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们不妨做一实验,用脚跟先着地的方式进行跑步,那你一定会根难跑快.并感到较容易疲劳。跑的时间稍长,还会觉得脚跟痛,严重时还会震动脑袋,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从人体的形态结构看,脚弓的结构得像拱形的桥,能够承受较大的压力,并有良好的弹性。人们进行跑步时,...  相似文献   

2.
<正> 在背越式跳高助跑中,大多数常见错误出现在助跑步的动作结构上,它们与自然跑的动作不同,典型的错误有:——脚落地时过于放松而缺乏弹性;——以整个脚掌先着地;——以脚跟先着地;——落地后整个脚掌向前滚动不够。  相似文献   

3.
笔者参加了几所中学田径运动会的裁判工作,看到很多参加短跑比赛的学生,用脚跟先着地跑或全脚掌着地跑。显然,这种跑时脚着地的方法是不正确的。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在教跑的教材过程中,应该强调让学生学会前脚掌着地跑。大家知道,根据牛顿定律,跑步脚着地时,对地面产生一定的作用力,而地面对人体也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由于跑时脚的着地点是在身体重心投影的前面,因此这种反作用力的水平分力对跑速会起阻力作用。另外,这种反作用力还会使下肢、内脏、胸部等受到一定的震动。因此,进行短跑时,应该采用正确的脚着地方…  相似文献   

4.
跑动是人体内力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跑动中,脚与地面接触是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唯一机会,所以脚与地面的接触方式至关重要。运用文献资料、图像解析、个案研究等方法对短跑途中跑前脚掌着地、全脚掌着地、"信用卡"着地(着地瞬间脚踝压紧,脚跟与地面只有一张信用卡的距离)三种不同着地技术的运动学比较分析得出,"信用卡"着地技术缓冲时间短,支撑时间最少;着地角最大,速度的损失最小,离地角最小,重心向前性较好;前支撑阶段,有利于减少质心速度损失,后支撑阶段,加速效果最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短跑着地技术。  相似文献   

5.
在三级蛙跳的教学中,由于受立定跳远的负诱导,常有学生对三级蛙跳的两跳间连接动作较难掌握,往往是第一跳过大,而第二跳和第三跳跳不起来,结果成绩并不理想。我根据三级蛙跳的教材特点(第一跳和第二跳的落地技术为全脚掌着地,第三跳的落地技术为脚跟先着地,过渡到全  相似文献   

6.
速度型三级跳远技术要求运动员在单足跳和跨步跳中尽量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以较高的速度完成第三跳,使第三跳获得更大的远度。运动员在单足跳和跨步跳时以全脚掌快速着地。脚的着地动作接近走或跑的着地动作,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而且着地点恰到好处,正好使身体重心压在支撑腿上,这与过去所一贯强调的高抬大腿积极刨地技术是有区别的。自然式着地动作使支撑和用力蹬伸程度加大,着地动作更加集中用力,从而加快了着地动作的快速完成。因此说,三级跳远中自然式着地技术动作更加接近走或跑步的着地动作,而过去所一贯提倡的扒地…  相似文献   

7.
<正> 短跑是衡量速度素质的典型项目。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锻炼标准以及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中,都有短跑项目。然而,从“达标”检查和初中升学体育考试中所见,有一些学生短跑采用全足掌着地跑,忽视了足前掌着地跑的技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短跑水平得到更好地发挥,笔者,就短跑足前掌着地(足跟不落地)跑的作用及练习方法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在田径的教学训练中,采用各种各样的跑很多,如:上下坡跑、直线跑、曲线跑、长跑、短跑和障碍跑等等,却很少人注意到后退跑的作用,甚至不少人不把后退跑放在眼里,所以,在诸多跑的种类中,后退跑常被忽视。然而在我的教学训练中,后退跑不仅要用来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腿部力量,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前脚掌跑的动作,有利于跑的速度,又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什么后退跑有利于跑的速度呢?因为后退跑就是脚跟不着地的跑,是掌握短跑技术中的前脚掌着地的跑。这虽然是一个很自然的短暂动作,只要你留心去体会,就会…  相似文献   

9.
一、脚落地重,没有弹性,八字脚,绷脚尖着地。 (一)产生原因:脚着地的方法不对,脚掌、踝关节力量差。 (二)纠正方法: 1.反复练习正确着地方法。 2.增加小腿肌肉、关节力量的练习。 3.两脚内缘沿直线或跑道线跑 4.做小步跑过渡到加速跑练习。 二、大腿抬得过低,脚掌着地生硬,前蹬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剖析了世界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全脚掌着地的“滚动式”着地技术的力学机制,认为它比我国传统的前脚掌着地技术更为经济合理、节省能量、实效性强,并提出了进行滚动式着地技术教学与训练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一、弯道节奏跑 练习时,以起跳脚靠跑道内沿跑,用脚掌有弹性地高重心跑,逐渐加速,节奏明显,上体内倾。 二、助跑起跳摸高 如跳起摸篮板或篮筐,跳起摸树枝、树叶等,用以提高单脚助跑起跳的协调能力和弹跳力。 三、迈步送髋 强调摆动腿积极送髋和起跳腿小腿前伸,带动大腿迈出,脚跟先着地,迅速滚动至脚前掌着地,形成下肢超越上体的后仰姿势。膝关节伸直,使起跳腿和上体成一条斜线。 四、原地屈膝摆腿  相似文献   

