“从众反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从众反应”是一种屈服于众人压力的心理表现。因为少年儿童爱表现自己,一旦别人有“反应”,自己便赶紧随众附和,因而有时并未感受到这种压力。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青少年学生一些令人费解的划一行为现象。比如一些同龄人忽然都穿上一色的鞋,理一式的发型,追求一式的穿着等,以致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规范,无形中制约着许多学生的行为。有的学生明知一些事情不对,也要跟大家一样去做。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从众心理和行为。所谓从众心理和行为,是指个体在团体中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其团体的影响,而在感知、判断及行为上,表现出与团体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社会从众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暗示心理现象,也就是说,他人的行为或行为结果,能够很迅速地引起某一个人不加分析与批判地接受与模仿。从众行为在团体中  相似文献   

17.
所谓从众,是由于真实 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据有关资料表明,约有30%的成年被试者作出从众的反应。生理上、心理上发育还不够成熟的初中生中这种现象就更普遍的存在了。从主观方面看,主要有以下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8.
“从众心理”与创造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多角度观察,小学生的从众心理较为普遍,表现在: 行为上的从众心理。如:由于许多学生在助人为乐做好事,于是有的同学也学着人家想着法子去找好事做。 生活中的从众心理。如:中秋节到了,不少孩子打算晚上恭请“月亮婆婆”,有的同学也吵着要父母为他筹备物品,学习别人的做法。 语言上的从众心理。如:跟着人家学说时髦的话语。 审美观念上的从众心理。如:女同学中好多人头上扎了红蝴蝶结,有的同学很快就模仿着做。 学习上的从众心理。如:当讨论一道数学题的解题方法时,同学们已得出了一个结论,而自己还有另外的解法,却不想再表述,去附和大多数人的意见。 从众心理是一种顺从型的心理倾向,也可以说是  相似文献   

19.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或个人的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中极其常见,特别是高中生,由于知识和阅历的限制,思想还不成熟,也最易从众。  相似文献   

20.
“坠”出的伟大《生命桥》中有这样一句:“老羚羊笔直地坠入山涧。”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话,想一想,“坠”是什么意思?生“:掉”的意思。生“:落”的意思。师:(举起一张纸条,手一松,纸条轻轻飘落)是这样落吗?生:不对,应该是“笔直”地坠下来的。生:老羚羊不会那么轻,有重量的。师:(举起一支粉笔,手一松,粉笔从空中笔直地落了下来)老羚羊是这样坠入山涧的吗?生:老羚羊坠下去要比这样重得多。因为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蹬了一下,所以老羚羊应该是重重地摔下去的。师:(一只手举起一支粉笔,另一只手重重地一拍粉笔坠了下去,摔成了很多段,然后沉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