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牍通论>是民国初年徐望之先生撰写的一部文书学著作.徐望之,吴兴人(今浙江湖州),生卒年不详.其父徐赓陛,字次舟,在清末是个有名的人物.在广东任县令时以善断案著称,人称"徐青天",后来人了李鸿章的幕府,随李到了北京.  相似文献   

2.
这次会议的主旨是研究近百年编辑出版史,也是研究中国出版业的近现代化问题.我认为这是有远见卓识的决策. 1999年南京编辑出版史研讨会前,我写了三万多字的<试论清末至民国前期的安徽出版业的历史地位>,后连载在<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3-7期上.本想结合这次会议再写写百年安徽出版史,但未能完成,这一方面是因为我承担了一项安徽省政府的文化工程,--<徽州文化大全>中的<徽州刻书>分册,抽不出工夫;另一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我去年发表的文章里大部分已讲过了.因此,我这次上报的论文题目是<徽州存世谱牒及其开发利用>,里面也讲到了一些有关的出版问题.  相似文献   

3.
金文明 《出版参考》2004,(35):20-21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笔墨祭>中提到清末民初反对白话文的古文家林纾(字琴南)时写道:  相似文献   

4.
<正>该证书左右长约38厘米,上下宽约29厘米,采用纸质材料印制而成。底色粉红,以彩凤、牡丹、菊花等图案围合成边框。在证书上部中央,采用国旗颜色的五个圆圈内印有红囍字。在喜字两旁是两面伪满洲国国旗。旗帜上方各有一只彩凤。在边框的四角印有结、婚、证、书四个字。  相似文献   

5.
据笔者粗略统计,<新华字典>(第10版)将<简化字总表>(1986年重新发表,以下简称<总表>)中的两个繁体字、<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下简称<一异表>)中的23个异体字视为规范汉字,立为字头.这一调整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本文拟以这25个字为例,比较<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辞海>(彩图第6版)三部通行字词典对这25个字处理的异同,谈谈字词典标准对政府标准的修订调整给社会语言文字应用带来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发行是报刊的命脉.清末是中国新闻出版法制建设的起始期.其关涉报刊发行的法律包括<大清印刷物件专律>、<大清报律>和<钦定报律>三部法律,规范报刊发行的管理机构、运行办法和违法处罚.以法律规制报刊发行业,是20世纪初中国政治民主和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一个进步.  相似文献   

7.
<正>佟兆元(1881—1948),字得一,辽宁抚顺人。1907年毕业于奉天两级师范理科,清末举人。民国初年曾任县劝学所所长、奉天农林学校教务长、奉天省第一届省议会议长、奉天都督府教育顾问、巡按使署政治顾问;1921年,受张作霖之命,创办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8.
引言 骆寒超先生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因钟爱诗歌,以艾青为研究对象,写下近20万字的毕业论文.然而乌云骤合,艾青成右,骆先生亦涉艾染祸,成为人民的敌人--右派,20万字艾青研究亦作为罪证被付之一炬.1979年复出后,骆先生主攻诗学,已出版<艾青论>、<中国现代诗歌论>、<新诗创作论>、<骆寒超诗论集>.这本翰墨犹香的<新诗主潮论>,作为<新诗创作论>的姊妹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收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书>系列,1999年1月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9.
翻阅2001年第4期<书屋>杂志,被目录中一篇人物访谈所吸引.该文标题是<关于<杜高档案>的问答>.并不是标题中涉及"档案"两个字而被吸引.说实话,这些年从社会媒体中读到这两个字早已不足为奇,"红色档案"、"兰色档案"、"解密档案",似乎这两个字有神奇的揭秘功效,可以替代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调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篇文章引起笔者关注的是作者李辉.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月6日,北海市清除银滩公园的最后三幢建筑物并将向世人免费开放,我和<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的两位记者一起被邀前去采访.后来<人民日报>发了300多字的简讯<北海银滩回归自然>,<经济日报>发了500多字的消息<北海:还银滩本来面目>,我在<光明日报>发了2000字的报道<北海还滩于大海的思考>(经<光明日报>广西记者站刘昆站长修改).我的这篇报道被报社评为好稿,北海市有关领导也认为有深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采写中逆向思维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清末学人孙楷(1870~1901),字汉王旬,湖南湘潭人.他勤研历史档案,写成二十六卷<秦会要>,对学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清末,风雨如晦,鸡鸣不己.这个时代,湖南产生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郭嵩焘等袖里乾坤的政坛巨擘;思想文化也极为活跃,俨然领袖全国.孙楷承湖湘"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潜心有秦一代档案文献,意欲写出一部振奋民族精神的专著,拯救神洲的陆沉.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是中国过渡时期的典型人物,中国走上现代的发展道路,建设现代的立宪政治、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是他的一生的奋斗目标.他的政治思想时激时缓,文化亦中亦西,力求学贯中西;在学术上,亦新亦旧,力求新旧贯通.梁启超是清末民初风云世界中的一颗璀璨的巨星.纵观梁启超的一生的活动,从一开始就与报刊密切相关.他从1895年编辑<万国公报>起,至1920年欧游回国主编<改造>杂志后正式脱离新闻界止,"报馆生涯"先后达27年之久.梁启超在清末民初的巨大影响也是通过报刊传播开来的.因此对梁启超的评价,笔者将其定位在宣传家.作为一位宣传家,梁启超的巨大成功,最有影响力的宣传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到1903年间,他在日本从事报刊活动这段时间.梁启超在此期间先后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从报>、<新小说>三大报刊.这三大报刊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的青年.  相似文献   

