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3 毫秒
1.
利用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1985-2007年各地区TFP及其构成的地区差异和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的TFP均实现了增长,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动力;纯技术效率的恶化导致了东、中部技术效率的下降,而西部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实现了增长;多数地区存在投入拥挤和产出不足的状况,其中西部地区最严重.因此,需要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选用住宿餐饮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星级饭店数为投入指标和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创汇为产出指标,采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河南省旅游产业效率进行测算并分析其空间差异及形成原因.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旅游产业效率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差距较大.技术效率变化西北高、东南低,呈上下振荡式演变,稳定性差;技术进步指数中部高、周围低,技术进步趋势明显;纯技术效率变化与技术效率变化分布相似,呈现先上升而后下降趋势;规模效率变化总体差距不大,大部分时段表现为规模收益递减;全要素生产率北部高、东南低,大部分时段旅游产业效率均有所提高.技术进步是影响旅游产业效率的关键因素,主导着河南省旅游产业效率变动.  相似文献   

3.
通过建立投入产出指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和2003-2014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我国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呈技术进步主导的增长态势,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四大板块"资源配置效率依次下降,青海为高增长型区域且配置效率最高,北京等26省为低增长型区域,河北等4省为徘徊型区域,河南配置效率最低;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存在空间依赖性,其中产业结构、教育结构、区域人口变迁、硬件设备、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等6个因素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有促进作用,经济实力和经费投入等两个因素对配置效率有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4.
运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对我国1997年到2010年各地区(除海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外)科技创新的效率变动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水平总体趋势是不断上升,但发展不平衡;我国东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水平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低,但也有稳中增长之趋势.如果将科技创新效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两部分,那么,从分析结果来看,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技术进步.因此,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如提升人力素质和改进研发设备等途径来提高高校科技创新效率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5.
在加快区域绿色发展背景下,基于涵盖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废水、二氧化硫和固体废气物污染物排放两类四种非期望产出,运用方向距离函数下全局曼奎斯特-鲁恩博格生产率指数(DDF-GML)重新估算2001-2016年我国29个省市的绿色发展情况,利用16个重污染工业行业的企业利息支出的反向指标研究绿色信贷、环境规制与区域绿色发展的关系,发现无论是绿色信贷还是有效环境规制均能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二者影响绿色发展的机制不同,绿色信贷通过影响效率进步和技术进步两种机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影响,而环境规制则只能影响效率进步。绿色信贷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受环境规制的调节作用,并且在技术进步中更为显著。因此,各地区要结合自身所处的绿色效率和技术进步阶段,采取不同的绿色信贷和环境规制强度,使绿色高质量发展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6.
以安徽省1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2017年面板数据,综合利用DEABCC模型、Malmquist指数以及聚类分析,对安徽省区域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综合技术效率呈下降趋势,且不同地区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差距明显;(2)大多数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处于增长状态,然而部分地区由于技术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变动下降,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3)欠发达地区可能拥有比发达地区更高的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7.
全面审视投入-产出过程中区域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须对产出增长中的要素投入贡献和技术进步贡献作出识别,以明确区域经济增长的效率差异。在测算1978年以来我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差异测度方法和泰尔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区域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效率差异,以揭示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非均衡性。分析表明,初始改革对地区生产效率的激励是非均衡的,地区间差异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均衡性贡献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效率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大学为分析单元,将教育和研究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产出,将导师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数和研究经费作为投入,通过DEA(数据包络分析)对我国66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的效率进行定量分析发现:31所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是总体技术有效的,47所大学是纯技术有效的,而规模无效的大学中有32所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从数量效率看,有33所大学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从质量效率看,有39所大学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效率的当务之急是提高管理效率,消除规模无效。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1—2018年安徽省1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投入产出统计数据,运用规模报酬不变的DEA-CCR模型测算出全要素能源效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算并分解了全要素能源效率TFP指数。研究表明:安徽省全要素能源效率水平较高,年均值为0. 910,但区域差异较大;全要素能源效率年均增长率为0. 2%,用Malmquist指数进行分解可知,技术进步是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9,(2):77-80
基于2000-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流通经济系统的CES生产函数模型实证考察流通创新的技术进步偏向,并进一步通过静态面板模型分析其区域异质性问题。研究流通创新的技术进步偏向发现,全国总体技术进步指数为0.062,属于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而负向技术进步特征值反应流通创新技术进步增长率低于劳动技术进步增长率;东部地区的资本技术进步生产率低于劳动技术生产率1.9%,中部地区低1.5%,西部地区低0.8%;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流通创新技术进步上均属资本偏向型,西部地区属于劳动偏向型。研究流通创新技术进步的区域异质性发现,资本存量、就业人数、人力资本、外资占比、产业升级和政府干预等因素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其中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呈贡献度东中西递减态势,且资本存量影响十分明显;劳动力对东部的贡献有限,对中部影响为负,对西部检验结果不显著;外资投入对东部和中部的影响为负,对西部检验结果不显著;产业升级对东部贡献明显,但在中、西部呈负效应;政府干预对三大区域的影响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1.
首先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简单线性加权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劣势。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域差异化明显,就总体排名来看,呈现东部地区强、西部地区弱特征,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逐渐递减。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12.
基于DEA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的大企业技术创新溢出效率进行测算,得出不同区域的大企业的科技创新溢出作用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大企业集团的技术溢出效率整体最优,技术与规模效益均有效的地区数目达到2/3;西部地区进步显著,技术与规模效益均有效的地区数目达到半数,说明东西部差距有望缩小;中部地区则表现平平,其非技术有效的地区几乎均为规模效益递增,且接近中部地区总数的半数,说明中部地区在大企业发展方面要加大投入.  相似文献   

