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传统手工艺类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秦皇岛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开发的实践,并为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提出多种旅游开发模式,包括手工艺活态展示、主题文化游、产业化发展、系列推广、电子商务运营、影视媒体技术应用等。  相似文献   

2.
王素花 《文教资料》2011,(19):95-96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孕育了无数让世人惊叹的优秀传统手工技艺和文化艺术瑰宝。数字科技时代的技术创新和文化交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甚至破坏了传统手工艺的文明延续。如何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再生,有效地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思考。本文以汴绣为例,通过历史源流的回顾,再创辉煌的探究,以及新时代的发展展望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为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再生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3.
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不少代代传承的特殊工艺,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不仅在当地享有相当高的声誉,而且对其他区域的技术、文化和经济都曾经发挥过相当大的影响。但在当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民间传统工艺的原生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的民间工艺甚至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从对涪陵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角度,提出建立“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开发集团”、“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传习所”、“涪陵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品”运营机构、“中国?榨菜生态博物馆”、“中国?榨菜文化博物馆”,探讨涪陵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途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现代技能开发》2013,(11):F0002-F0002
工艺传承研修班简介 为更好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落实学院发展工艺美术职业教育的改革,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宣传、保护和传承,2012年3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艺术研究院组织开设了工艺传承研修班,每年甄选优秀毕业生进入大师工作室,采用小班个性化教学,由国家级、省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带教传艺。  相似文献   

5.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特殊性和近年来艺术生大规模扩招,就业即失业的现象也更为严重,而很多传统民间手工艺却由于传承后继无人面临失传的危险,本文从当前高校艺术人才对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参与,试图寻找到两者的契合点,通过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开设传统民间手工艺课程,与传统手工艺传人、厂家建立合作关系等手段,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解决了传统民间手工艺传承人的问题,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指南》的要求,详细介绍了新疆传统手工艺——桑皮纸的基本情况、独特性、历史传承价值、生活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保护情况等内容,对新疆桑皮纸的价值体现进行了研究。认为桑皮纸是维吾尔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7.
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可逆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化源源不断地融入我国,使得传统文化正在遭受巨大冲击。上述形势下,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致力于通过教育来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作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惠女文化也正在面临巨大的文化冲击,与此同时,泥塑手工艺这种传统的工艺同样也存在走向衰落的可能性,如何针对惠女文化、泥塑手工艺进行传承就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小学阶段作为重要的启蒙教育,进行惠女文化、泥塑手工艺的渗透无疑是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如何进行惠女文化、泥塑手工艺的渗透就成为关键所在。鉴于此,本研究以泥塑教学为载体,提出几点通过泥塑教学进行惠女文化渗透的措施,旨在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传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所面临的传承问题更为直接和迫切.在传承问题上,必须重视和讨论三个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正规和非正规教育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的课程配置问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师徒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9.
结合贵州实际,以丹寨石桥古法造纸为例,分析其生产性保护现状,探讨石桥村怎样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提出其存在的问题,探讨古法造纸手工艺有效保护和传承方式,为贵州省民族手工艺生产性保护提供可行范式。  相似文献   

10.
以邳州纸塑狮子头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对其工艺特色和生产方式的解读,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前提下,从其工艺传承与现代应用的角度对这项传统手工艺进行阐述,旨在讨论对传统手工艺在生产性保护方面的实践措施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从高等旅游教育的视野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提出了在高等旅游教育中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编写特色教材、大力开发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创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生社团,广泛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陇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与早期秦文化、氐羌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独特,传统地方戏曲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正确认识这些独特的地域文化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挖掘和保护这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是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已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世纪80年代后,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随着现代经济、文化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濒临失传。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做好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已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价值评估是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确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过程中的价值评估、实质以及不同层面的价值观对后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意在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活态灵魂",是一个民族珍贵的精神家园、民族文化的生命密码,承载着独特而丰富的想象力、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高等学校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在全社会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口传与心授的重要载体、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应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其一,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与活态性,构建"口传心授"新模式;其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民族性与地域性,努力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将传承具有优秀品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其三,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与综合性,地方高校可以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承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探索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新模式,积极构建"非遗"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6.
对满族颁金节的起源、发展、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探讨。颁金节虽是一个现代命名节日,但它根源于深层的历史文化因素和民族集体无意识,并且在动态发展中演变为民间性、自发性的节庆,承载了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分析了将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可行性。此外,探讨了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休闲市场开发的角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扩大一点说,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都是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不少学者专家提出了很多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的方法措施。据此,本文将从休闲市场开发角度来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工作实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界定、保护主体的职能划分与保护的几个层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目标界定的四个基本点,提出了具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职能区分及实现良性互动的方式,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梳理为三个层次,指出保护的最高层次是培育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土壤,合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常常被看作是矛盾的,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文章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文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出发,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价值表现,并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与旅游类型定位的匹配,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机联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表明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2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逐步得以建立和完善。文章在全面梳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发展进程的基础上,从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形成适合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提升中央与地方紧密联动的政策执行力等七个方面总结了现有政策的成绩,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并进一步从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管理的政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政策、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项目保障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和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