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诗学话语体系具有浓厚的西方特征,与中国古代诗学话语体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谱系,其术语、概念、范畴主要是从西方输入的。在如何对待中国古代诗学话语和当代先锋诗论话语方面,中国现代诗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中国现代诗学不应该只是新诗理论,还应该包容古典诗学;不应该只是“现代”诗学,还应该包容“当代”诗学,特别是当代先锋诗歌理论。重建中国现代诗学,应该充分吸收中国古代诗学思想和当代诗论思想,使它既能够有效地言说古代诗歌现象,又能够有效地言说当代先锋诗歌现象。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和刘攽的《中山诗话》均为北宋较早出现的诗话著作,两人都于作品中粗略地表达了自己的诗学主张.论文从两者对诗歌创作的首要关注点、对待西昆浮艳风气的态度、关于诗歌与现实的关系以及关于诗歌之"病"等四点对两部诗话的诗论主张进行比较,以便洞悉欧阳修和刘攽的主要诗论侧重点所在;同时对两部诗话部分观点相似的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从而增进对北宋初期诗话创作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方东树是桐城派最为重要的诗论家之一,其诗论在沿袭桐城派文论道文并重思想的同时,亦体现了重“文”,追求审美价值的走向。其中,他秉承古典诗学以妙论诗的传统,主张“用意高妙”,强调诗歌之美以善为内核,强调了诗教的美育作用;主张“兴象高妙”,进一步从诗歌文学形象这个艺术本质特征的角度,赋予了“妙”字的诗学审美内涵;主张“文法高妙”,在体现以文论诗这个桐城派诗论传统特色之中,亦表述有关诗歌章法、词句等方面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4.
归庄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学思想独树一帜。"以人论诗"就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诗学理论,是对孟子"知人论世"说的进一步发挥和创新。他主张先论其人,后观其诗,把人品置于诗品之前。与之相联系,他"以人喻诗",推崇气节,诗歌讲究"气、格、声、华",提倡"真性情",主张恢复风雅传统。在清初的诗论背景下,其诗论有着强烈的时代色彩,对当时的士风、诗风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尹湛纳希的诗论诗作中有着深厚的佛学禅理意味,并为其诗学观点的形成和诗作意境的创造提供了有益的思想、理论滋养。尹湛纳希的诗学观点和诗歌创作又直接受到汉族古代诗歌理论、实践启发,其中又以皎然和严羽的影响为甚。本文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宋代诗话与同时的阿拉伯阿拔斯王朝后期诗论,在立足言意关系之辨,对诗歌技巧的关注,依经立义,对天赋诗人及其自然风格的推崇,随意性与系统性并存的表述等诸多方面都形成对等与呼应。而同是技巧论,基于或以为意义难以言说,主张立象尽意,或以为意义可以言说,主张修辞显义的不同的民族诗学传统,前者以追求意境、意象、妙悟、韵味等为内涵的意象诗论,与后者以追求贝蒂阿、白雅尼,玛阿尼等为内涵的修辞诗论,又最终走向另类异质,由此形成诗歌技巧论另类异质的意象诗论体系与修辞诗论体系。中阿诗论技巧论共同的“诗心”与“文心”及其民族特质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7.
白居易的诗论主张诗歌要反映人民疾苦,强调诗歌的社会政治功能等其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其诗论与创作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作者诗论中由于过分强调诗歌的美刺比兴,对前辈诗人的创作成就缺乏足够的认识,同时,他写了许多表现"知足保和"思想的诗。白居易的讽喻诗还制格立法,虽然主题专一、鲜明,达到了他"塞言责"的目的,但格法一定,必然影响诗歌艺术构思的复杂性和对现实概括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8.
《论傣族诗歌》是我国傣族著名古典诗论.文章认为这部《诗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第一次从诗学本体论方面揭示了诗歌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以及语言发生之间的关系。文章还进一步将其与有关的中西美学思想和古典文论进行了对比性阐释。  相似文献   

9.
梁宗岱象征主义诗论,在中西诗学交流的广阔背景下,注重形式的美感力量。在其象征主义诗学建构的过程中,对于诗歌应该具有的审美价值,在中西诗学交流的背景下对外在文化世界的理解及对象征主义诗学阐释时所显露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上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梁宗岱的诗学话语颇具理性思辨力,但也夹杂着中国传统点悟式的感性点评话语。梁宗岱在追求"诗与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由精神,对现代文人的精神建设有着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梁宗岱的诗学思想是以中西古今的诗学理论为渊源,对其艺术养分吸收融汇并以自己的艺术审美期待对其改造,误读和重新阐释的结果。以作者——作品——读者为重心,从创作美学的角度,站在中西文化观念的高度,以西方理论阐释中国传统诗学内涵,并在中西对比中反观、建构传统诗论的“现代化”和西方诗学理论的“中国化”,显示出向诗歌艺术本质探讨的现实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