13.
文章使用DEA-Dagum基尼系数—收敛性检验方法,依据2009—2013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量我国人文社科类高校知识传播效率,分析区域差距及其收敛性.研究显示:东、中、西部地区知识传播效率依次递增.我国人文社科类高校知识传播效率低下受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低下的双重影响,纯技术效率低下影响更大.大部分省份处于规模报酬收益递减状态,区域内差距是全国整体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全国及三大地区人文社科类高校知识传播效率差距均存在不同类型的收敛.  相似文献   

14.
工业的快速发展是影响气候恶化的主要因素,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提高工业废气污染日益严重背景下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对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引入方向距离函数和ML指数对2004—201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进行度量.发现:东部地区的工业环境技术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考虑污染物后地区工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不考虑环境约束下的情形.全国大部分地区工业生产效率受技术进步推动明显.  相似文献   

15.
对西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职业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西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发展水平以及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远远低于东、中部地区。因此,有必要加大改革力度,培养适应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合格专门人才,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运用2011-2018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和北京大学编制的普惠数字金融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升我国区域创新效率;从数字金融维度上来看,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显著,但是数字金融的数字化程度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分区域来看,数字金融对于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要优于中西部地区,覆盖广度对于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要优于使用深度,而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数字金融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基于地区市场化程度和互联网普及率的单门槛效应,数字金融对于区域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只有在跨越相应的门槛值后才能发挥作用,而且该作用随着门槛变量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产出的重要基地,其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析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2000-2016年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变化规律,可以探明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显示: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态势,东部地区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最大,主要得益于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区域高校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有所下降,逐渐趋于σ收敛;全国及其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现象。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技创新效率,建议从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缩小科技创新效率地域差异、提升科研项目质量、建立完善的科研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8.
刘建岭 《教育科学》2012,28(1):66-70
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招生人数以及在校学生数逐年增长,高等特殊教育院校已发展到33所。但是,中国的高等特殊教育发展仍面临着严重的区域失衡问题,东部地区在学校数量、师资力量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都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新形势下,应该在教育公平理念指导下,均衡发展中国的高等特殊教育。  相似文献   

19.
运用Panel Data模型,对中国民办教育的影响因素与产出弹性进行计量分析后发现,社会对教育的强劲需求是影响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各地区之间民办教育对经济的产出弹性差异不大。据此,我们得到三个主要结论:(1)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有利于缓解教育供小于求的矛盾,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2)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中西部地区缓解实用型人才短缺、加快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3)中西部地区应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更新发展观念,加快民办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选取区位商指数作为测度指标,对1997—2010年我国31个省市旅游产业、星级饭店和旅行社的集聚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运用面板数据协整检验、估计分析与因果检验,考察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全国大部分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呈逐年提升的态势。东部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整体上明显高于中、西部。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与此同时,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旅游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同方向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