13.
吴獬,字凤孙,号子长,榜名獬,湖南临湘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是清末民初杰出的教育家、文学家、民俗学家,也是一位丰才博学的才子.他自幼聪颖异常,读书过目少忘.四岁时,其祖父吴凤山头次见他便喜曰:“真吾孙也!”因以“凤孙”字之.10岁时,诸经已熟诵,16岁即写得一手好文章.当时颇有才名的刑部官员王子寿见其诗文,惊叹曰:“奇才也,异日当以文章显.”  相似文献   

14.
大型辞书向图文并茂、赏心悦目的彩图本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辞书编纂工作的必然趋势. <辞海>是一部以字带词、具有语文词典和百科词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全书收词1 2万余条,其中语词条目近4万条、百科条目8万余条,字数达1700万字.从1936年版的旧<辞海>到解放后1979年版和1989年版的<辞海>,均采用白纸黑字线描图的传统出版形式.20世纪90年代中叶,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迎接21世纪的到来,辞海编辑委员会决定对<辞海>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编辑出版<辞海>(1999年版)彩图本.  相似文献   

15.
在百孔千疮的旧中国,湖北省某农村一个破落知识分子家里还保存着一个书柜,书柜里保存着残缺不全的一些古典书籍,有<大学>、<中庸>等教科书,有<三国演义>、<镜花缘>等小说.一个对人生尚处混沌状态的少年视这个书柜为珍宝,每日盘点着.他刚刚在私塾里受过启蒙教育,读过<三字经>、<千字文>、<学而>(<论语上>),阅读那些大部头的书籍对于他是多么困难.他以逢人"问字"为途径,硬啃着那些骨头,毕竟所得不多.但是"求书若渴"这条根却埋在他的心底.后来,村里一直流传着这个少年"问字"的故事,成为乡下的一种美谈,也成为教育青少年爱书、读书的范例.  相似文献   

16.
章士钊,作为一位中国新闻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一生经历了清朝、国民政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从清末的<苏报>主笔到联合创办<国民日日报>,从主持<民立报>笔政到负气别组<独立周报>再到独立创办<甲寅>月刊、周刊,章士钊,这个名字注定要被载入新闻史册.  相似文献   

17.
晚上睡得早些,早晨就起得早些,想多补些觉都不容易,只好阅读一些手边的文字,于是就拣到了<编辑之友>增刊上的几篇文章.其中一篇叫做<板凳字坐十年冷,文章不著一字空>,是刘光裕、汪家熔、陈静几位学者围绕章宏伟先生新近出版的<故宫问学>而展开的议论.此书刚刚入围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奖.  相似文献   

18.
<汉语拼音方案>是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58年批准颁行的,至今已有50周年了,今年也是最早用罗马字给汉字拼音的<西字奇迹>在我国问世402周年.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1893-1988)先生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出生地为北京.梁氏原为元代宗室贴木尔的后裔,属"世代诗礼仕宦"之家.梁漱溟一生历经清末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时期,可谓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见证人.梁漱溟一生著作等身,主要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乡村建设理论>(1936)、<中国文化要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0)等,梁先生思想博大精深,学术颇有建树,对我国学术界影响深远,被世人称为"中国最后的儒家".梁先生且虔诚信佛,自称他一生所忙碌的事业,都是以出世者悲天悯人的心肠,从事入世工作.他积极开展了许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活动,本文仅取部分事件加以述评.  相似文献   

20.
近日,我收到今年第5期<新闻三昧>,阅读中发现一篇<懒人当不了通讯员>的文章.竟然与我5年前发表在<湖北日报>(2004年10月7日第10版)上的文章同题,仔细对照原文,除了署名"陈连华"以及文末"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外,几乎没有一个字是陈连华的.如此笨拙地一字不落地全文抄袭,实属罕见,让我非常震惊.下午我便给北京<新闻三昧>编辑部打电话,举报了陈的抄袭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