12.
原因一:跑时全脚掌着地跑是单脚前脚掌着地支撑与腾空相互交替的周期性运动。教学时,许多教师往往忽视提醒学生跑时前脚掌着地支撑腾空的动作要点,大多数学生下意识地认为跑是走的一种加速运动。练习时采用全脚掌着地支撑,后蹬用力不够,身体重心前移不到位,脚后跟着地次数频繁,从而造成坐着跑。纠正方法:1.让学生理解、掌握跑的动作要领。2.让学生体会前脚掌前扒、后蹬用力、重心前移及手脚摆动等一系列动作的协调连贯性练习。3.原地做前脚掌蹬跳起向前的动作分解练习。原因二:(上)下肢摆动幅度小跑时,(上)下肢是一种协调而连…  相似文献   

13.
一、沿着圆圈跑练习圆周直径约15米左右,练习时以起跳腿靠近圆周,用脚掌有弹性、高重心跑,逐渐加速,节奏明显,上体略内倾。二、助跑起跳摸高如跳起摸篮板或篮筐,跳起摸树枝、挂在空中的球等,用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及单脚起跳的能力。三、迈步送髋练习时,要强调摆动腿积极送髋和起跳小腿前伸,带动大腿迈出,脚跟先着地,迅速滚动至脚前  相似文献   

14.
中长跑     
技术概述与短跑运动员以脚前掌外侧着地不同,中跑运动员更倾向于用脚的中部外侧着地,而长跑运动员则以脚的中部与脚跟之间的外侧着地。在中、长跑中,脚的着地过程都是由脚尖移至整个脚掌,进而由于体重因素,脚跟触地。  相似文献   

15.
邵彤 《中华武术》2015,(3):21-22
一、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描述两脚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站在起跳线后边,然后两臂自然前后预摆1~2次,两腿随着屈伸,当两臂从后向前上方做有力摆动时,两脚用前脚掌迅速蹬地,膝关节充分蹬直同时展髋向前跳起,身体尽量前送,在空间成直线,至最高点后屈膝、收腹、小腿前伸,两臂自上向下向后摆,落地时脚跟先着地,落地后屈膝缓冲,上体前倾。二、立定跳远动作完整的立定跳远技术动作由预摆、起跳、腾空、落地四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6.
论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分层教学过程中培养创造能力的教学方法l.发现法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方法及原理,例如弯道跑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步骤。(l)设问:你用同样的跑速,跑里侧道次和外侧道次时,感觉那个更容易些?(2)观察:跑得快且跑得好的同学的摆臂、身体姿态及脚掌的着地部位与跑得较差的同学有什么不一样?(3)启发思考:摆臂、身体姿态及脚掌着地技术与弯道跑的能力有什么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习惯后足着地者和习惯前足着地者在跑步支撑期下肢动力学的不同。方法:采用 Kistler三维测力台(采集力学指标,1 000 Hz)采集受试者跑步支撑期(测试足从足着地到足离地)的动力学数据。结果:习惯后足着地组(RFS)在支撑时间上比习惯前足着地组(FFS)的时间微长,但二者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RFS组在支撑期内外方向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均小于FFS组,且呈显著差异(P<0.05);RFS组在支撑期前后方向的最小值(即制动力峰值)和最大值(即加速力峰值)均要高于FFS组,且呈显著差异(P<0.05);FFS组在支撑期垂直方向的最大峰值力和第一载荷率均高于RFS组,但不具有显著差异,且出现峰值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跑步时不同的着地方式影响了下肢的生物力学特征,习惯后足着地者跑步支撑期下肢动力学特征与习惯前足着地者主要在内外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胡光锋 《精武》2005,(11):26-28
(接上期)6.歇步:两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腿在上,前脚全脚掌着地,前脚尖外展,后脚跟提起,臀部坐于后腿小腿上,接近脚跟(图17).  相似文献   

19.
黄显钦 《中华武术》2020,(2):80-81,32
一、"坐着跑"产生的原因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和专业队训练中,常常能遇到学生在短跑途中跑时出现"坐着跑"的现象,"O型"和"外八"字腿型最为常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脚掌着地的问题。跑时全脚掌着地的次数频繁的出现,没有用前脚掌富有弹性地着地,身体重心前移不到位,从而造成"坐着跑"。2.踝关节爆发力不足的问题。由于踝关节爆发力小而导致蹬地无力,身体重心偏低,从而造成"坐着跑"。  相似文献   

20.
①上体先右转,右脚向左脚后倒插步,前脚掌着地,两腿交叉靠拢,右膝盖贴近左膝窝(左脚全脚着地,脚尖外撇,右脚前脚掌着地,脚尖向前),随之上体再左转,两腿全蹲,臀部坐于右腿脚跟处,成左歇步(蹲腿高低要因人而异,但上体必须中正);同时,右手剑在体前剑尖朝下,先向右,后向内画半圆,然后从腹前向左穿剑,剑尖向左(右手心向上);左手剑指随着右脚插步和右手剑画弧穿剑,向左、向上、向右、向下画圆附于右腕处(左手心向下);眼看剑尖(胸向南)(图49、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